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莽汉主义自诞生以来便受到诸多评论家和文学界人士的批评和责难。但它的存在和巨大影响却是当代诗歌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通过对其文化根源和审美特征的分析 ,旨在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找到较为确切的理由 ,并希望能为诗歌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以金斯堡为首的美国垮掉派诗歌从边缘走向主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但影响了美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不但影响了当代人也影响了下一代人。垮掉派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等同于精神颓废,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产生的?垮掉派诗歌是不是金斯堡等几个主要诗人成就的?垮掉派诗歌现状如何?怎样来看待诗歌界这一轰轰烈烈的历史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在反思中进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莽汉诗歌在八十年代的流行,除了诸诗中通过莽汉形象抒发的阳刚激情以外,也与其背后名士风流传统的渗入有关。这些诗中的莽汉形象与传统莽汉形象有明显不同,诗人们关注带有强烈文化气息的写作对象,大胆驾驭语言符号,用审视的眼光品评社会历史现象,在八十年代的语境中,狂放书写酒色生活,是对传统名士适情任性的精神特质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切近时代发展的美学研究,是一个创新的美学课题.生态批评,作为西方悄然兴起的新的批评方法,可以看作是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是生态美学理论扩展的有效手段.从当今的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发轫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诗歌作品实际上是生态美学价值观的倡导与建构."垮掉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史耐德和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作品多次呈现出浓郁的东西方生态美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后垮掉派是继承和拓展垮掉派政治和文化遗产的一个流派。它同垮掉派一样,既关心时事、世事、眼前的俗事,也关心东方宗教、哲学和文学,甚至关心虚无的来世,是一个非常关注社会现实,同时又非常浪漫而通俗的新诗歌流派。后垮掉派诗歌,和垮掉派诗歌一样,同其他美国诗歌流派(美国禅宗诗除外)的分水岭是它超越了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狭隘价值观,尊重不源于西方古典传统的第三/第四世界的多元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派"文学思潮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东方佛禅品质,"垮掉派"诗人正是这种品质的代表,其中以艾伦.金斯伯格、加里.史耐德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最具代表性。这三位"垮掉派"文学的领军人物设法以"不离文字"的方式将佛禅"不立文字"的神秘经验写进诗歌,他们由此或寻求实时解脱,或表达生态思想,或追寻虚空顿悟,因而从不同侧面映渗了东方佛禅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核心作家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等三人。他们在文学创作上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凯鲁亚克的自发式散文、金斯堡的自发性诗歌、巴勒斯的剪裁法。本文主要介绍这三个垮掉派作家及其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以大学校园诗人创作为主的“第三代诗歌”为切入点,在辨析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学院环境的基础上,论述1980年代校园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1990年代围绕“学院派诗歌”的命名所进行的相关论争,进而讨论“学院派诗歌”这一命名的合理性问题及其对于当代诗歌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斯奈德的诗歌对其佛教生态思想做出了很好的阐释。通过对其自然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垮掉哲学”中在东方禅宗思想、美国超验主义及东方神秘主义相结合影响之下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理念。  相似文献   

10.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8,28(1):86-90
"第三代诗歌",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文坛迅速崛起的一场诗歌运动,曾以反叛和断裂的姿态为人瞩目。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三代诗歌"的出现是中国诗歌进入后现代的一种标志,但或许由于这场诗歌运动的结束和它来临时一样匆匆,是以,许多历史性的问题一直并未得到澄清。为此,选择历史场景的转换,并具体结合"第三代诗歌"主要理论派别的观念进行述析,就成为研讨这一现象的重要路径。对于最终将"第三代诗歌"观念定位于"后现代面孔下的现代性变革",除了源自以往研究的一种反思,同时,也以一种"开放式的状态",将对上述观念的研究引申向未来。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诗歌作品相对他的杂文、小说,数量并不多,影响也有限.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不可完全忽视的一部分,表现出中国近现代诗歌在过渡时期的明显特征.鲁迅青年时期开始旧体诗创作,多与朋友交流,表达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抒情、言志和讽世多种.他的自由体新诗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作,艺术成就略逊,但《野草》集中的一些散文诗足以展现他的诗歌才华.在诗与散文的写作上,鲁迅用笔有所区别,散文技巧相对成熟.另外,针对鲁迅诗歌研究状况,简要地提及当前诗歌研究需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诗传统的河流里始终起伏着“阳光派”与“阴影派”两脉.中国现代政治抒情诗与“阳光派”传统密切相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的审美风格以及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郭沫若、艾青到贺敬之、郭小川,他们对政治抒情诗和新诗传统都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在阳光和阴影的交错与融合中流变的政治抒情诗,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样本.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是诗歌创作和译诗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把握中诗西诗的异同点有助于译诗时再现原作的风格。文学译品的风格由原作的风格、译者本人的文风、译者本国语言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合唱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它表达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强音和人民的心声,合唱能凝聚人们的力量、合唱能鼓舞人们的斗志.  相似文献   

15.
苏童抑郁型的写作姿态产生了小说的唯美、神秘、忧伤的风格和焦灼、偏执、惊惧、眩惑的情绪与心态。在剔除了当下普遍存在的文艺作品市场化运作的影响以及时代整体风尚等干扰因素后,仍能清晰地显示出苏童个人化的写作支点:偏执心理和宿命意味。苏童关注人的生存,因而生存的焦灼感与挫折感充斥于其作品中,成为解读苏童小说的线索和脉络。  相似文献   

16.
戏仿:再回首抑或创新的无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戏仿作共时和历时的考查,分析戏仿在各个文学史阶段的意义,特别阐释了后现代文学艺术对戏仿青睐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两类戏仿及其历史指涉性,指出戏仿是文学历史规律的体现,是文学危机和枯竭时文人对文学的一个回应,既是再会首,也是创新中的无奈。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与诗歌的"联姻"为诗歌写作带来了一个宽松、发表自由的写作语境,这样的语境坚定了郑小琼写作的"民间立场",但是以底层的姿态书写打工生活的同时,郑小琼并没有止于对情绪的宣泄,而是完成了从生存之苦抵达灵魂之痛的生命探索,并且也没有因为"打工诗歌"为其带来"关注度",在"打工诗歌"的圈子里止步不前,而是突破了"打工诗人"的标签,注重写作对象的延展与历史意识的介入。对郑小琼来说网络只是一个发表平台,诗歌的光芒还是要回归到诗歌本身去寻找。  相似文献   

18.
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自两汉独尊儒术之后至清末普及新式学堂之前一直与官学相伴而行,二者有时甚至融为一体,即庙中有学、学中有庙,形成了古代独具特色的"庙学合一"的文化景观。民国以后,由于战争、政治运动等原因文庙屡遭破坏,很多遗迹荡然无存,文庙越来越被边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文庙由此也迎来了新生。在文庙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通过打造精神守望地、核心价值观培育地、人生坐标地和生命体验地等,使文庙继续发挥它强大的教化功能,以不断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