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曙光 《东岳论丛》2012,33(7):179-181
网络黄赌毒犯罪的诱因和网络社会的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性,网络社会的参与者带有很大的匿名性和缺场性,致使在依法打击网络犯罪时,存在着取证的困难.依照社会学的视角,对网络黄赌毒存在的社会原因进行剖析,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消解网络黄赌毒的根基,从而引导网民远离黄赌毒.  相似文献   

2.
"可写可读式互联网"环境下网络集体行动蓬勃兴起。运用西方集体行动的集体行为理论、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社会建构理论解构网络集体行动参与主体的特征,可以发现其在网络环境中的身体缺场、现实与网络的虚实互动增加了资源动员的便利,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经过价值的认同、政治机会的权衡使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并在网络中聚合而发起集体行动。网络集体行动的参与者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可能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导致群体极化和"破窗效应"。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以一种核心科技的形式向各个传统行业渗透 ,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的图景 ,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在经历一场快速且全方位的变革。本文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前瞻性地探讨了互联网对城市家庭功能的一个基本方面———经济功能的现实和潜在影响 ,指出了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家庭生产功能的复归及其意义 ,以及家庭消费功能在网络环境下的演变和出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何大安 《学术月刊》2020,(11):32-40
经济学关于厂商投资经营的分析和研究以厂商理论为基础,厂商理论经由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发展到现代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是经济学从黑板走向现实的学术反映。随着互联网应用扩张,大数据正在促动厂商的投资经营形成网络协同化,经济理论研究将面临以下课题:如何解释现阶段网络协同化的新科技基础,如何理解网络协同化形成及机理构成,如何解析网络协同化对厂商投资经营的影响,如何解读网络协同化的未来发展。经济学家研究这些课题有助于发展厂商理论,这些课题是互联网时代厂商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分析以上问题来探讨厂商投资经营的网络协同化,并据此对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融合背景下的厂商投资经营作出一些理论描述,可以粗线条地勾勒出互联网时代厂商投资经营在流通领域的活动轨迹。  相似文献   

5.
本刊作者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3):F0002-F0002
何明升1956年生。现任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社会学、法社会学和互联网社会工程与管理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因特网对我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网络互动: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展战略——基于实证调查的综合治理方案》等10余项。  相似文献   

6.
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国际贸易,日益成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并开始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这种状况表明作为新常态的"旅游社会"正在形成,迫切需要一种旅游学术认知层面上话语范式的转型,即从旅游的经济学话语转向旅游的社会学话语。"旅游社会"表现为旅游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旅游化:旅游的社会化是指旅游成为普罗大众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已超越纯粹的经济事实而具有广泛的文化与社会意义。社会的旅游化则指的是不仅仅自然空间与地理成为旅游的内容,而且社会本身越来越成为旅游的对象,与此同时旅游也可以重构地域社会结构。当然,作为一种新常态的社会发展事实,除了旅游发展的工具性知识之外,旅游社会急需一种反思性知识的介入,需要关注社会旅游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在与商家的市场博弈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为其实现增权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手机游戏社群场域中,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武器"实现利益表达,最终影响和改变商家决策。这一过程与机制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基于弱者之间的身份认同,进行原子化个体及其力量的社会性建构,为增权创造了前提;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超常的粘合能力,通过消费者之间的缺场交往,实现了弱者的迅速汇集,形成了庞大的抗争力量;在具有流动性、交互性的互联网空间中,网络意见领袖对普通网民感性化的观点和评价进行理性整合,逐渐形成明确的立场和诉求。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展现出一系列积极的、感性的表演式抗争剧目,以一股自下而上的强大的网络力量,影响和改变商家的决策,实现了消费者权力的提增。  相似文献   

8.
王国伟 《江淮论坛》2012,(1):176-181
金融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对社会生活的塑造,为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提供了现实基础。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家分别从社会网络、新制度主义、场域和述行分析的角度对金融市场的研究,既突破了金融学的解释逻辑,又深化和丰富了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题。通过对金融行为、金融权力、金融技术、金融风险等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议题的概述,强调了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扩展已有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具有实现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中国金融市场二十年的发展实践,为开展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人际交往所描述的 ,是一种经由互联网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空间 ,人际互动双方并不像在现实社会交往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沟通。网络交往是一种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 ,是一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在网络空间 ,人们可以隐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部分甚至全部身份 ,而重新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一切后现代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平面化、碎片化、无深度、审美化。  相似文献   

10.
正陈相雨陈相雨,1977年生,江苏泗洪人,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及应对研究"(13CXW039)。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崛起,草根民众获得了相对话语赋权,以至网络集群行为成为现实集群行为在互联网空间的衍生和变异。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是网络集群行为的一种重要类型,特别是在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对于政府、社会及民众产生了层次不同、性质不同的多种影  相似文献   

11.
盛超 《理论界》2010,(3):155-156
互联网的开放性、主体性、分散性、互动性、匿名性特点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和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促进政府行为民主化、科学化的同时,也冲击着政府的公共决策。政府必须树立全新的"治理思路",与网民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促使网络民意从虚拟回归现实,从情绪化转向建设性,实现理性和宽容。  相似文献   

12.
郑杭生三十余年的社会学研究,始终致力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在地化"社会学研究,在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理论建构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持续互动建构了在地化理论的自觉基础,本土特质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成就了理论自觉的逻辑程式,在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术对话中逐渐成型、成长并走向成熟,正是这种理论自觉实现了在地化理论因"接地气"而"有底气"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空间化问题既是传统哲学研究所忽略的、因而应当重视的领域,也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意义的独特视角。一方面,当代社会现实新变化要求我们关注空间问题,而传统唯物史观不足以直接回答这个时代问题,空间化研究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根本途径。空间化问题研究不仅不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反而弥补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空间角度的缺失。另一方面,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符合当代现实的空间化理论,才能澄清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中的问题,辨明当代社会空间化发展研究的科学方向。  相似文献   

14.
程士强 《河北学刊》2022,(5):180-187
元宇宙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必将引起网络空间结构的深刻变革。网络信息空间曾经是以高度流动性、身体不在场为主要特色的缺场空间,而元宇宙则凭借新的技术手段打造三维拟真场景和身体高度涉入的沉浸感,从而对互联网缺场空间形成重构,使网络信息空间进入到“虚拟在场”的空间状态。元宇宙空间已经不仅是一个用于快速传递信息的节点间网络,更是一个有明确物质载体的数字地域共同体。网络信息空间变得具有更多城市空间的属性,网络信息空间中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像城市空间生产。从元宇宙“虚拟城市”的早期案例中可以发现,其既有资本主导、投机炒房等空间非正义的一面,也有用户自主参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等空间正义的一面。要实现元宇宙的空间正义,进行共享的、均衡的空间生产与分配,就必须超越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张荣 《兰州学刊》2012,(4):137-140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缺场交往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缺场交往具有三个特点:交往空间的流动性、交往内容的开放性以及交往对象的潜在性。缺场交往与网络社会的人际信任危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的人际信任迎来了重建自身的三大转机:网络社区的虚实变换、电子商务的推波助澜、网络围观的潜移默化,网络社会的人际信任也渐渐由失落到回归。  相似文献   

16.
虚拟社区是由有共同需要的社会成员组成,依托互联网网站进行人际互动的一种非地域性的 社会形态。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虚拟社区社会成员的互动范围扩大,互动能力提高,在虚 拟社区的空间里形成新互动形式。虚拟社区是人类活动空间扩展到虚拟世界后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17.
论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化特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鲍宏礼 《学术论坛》2003,23(6):135-138
以全球化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全球化对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全球化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范式的转变,这就是传统文化正在被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网络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伴随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展开,人类网络生存的日益广泛化,网络社会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应该从社会发展理论出发,对"网络社会"进行社会学定位.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近几年一个热门话题,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限度,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知识史的回顾和总结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社会学研究的思考,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或分类概念且为整个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空间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不同的新的知识系统,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赋予空间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使之具有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意义,将是一件重要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陈云松 《学术月刊》2022,(1):138-145
文化社会学聚焦文化实践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联,其传统研究方法兼有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双重特征。文化大数据、机器学习等社会计算资料和方法,为当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分析工具和理论视野,并在国际前沿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中国学者进一步聚焦海量文本、互联网文化行为和调查问卷等大数据和传统资料,实现对文化的时空结构、信息流空间的互动结构和亚文化社会指标的科学插补测量。利用机器学习等社会计算手段,文化社会学研究者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而促进理论观照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