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明代石刻儒家《二十四孝》浮雕是普陀山佛教文化会通儒家文化的历史见证.这一事件,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精神暗合儒家文化主张的内因表现,也是普陀山高僧在明代皇家崇佛、明末高僧隐士倡导儒佛融合与会通思想影响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明了普陀山在发展海洋佛教文化旅游,建设"数字普陀山"和普陀山佛教现代化进程中,启建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必要性,并针对数据库建设提出建立统一的行政协调机构和专家委员会,挖掘潜在用户,建立数据库集成体系,摸清文献分布、确立共建单位等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普陀山佛教文化 ,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本文主要介绍了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由来、佛教文化发展历程、历史上的高僧及主要修行法门、帝王及信众的护持、寺塔建筑、诗书联额、“海天佛国”风光等方面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4.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为代表的寺院建筑格局分属宫殿式与民居院落式两种,其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寺院建筑与雕饰所产生的庄严、深邃、幽雅的感觉,表明这两种形式均具有佛教顶礼膜拜、超脱尘世的象征意义。普陀山又有许多摩崖石刻,内容大都是礼佛宏法或赞美景物,多数用楷体书写,端庄雄丽,与“海天佛国”的环境相谐。  相似文献   

5.
海上丝绸之路——普陀山高丽道头探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普陀山向有日僧慧锷于唐成通年间请观音像滞留岛上而开山之说,近见宋人记载该山有高丽道头,为通商高丽、日本诸国,舟楫取道侯风候潮之地,岛上洞穴峰岭、寺院古迹,皆以观音信仰得名.而韩国学术界亦有普陀山观音像系"新罗贾人"所请,不肯去观音院乃新罗人模仿韩国洛山寺所创之见.其实这些正是唐宋时期中、日、韩三国使节、商贾来往,佛教文化和海洋文化频繁交流所藉普陀山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是佛教文化遗存;震惊世界的敦煌藏经洞文献,90%以上是佛教典籍。中古时期敦煌佛教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有别于正统佛教,具有社会化、平民化和兼容性三个方面的特点,这对深入认识和了解古代敦煌佛教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普陀山传统建筑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陀山传统建筑为数众多,门类别样,看似各自孤立,实际却有着"个体规制明确,整体等级森严,相互依托共存"的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寺庙、庵堂、茅蓬三种传统建筑形式与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中代表统治阶级权力和意志的官文化、佛教文化及舟山海岛原文化三种主要文化元素相互对应,是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内在要素的外在反映。  相似文献   

8.
普陀山高丽道头遗址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以来大批高丽使者、商贾、佛教信徙来访中国途中,在普陀山高丽道头一带候风,并登岸前往宝陀寺祈祷航海平安。为寻找高丽道头遗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进行4个多月调查,认定遗址在普陀山西南司基湾。这里明代以前是一大海湾,历代相继修筑了5条海塘,遂成陆地。古高丽道头位于“司基湾”北端观音洞下,后来筑塘时被覆盖。  相似文献   

9.
普陀山送子观音、<二十四孝图>和莲花石刻蕴涵着印度原创佛教的生殖崇拜,体现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母以子贵"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观音文化与儒家孝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心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性格。而佛教的大量历史遗存,早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普陀山不仅是一座佛山,更是一座文化山,一座沉淀、融合华夏文化、西域文化与整个东方文化,集观音信仰、山海风光与历史变革于一身的海天佛国.为此,要从自然、历史、宗教三个层面对普陀山文化进行新的全方位解读,才能全面了解本来面目的文化普陀山.  相似文献   

12.
经过考释论证,汤显祖所写<潮音洞>等7首有关普陀山的律绝,当为诗人亲临所作,各诗叙及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景物、佛事,均与当地人文自然景观一一吻合.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文化这两个概念常常被误读,而一般谈论历史与文化又囿于狭义的理解。历史与文化都属于宏观的时空范畴,故应建立大历史观与大文化观。在这种大时空观的观照下,可以把舟山5000年的历史划分为口头传说时期的历史与文字记录时期的历史;把舟山悠久的文化传承划分为准海洋文化时期与海洋文化时期。普陀山的观音文化亦应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4.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县东部莲花洋中,始兴于唐,因观音信仰而为众人所知。历经多个朝代的兴建,融自然和人文于一体,成为有“海天佛国”之称的名山风景区。期间又受到“海上丝绸之路”和“海禁”的影响,是我国历朝对海洋态度的一种缩影。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普陀山的兴建划分为4个时期:神话传说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海禁”时期和清末民初时期,旨在还原普陀山发展历史的真实面貌。在考证普陀山各时期兴建沿革的基础上,对山岛的造景活动进行分析,揭示普陀山的风景园林在充分借用“海”和“山”景的基础上,更强调佛教的“彼岸”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