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除贫困是非洲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中国都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在减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中非合作反贫困实践与认识的不断深化,2016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上,产能合作成为中非合作减贫与发展的新主题。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尽管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打造,以及贸易往来为主要途径的中非产能合作,在推动非洲国家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改善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等方面对非洲国家减贫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与非洲在产能合作反贫困实践中仍然存在反贫困基础薄弱、合作路径尚待优化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一系列风险挑战。为了提高中非产能合作推动反贫困效益,优化实施路径,更好地破解合作困境,文章从政府、企业、智库、民间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贫困治理是“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振兴的核心关切,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国际减贫理论与实践。进入新时代,在中非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非减贫合作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标识,通过深化基础设施合作、加强产能合作、加速贸易畅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等路径,有力推进了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在合作共赢的对非减贫合作过程中,秉持“真实亲诚”与正确义利观,保持战略或政策对接、制度规则互通和理念协调一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世界意义。未来,将中非“减贫之路”作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路径,提升中非减贫合作方案的精准性,探索中非减贫知识产品共享新机制,将是中非双方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2010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在世界银行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支持下,在坦桑尼亚开展坦桑尼亚的发展研究。他多次为坦桑尼亚政府官员、研究界介绍农业发展和减贫工作中的“中国经验”,对坦桑尼亚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粮食篮子走廊”等重要设想。在此期间完成的《发育一个能导致减贫的农业》研究报告得到了世界银行及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跨境次区域合作逐渐成为中国边疆省区参加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非接壤式次区域合作也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创新合作的重要方式,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是中国与非洲国家次区域合作的典型案例。中非经博会作为常设在湖南的次区域合作平台,不仅有助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的对接,也有利于实现中国国内“内陆开放”与“沿海开放”的联动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中非经博会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需要进一步落实展会成果,需要进一步发展配套的服务业、交通运输等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以中非农产品贸易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总量、贸易商品结构以及贸易市场结构。通过对中非重要农产品贸易伙伴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指数分析,探究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而测算2018年中国与24个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实证显示:从整体来看,中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均相对较弱,中非农产品贸易商品结构仍有待优化和调整。中国和非洲各国的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中非合作论坛等均对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中非农产品贸易呈现潜力巨大型、潜力开拓型和潜力再造型,且潜力巨大型国家比例更高,中非农产品贸易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最后,提出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政策和文化沟通,加快中国与非洲各国互联互通建设,提升非洲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中非农业合作方式升级和内容多元化以及有侧重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等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闻报刊上有大量介绍中非农业合作的报道,但鲜有学术分析和总结,这与不断蓬勃发展的中非农业合作实践不相符合。文章通过对50多年中非农业合作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特点的分析,以为中非农业合作经历了从早期单一的、单向的、无偿的农业援助,到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强调双向受益、合作共赢的机制,再到21世纪中非合作论坛之后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内容广泛化、合作渠道机制化、合作主体多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中非农业合作的理念和方式并非僵化和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内发展政策、国际发展环境和非洲各国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选择,它是个动态的"边干边学"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已有悠久的交往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非关系翻开了新的篇章。出于拥有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几乎相同的历史任务,中非友好合作关系自上世纪50年代一经建立,历经半个世纪的国际风云变幻,始终稳固推进,历久弥坚。冷战结束以来,中非合作模式逐渐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合作为主,经济方面的合作以中方向非洲国家提供单方面的援助且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的格局,变为政治与经济合作并重,以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为主。合作中的意识形态因素逐渐淡化,合作层次、方式与途径日益丰富多样。中非合作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几经变迁而演化为现今的状态。其发展演进既受到历史规律推动作用的影响,又受到现实发展基本要求的制约;既有其内部的决定因素,又有其外部的条件因素。但归根结底,中非合作的演进是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及时代主题的不断变换,最终由国家间利益关系的博弈变化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中非合作关系日益得到政界和学界的关注,一方面,由于相关研究信息的缺乏或偏差,中非合作往往与新殖民主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其不同的哲学和方式可以为现行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发展框架提供启示与机遇。文章以中非农业合作作为案例和切入点,探讨了中非农业合作中发展援助、贸易和投资相结合的特点,并在更广泛的视角上反思了中非合作对于现行国际发展框架所提出的挑战与机遇,主要包括:第一,与其援助,不如发展商业?重新思考发展援助的实质与地位;第二,谁是发展的主体:发展干预的边界与主体角色的塑造;第三,重塑国际发展话语:更多新兴国家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非洲当前面临的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是非洲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等因素所致。中国长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教育合作与中资企业培训等方式,已为非洲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中国在帮助非洲人才培养中始终遵循充分满足非洲国家所需、着力提升非洲能力建设水平和注重成果落实与合作成效的原则。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人才有助于推动中非关系全面快速发展,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最终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中非农业发展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亮马河大厦举办。来自部分非洲国家,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等国际多边组织,瑞士发展合作署、美国国际发展署、日本协力组织等双边机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农业部、外交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5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1.
中非海洋经贸合作是新时代中非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的目标要求,决定了中非海洋经贸合作的坐标定位。在“逆全球化”不断抬头、国际海洋争端日益激烈背景下,要想实现中非海洋经贸持久繁荣,需要稳固的国际法律体系保障,实现合作法治化。从法治视角来看,当前中非海洋贸易、投资及其纠纷解决法律制度都存在许多问题。中国和非洲国家应倡导全球“树立合作法治理念、遵循开放共享原则”、构建区域合作法律体系,以及完善相关国内法等举措,推动新时代中非海洋经贸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外农业合作领域广泛,内容 丰富,但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和投资较少,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近邻老挝、缅甸、柬埔寨等欠发达中小国家,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重点。撒哈拉以南地区有6亿人口,占非洲总人口的85.7%,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也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这个地区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很大,既缺乏开发投资又缺乏发展经验,亟需外援和进行农业合作,成为中国对外农业合作的重点对象。为保持中非农业合作的连续性并在新世纪得到加强,有必要对中非农业合作做一历史考察和效益分析。 一、非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认识和分析非洲的教育现状成为探索中非教育合作新途径的必要前提。本文以中非教育合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非洲大陆的教育现状,从中国在教育层面的援非历史中发现问题并汲取经验,提出加大基础援助力度、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四点建议,以探索中非教育合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习近平主席2013年成功访问非洲,中非关系跃升至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加揭示出中非关系的特殊性质与前景,即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相互需要。对中国而言,非洲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市场;全球战略的坚实支撑。对非洲而言,中国的援助、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政治互信是非洲实现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在非洲探索自我发展模式的历程中,中国经验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实践的深入观察,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减贫的机理,并运用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方法,探究了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差异及路径条件。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有效融合了贫困治理的“外源性”和“内源性”需求,其中,企业类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最为明显,家庭经营主体和合作经营主体能够获取强能力减贫效应,但收入减贫效应并不强。  相似文献   

16.
发展缓慢的工业化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非洲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非洲经济发展对"三网一化"建设需求强烈。与此同时,中国具备参与中非产能对接合作和非洲"三网一化"建设的实力:中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且正在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开展中非产能对接合作将从多方面推进非洲"三网一化"建设:改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状况;加快非洲工业化进程并改善其贸易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促进非洲人口就业;加速非洲国家产业资本积累;提升非洲各国技术水平。立足中非各自发展战略和现实需求,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建材行业、电力行业和轻工纺织行业将成为中非产能对接合作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中非青年的合作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机遇期。青年是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力军,中非"八大行动"倡议,着眼于青年培养,致力于为中非青年合作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新时代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深化中非青年教育、文化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必将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强劲的生命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非洲人民团结振兴的非洲梦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赵浩兴博士的《合作创造价值——集群企业合作营销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一书,于2010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此书得到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相似文献   

19.
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助推农业产业扶贫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合作社社员农户是否具有脱贫能力为视角,分析了自主发展模式与委托发展模式下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的减贫机制。研究发现:自主发展模式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主要通过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与风险防控等三大利益联结机制来实现对社员贫困农户的“造血式”扶贫。委托发展模式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主要以优化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和利益联结机制为前提,借助政府专项扶贫资金及贫困农户信贷资金的股权量化,发挥债权和股权等资产收益扶贫作用机制,增加对无脱贫能力的贫困社员农户财产性收益来达到减贫增收的目的。为此,进一步加强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和强化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合作社融资增信能力和构建农村征信体系成为下一步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0.
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是非洲国家寻求可持续发展、实现独立自主的有益尝试。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区域合作协定,自贸区协定自开始谈判到正式生效仅用时三年,快速启动但推进缓慢,建设初期即举步维艰。有别于现有研究从宏观上分析自贸区对中非合作的作用,文章着重剖析了自贸区建设初期阻碍各方达成共识的内外部深层次原因,重点识别了在推动区域内一体化进程中自贸区面临的挑战。考察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应如何从自贸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中发现机遇,共同推动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致力于参与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发现,由于非洲各国领导人政治意愿不坚定、非洲各国经济结构性障碍以及长期存在庞大的建设资金缺口,自贸区在建设初期进程远远滞后于预期。停滞不前的自贸区建设进程暴露出非盟内部存在已久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与撕裂。多年来,中非合作建立了牢固稳定的建设机制,取得了丰硕且具有互补性的经贸成果,世界格局大变革也为中国与非洲自贸区深入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坚实的合作基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了中国与自贸区合作的重要依据。新时期,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体现在对历史发展的主动性把握。非洲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支点,中国与自贸区的合作应立足中非合作的现实基础,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实现中非更高水平政治互信,引领中国与自贸区迈向务实合作。中国应主动参与自贸区的框架与机制构建,建立与自贸区的长效联络机制,持续关注和支持自贸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同时采取多维度且灵活的关税制度,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依托技术变革,以企业为抓手,拓展中非合作新领域;持续防范风险,借鉴经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非洲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为非洲实现粮食安全、造血脱贫提供中国方案。最终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和中非协同发展,服务于建设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