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新水平王元化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渊源有自,由来已久。早年两位前辈郭绍虞先生和朱东润先生,各以一己之力,创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两部全史,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奠下了不朽的基石,产生了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吴承学,彭玉平一中国文学批评历史悠久,但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觉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到了二十世纪才可以说真正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当此世纪之交,回顾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评...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领域,对于这一研究对象的历史形态、内涵特点、社会文化价值等做理论概括和深入阐释,必须确立适用于它的基本理论范畴,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应将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紧密结合,在“史”“论”结合的研究模式中确立基本的理论范畴,譬如在重点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流变史的基础上,确立其基本性质,阐释其社会、文化、审美内涵,研究其社会文化功能等.在研究中要注意将“还原”与“阐释”相结合,而综合性的话语分析、参今鉴古、多重证据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祝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版──兼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编写的几个问题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轫于陈钟凡先生简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后有郭绍虞先生的力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与科学形态的著述方式之分。该文试图对整个学科进行本体意义上的系统观照,并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廓清思路,提供一个认知基础和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多以时间为线索对过去的文学批评进行梳理,以体现撰史者的社会立场、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在新世纪的文论生态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撰写应突破传统的著述体例,借鉴雷蒙·威廉斯开创的以阐释核心术语来反思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词批评”的研究范式,以理性思考学科性质为始基、以对学科发展的全景扫描为门径、以勾稽爬梳关键词为中轴来探索以关键词为纲重新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样,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理论精髓和逻辑演进脉络,从而促进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其范畴体系的转型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二十世纪几部重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为例,分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历史叙述这一为学者关注甚少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历史观、历史解释范式、话语特征三个方面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作了相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批评历史悠久,但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觉研究,却是到了20世纪才真正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迄今为止,已经问世的系统性的批评史专著也不过几十部。因而,以深邃的眼光回眸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透视批评史上曾经发生的各种批评现象及批评模式的流变,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宏阔体系,从而促进文学批评史学科建设,为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奠基,已成为学界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9.
审视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状,我们发现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范畴之外,异军突起,别树一帜,大有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学科的态势。在这一研究领域,近年出版了一批有份  相似文献   

10.
许伯卿先生《浙江词史》的问世,开辟了地域词研究的新领域。浙江独特的文化特质,使浙江词的发展呈现出连续性、承传性、多样性、阶段性和派别性的规律,并表现出雅致、清婉而又自然、厚重的风格特征。《浙江词史》重视列举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赏析和论证的撰述方式,再次表明解读是一种切实有效、独具魅力的文学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1.
金毓黻撰写的《中国史学史》,可以视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此书甫一出版,各种褒贬之词纷至沓来,影响及于今日。赞誉者将其称为"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史学史的著述",批评者指责此书不明"史学之义",甚至还有学人据此质疑史学史的学科价值。回溯金毓黻的学术脉络,他以记注与撰述来区分史料、史著,认定中国旧史皆为撰写新通史的材料。这种学术理念与当时整理国故运动一脉相承,决定了《中国史学史》的写法、取材及其旨趣。整理旧史,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辨史籍、估量其史料价值与史体演变,以为编撰新史的借鉴。金毓黻所撰《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实践着他改造旧史、编纂新史的探索。考察金毓黻撰写《中国史学史》的来龙去脉及其学术反响,可以彰显民国学术发展的多元路径,为突破分科治学的局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在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史的撰著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要求其具有科学性;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论史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分体文学批评史的撰著,更体现出传统文论史内在的逻辑性;专题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表明文论史的建构正朝着多维度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上述几个方面,标示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日见兴盛与成熟。  相似文献   

13.
一个教学科研基地的诞生与发展──记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点甬灏春秋代序,暑寒迭替,复旦大学语文所文学批评史学科点,在转瞬之间,就已走过了三十八年的岁月。今天,经由学科点全体同仁的努力,复旦批评史研究硕果累累,桃李遍布,成为国内外该学科研究的一大重...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进行较有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五四”以后。老一辈学者辛勤耕耘,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研究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初步探索了一些发展线索。这些成绩为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古代文学思想、建立科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打下了基础。解放以后,一些研究者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来分析、评价古代文学批评遗产,努力沟通古今文艺理论的联系,使这一学术领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一部新的文学批评史的诞生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构中的中西比较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统“诗文评”到“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作为“它者”的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潮的介入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推动力。20世纪初,大举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直接催发或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阐释,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构。在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隐含了一种天然的中西比较意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关于中国文学批评萌芽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中国文学批评之萌芽都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有《易经》说、《诗经》说、春秋战国说、两汉说等。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判断标准的不同、意识形态以及研究方法之影响:  相似文献   

17.
雷纳·韦勒克(R·Welleck)是当代驰名欧美的文学批评大师,又是比较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渊博学者。论基本立场,他属于“新批评”(指英、美“新批评”.下同)的“耶鲁学派”,但是与该学派的其他批评家相比,韦氏在批评(特别是后期批评)实践中较少囿于一家之见,而能以宏观、严谨的态度分析问题.他主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有区别又有联系.他的批评著述,往往既含文学理论,也有批评史,还有对于批评的批评.其观念和方法对于我们今日的文学批评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逐步形成并获得较快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史官、史家、史著及修史制度、断代史学史和史学通史、史学流派、史学思想史以及中国史学史的起源、分期、特点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时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 :教学带动科研 ,教材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重视当代史学史总结 ;重视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史研究 ;勇于立说 ,敢于批评。存在的主要局限有 :关于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 ;政治立场和学派之争产生消极影响 ;与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和中哲史、文学史的发展成就相比 ,中国史学史稍显逊色  相似文献   

19.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几位前辈学者就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陆续出版了几部颇有见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但它们大都只是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见解,论述到清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主张与理论批评活动。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往往只字不提。“中国文学批评史”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是为了总结、整理与继承这方面的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20.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11,31(4):71-74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立是以五本文学批评史学术著作的出版为标志的,尽管这些著作都力求客观、真实地呈现古代文学批评的原貌,但著者或显或隐的文学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对古代文学批评的认识与理解。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象、感情、思想与辞藻、声律相统一的文学观;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感情与美感相统一的文学观;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是情感与美的价值相统一的文学观;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以感情为中心,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文学观;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美和激情相统一的文学观。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时期的文学观念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中心,把情感与美感作为评判批评家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