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积累和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梳理相关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流入地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而对于流出地而言,只有在居民具备人力资本投资的自主意识,或劳动技能和收益大规模回流的前提下,劳动力流动才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缩小与流入地间的经济差距。因此,为确保城乡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共同需要,需要激发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自主意识,加强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引导劳动力的适度流动和回流。今后,学术界还应根据以人为本及主客体均衡发展的要求,以生产与生活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进一步探讨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思路、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流动,就能提高了两部门的生产规模,促进了两部门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分析,能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乡分组变化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利用控制分组不变的测算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再检验,并比较与统计值的差异。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在最近一个时期对估算值的影响有所改善;劳动力流动的确降低了原有分组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居民身份转换是统计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劳动力地区间流动对两类收入差距指标都起到部分缩小作用;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不利影响,经济开放、所有制结构、支农支出和教育等从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原有分组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一些应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如财政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两类指标都未能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典理论的中国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受市场和制度的约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就整体流动进程而言经典劳动力流动理论仍具有指导意义。不同劳动力流动理论在理论依据、基本假设、流动模型及动力来源等方面不同,通过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劳动流动的实践,研究得出中国目前劳动力流动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结论,并提出推进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应是多元化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以及现行的土地流动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劳动力流动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研究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不仅要考虑数量因素,还应该考虑结构因素。可引入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技能型人力资本概念,构建人力资本结构模型。利用2000年~2009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对新疆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分析,人力资本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仅从人力资本总量角度分析,将低估了人力资本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人力资本结构中,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地区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提升作用都大于技能型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年陕西、河南两省城乡居民迁移状况随机问卷调查数据,以农村家庭为研究单位,按照家庭主要劳动力职业变更情况和居住(就业)地变更情况,将农户分为四种流动模式:本地农业生产型、本地非农业生产型、季节性乡城迁移型和城市居民化型.在对四种类型家庭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不同流动模式对家庭收入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家庭不同流动模式均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收入,进一步影响家庭生活满意度,但农村本地非农业生产型家庭和城市化型家庭收益较大,虽然临时性的劳动力流动增加了季节性就业迁移家庭的收入,但是不完整的家庭生活使得季节性就业迁移家庭生活满意度较低,进一步指出促进富裕且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农村家庭城市化是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福利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力资本的理论,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定量分析的数据收集层次。中国贫困地区个案实证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身体健康水平、劳动技能水平与知识教育水平都与其家庭经济收益大小有着某种线性关系。因此,今后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导向应向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倾斜,这是贫困地区能否全面脱贫致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区域流动、就业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跨省就业人口呈现出东西部迁入、中部迁出的新格局,这一格局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劳动力的区域流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就业机会的制约,中部地区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以扩大城镇就业容量,国家也要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经济增长已进入需求制约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制约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弱化和消除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应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从长远来看,要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不断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要配合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形式是通过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实现的。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因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正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移,所以,在劳动力的部门转移过程中必然伴随生产率的提高。陕西省整体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正因为如此,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文中1978-2005年间的陕西省内劳动生产率分析印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加速这种劳动力的移动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出口从需求侧发挥效用不同,进口主要从供给侧促进经济增长,为国内生产提供能源原材料等要素供给,引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97年以来,我国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对工业的贡献程度明显高于农业和服务业。大多数行业发展从进口中获益,机械制造等国民经济主导行业的进口贡献程度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修正,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流动不仅促进了现代部门的经济发展,而且增加了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带动了农业部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宏观的视角结合城市、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阐释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对他们进城之后的工资水平有提升作用.作者收集了2000-2008年东西部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差异,发现在东部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更大,这主要是由于西部的基础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域自我发展主体的视角,通过构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并使用1994年—2012年西部民族8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政府自我发展能力、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区域学习与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区域学习与创新能力不如政府自我发展能力、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马尔可夫链为基础,结合回归分析方法,通过使用2000-2005年的数据,按照各个省份人均CDP与全国人均GDP的关系,把我国31个省份分成高、中、低收入区域;同时用人均GDP对流动人力资本回归的系数,估算出除去流动人力资本影响的各省份的相对人均CDP;从而得到流动人力资本对俱乐部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地区之间存在着俱乐部收敛现象,并计算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1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维度与受益维度测算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年提高,且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更高。分析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从影响机制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通过提高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减少地区劳动力流动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占比达到38.89%,劳动力流动中介效应占比达到20.94%。鉴于此,应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市偏向,增加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以提升农村人口质量、发展质量,逐步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文章应用灰色关联度的数量方法,比较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文化素质存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出:我国劳动力文化素质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义务教育比高等教育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发现,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变量中,教育变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倾向和非农就业地点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而且可以削弱其他因素的影响力,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区位、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越低.因此,要提高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首先应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利用欠发达的浙江衢州地区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以有效劳动模型、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对衢州地区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衢州地区目前仍然是以物资资本投资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由此提出如何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技进步对青岛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逐渐由原来的物质要素转向科技进步因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成为判定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指标之一。经测算,1990年以来,科技进步对青岛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44%,可认为青岛市已跨入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但从分产业情况看却呈现着严重的不均衡态势,科技进步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42%和36.46%,表明青岛市第二产业已进入较高水平的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而第三产业尚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