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文艺批评界在文艺批评时易犯思维简单的毛病,精于解剖批评对象的缺陷,而疏于把握并肯定其合理之处。这种思维简单的弊病从表面上看是思维方式不够辩证,但从根本上说却是理论的贫乏。当代文艺批评界对现代文艺批评家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就明显地存在这种思维简单的毛病。胡风的文艺思想虽然存在较大局限,但当代 相似文献
2.
思维的简单既是当代文艺批评容易粗暴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当代文艺批评有序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思维的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理论的不彻底。这可以说是当代文艺批评界出现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现象的理论根源。当代文艺批评界教条主义文艺批评和反教条主义文艺批评都存在这种思维简单化的弊病。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有些文艺批评在文艺的多样化发展中无所适从,没有很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不但缺位,即既有对优秀文艺作品弘扬不够的问题,也有对不良倾向抵制不力的问题,还有对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个案文艺作品探讨艺术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等研究不深的问题,而且缺信,即文艺批评的社会公信力下降.这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将这种重视逐步转化为当前中国文艺批评科学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文艺不仅反映现存冲突,而且解决这个现存冲突.而文艺对现存冲突的解决既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因此,我们在肯定文艺所包含的真实内容的同时,也要揭露和批判文艺所蕴涵的虚假内容.否则,文艺批评就会丧失真正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5.
关于当下中国的文学艺术,眼下正在流传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如下批评: 中国文学在德国没有什么地位,这跟中国1992年以后的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比较成熟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中,一个不容忌讳的事实是,大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很少关注和探究,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理论界似乎早已淡忘了所谓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8.
9.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学术界兴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热潮,不少人惊呼:"马克思回来了".这说明,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在21世纪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同其政治经济理论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注重特殊性而忽视普遍性 ,如果能从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一般文艺理论的普遍规律入手 ,就可以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另辟蹊径 ,因而 ,确定文艺理论的学科定位至关重要。本文侧重从研究方法入手 ,把文艺理论定位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并兼具二者性质的社会科学。由此出发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无体系及其人文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的两大理论成果,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两大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因此,两个特色理论都带有许多中国特色。通过考察两个特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元代戏剧批评是中国古代戏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的观念从戏剧范畴著录、形态编纂、本体认识、功能感知、作家鉴定、优伶推介诸方面都发生了全新转捩 ,不仅初步提出戏剧创作、表演与戏剧沿革、嬗变的重要范畴 ,而且着手阐释戏剧基本原理 ,构建戏剧理论体系 ,为中国古代戏剧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集中论述了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观性”特征,认为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了胡风对于主体性的独特理解,由此进一步解说了胡风文艺思想中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认为它们是胡风主体论思想的不同表现。由胡风主体论的实质还进一步论述了胡风及其同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了章学诚三点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理论。一是运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论析了其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历三变"的流变理论。二是分析了小说运用虚构手法进行叙事的虚构理论,阐述了小说虚构叙事的原因、原则及解读的方法。三是论述了小说的功用,阐明了小说"作为史料补正史所缺"、"编撰方志"及"劝诫教化"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次,通过对章学诚小说实践的探析,总结了其小说创作上的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15.
16.
文艺史直至今日仍然以个体体验为其主要的意义存在方式,因此各种社会意义控制力量总会策划着合谋并引起各种紧张和对峙。未来的文艺将会以集体体验颠覆个体体验,走出内省式沉湎、私密性对话和工具性依附,从而达到一种意义边界清晰的狂欢化文艺存在理想境界,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文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游戏批评包含不少向度,其中有两个向度常被运用,即指向文艺鉴赏的第一向度,与指向超越性问题意识的第二向度。日本的游戏批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批评对当时流行的宇宙类游戏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从游戏文本中解读日本社会的深层构造。之后的游戏批评,把注意力转向游戏中普遍存在的故事性,批评的向度也由超越性的问题意识移向文艺鉴赏,逐渐成为市场机制的一部分。2000年以后,东浩纪与大冢英志的学术论争,催生了“游戏现实主义”,成就了日本游戏批评的最高峰,游戏批评逐渐被引回学术领域。如今,在日本政府与游戏业界的协助下,日本学界正在厘清已有的游戏研究成果,并着力于游戏批评史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模式向社会政治学模式的演化,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是普遍的,但因文体特征的不同,其转化的途径与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典型问题在20年代便已受到了理论上的关注.胡风与周扬关于典型的表面激烈的辩论,可以让我们明白作为小说领域社会政治学模式兴起的直接途径的典型论之具体内涵.在这一辩论中所表达出来的两方面观点,直接奠定了此后约半个世纪典型论问题的总体格局.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有一定历史界限的,即只能从处于大同小异的社会环境下的同一社会群的个人里面抽出本质的特点来概括成一个特定的典型.一个文学上的典型,同时一定是这个人物所由来的社会关系之反映.胡风对于典型的特殊性的说明,仅仅着眼于与别的群体及其个人的比较,从而取消了同一群体内各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胡风典型论中的普遍性,受到了阶级的、时代的、地域的种种限制,他是用对普遍性的限制来代替了个体差异性的缺失.周扬对于胡风典型论的缺陷其实并没有深入的认识,他仅仅抓住了胡风忽视个体特性这一点作出修正.然而,周扬恰恰对于普遍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没有作出任何说明.这样,普遍性与个体性就互相游离了,个体性成为一种外加在普遍性上的东西.周扬观点的这一缺陷其实也是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上述典型论所存在的共同问题.当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家与小说家将人的特点分为共同的与特殊的两个方面时,他们已经犯了割裂两者的错误.其实,个性的生成也有普遍性的原因,正是普遍性通过曲折的途径展现为个性.个性是由先天的气质、性别的差异,经由后天的环境、教育及经历诸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典型问题的突出,标志着普遍性与必然性的上升以及个体性与偶然性的被消解.由于看不到个体性与共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相互贯通与相互生成,在强调必然性、普遍性的典型论的优势地位面前,个体性与偶然性就成为一种外加的亦即并非有机的成分,这就是小说创作中长时期存在、并愈趋严重的观念化弊病的理论根源之所在.恰恰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被弄清过.典型论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其势头正愈益健旺.小说领域中的社会学模式的政治化,正是在典型论的健旺发展中完成的.典型论将作者的立场视为写作的第一前提.典型论中内蕴着政治性与真实性、简单的观念设定与复杂的现实的矛盾:在典型的创造中有一种捏塑作用,这种捏塑作用,自必受到作者的价值观以至政治倾向的影响,而典型的塑造又是必须从客观而复杂的现实中取得其素材的.在典型论中,政治性因素本即易于膨胀起来.40年代初,典型理论中的政治性与真实性的矛盾便已暴露.以典型论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学模式的小说观,具有一种消解散文性与诗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唯物史观问题上,而“五项因素公式”是普列汉诺夫研究唯物史观的总纲,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重要理论作深入探讨。1.“五项因素公式”理论的提出及引发的争论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就作出过精辟的概括。在这里,马克思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又发现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力量,从而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出于其鲜明的政治诉求,以极大的热情认同福柯的话语理论,并积极谋求与其展开卓有成效的对话和交锋。女性主义对于福柯话语理论的运用总是与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政治诉求紧密相连,在挪用"话语"概念的同时也对其加以反思和改造。女性主义学者对权力/知识问题的关注与她们在当下知识体系中的现实处境密切相关,其促使女性主义学者摆脱旧的知识生产模式,并对父权制中的许多"知识真理"提出质疑。女性主义学者在评价福柯的权力/抵抗观时往往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对其提出质疑和批评,另一些学者则充分肯定其积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有效的抵抗策略或途径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