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又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最具有典范性的思维方式,解剖这一思维方式,对于理解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只从其思维取向、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略作探索。 一、以价值判断为中心的思维取向 《易》是卜筮之书,占问吉凶是其基本职能,因此,《易》中有一个断定吉、凶、悔、吝的价值体系。在卦爻辞写定之前,卦的基本结构只有卦象与吉、凶的价值判断,在卦象规范化以前,价值判断则直接与数字卦相联系。所以,判定吉凶,指导行事,是命筮、占筮的根本前提。《易》卦爻辞中往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史学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旨在探讨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特点;二是"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旨在探讨古今关系,在贯通古今的过程中审视历史的盛衰之变;三是"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力求史学认识要见解独到,史书编纂能发凡起例;四是"以史为鉴"的鉴戒思维,强调本着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以为现实政治作出借鉴;五是"求真"与"求道"的二重思维,要求既要追求史实之真以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又要追求道义之真以维护社会与政治伦理,而史实之真必须服从于道义之真。对中国古代史学思维特征的具体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史学思想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的易学思想如同他本人其它的学术思想一样,是复杂而又丰富的。在诠释《周易》方面,章氏虽用传统的训诂法,重实证,求真知,但又不泥成见,推陈出新,以史学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反对以象数、清谈和谶纬说易。同时,蹊径独辟,把佛教唯识学与《周易》联系起来相互比勘,新意迭出,令人耳目一新。本文通过对章氏易学的深入剖折,力图展示其易学思想的概貌,并相应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周易的来源     
研究《周易》,自古称难。这部书从书名到内容,历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又于“术数略”载:“周易三十八卷”。许多人认为《周易》的“周”是指周人,然而,郑康成早即以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研究《易经》的著作,《系辞传》可称为早,其亦谈到《易》之为书也“难知”。求象者,易无达象;论德者,附会儒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传说,是古人难于《易》的绝顶之论。“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古代研究者如此叹难。除了《周易》本身之难解和文献资料不足以外,主要是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在近代举起了史界革命的大旗,不同于中国传统史学,它借鉴了西方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但探其源流,新史学有着深层的传统经世思维根源,其目的仍然是经世致用,并在新史学后期出现了向传统的回归。新史学是传统的经世思维与西方先进理论学说融合和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管彦波的新著《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作为国内民族社会生活史的综合性专著,在探讨民族社会史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区域民族社会生活史研究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颖的视角和极富思辩性的启发。曾记得20多年前,我国传统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史学危机”的大讨论,在激烈的争论中,有一种声音认为,史学危机不是史学本身的危机,而是史学思维的危机,是研究者视角和方法的危机,是史学脱离生活、脱离民众,变得只有“骨骼”而没有“血肉”的危机。或许是受这次讨论的影响,自20世纪80…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周易》是伪书,你的看法……。我是在1994年发现《周易》是伪书的,为了慎重起见,我不得不耐心地钻到古书堆里去查找自关证据。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材料的基础上,我把研究的结论献给读者。为了理直气壮地说“《目易》是伪书”这五个字,我准备了远远超过五万字的证据材料。请问《周易》的作者是谁?据《史记》的记载,《周易》的经文(即卦辞、爻辞)是周文王所作,《周易》的《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文雪》是孔子所作。绝大多数的后人,相信《史记》的记载。那么《周易》的真正作者是谁?我认为:《周易》…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22,(1):148-152
"道"与"德"是《周易》的两大核心范畴。长期以来,学界以"易道"为核心,侧重对《周易》之"道"的研究,而对"德"的研究阙如。在《周易》所展现的伦理秩序中,"德"完成了由"目视于途"向"德性"之义的转向,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理性化的过程。"德"不仅将时间因素摄入其中,表明执守德性的重要性,而且表现出政治伦理特质,从"君子之善"和"制度之善"的角度说明"修德敬业"地践行德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丽  李波 《社科纵横》2014,(2):144-146
司马迁继承先秦以来私家著书的传统,发扬孔子作《春秋》的史学事业,创作了《史记》,成其"一家之言"。司马迁对孔子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二者的著史目的、撰述笔法、编纂体例、史料处理原则等几个方面得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哲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发展的转折点是以1973年海登·怀特的《元史学》的出版为标志的"语言转向",关于历史的理论兴趣由此前认识论导向转向对史学文本的叙述模式或"叙述逻辑"的探究。在此背景下,史学叙述与文学叙述传统上泾渭分明的纪实与虚构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况,"历史表现"的提出试图为此提出某种理论解决方案。最后,关于历史的"崇高经验"维度的揭示隐然呈现出超越此前语言分析研究进路的理论态势,其中所蕴涵的可能的学术生长点值得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爽 《学习与探索》2003,(3):127-132
20世纪中叶 ,伴随着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 ,西方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 ,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历史学的多元走向。在当代西方史学的演进中 ,这一趋势直接表现为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大、新的史学分支学科的纷纷建立、史学理论的更新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等等。这是建立在当代历史思维基础上历史科学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 ,对于批判地继承传统史学 ,确立 2 1世纪史学发展新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1906~1990),英国著名国际关系史学家。代表作主要有《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从萨拉热窝到波茨坦》等。泰勒融会贯通国际关系近代史学的研究,奠定了其史学大家的地位,本文将从泰勒的"俾斯麦情结"、泰勒的历史叙述对"均势"理论的启示以及泰勒对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研究等三个方面来解读泰勒。  相似文献   

13.
《探求》2015,(2)
创建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关照自然的意识,而且需要注意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这种要求,已在《周易》中有所蕴含。从整体主义看,《周易》通过卦爻变化来构造不同卦象,以期达到对于世界万物及其变化的整体构造,不仅承认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价值和生存权利,而且自觉地把顺天的仁爱之性发扬光大,因此成就了一种广阔的生态伦理拓展;从多元主义看,《周易》是以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体悟来参透万物之状,强调的是如何思考作为主体的"人"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人"与其所处的"世界"的关系;从政治伦理看,《周易》通过对天地万物内在价值的肯定,示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主张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无论是整体主义、多元主义视角还是政治伦理视角理解《周易》,贯穿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线索是"生生之为易"。这一思想线索使从生态伦理向生态价值理论转换过成为可能,当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历代阐释《周易》的著作不下三千种,而黎子耀教授的《周易秘义》不落窠臼,自创新说,认为《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殷周奴隶起义史,在易学研究中别开生面。该书分类注经,以经、传俱用隐语,故名《周易秘义》。《序卦》、《杂卦》两篇注是全书的精华,揭示《周易》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马保平  赵继宁 《社科纵横》2007,22(12):113-115
本文主要对易、卦、爻、辞、《易经》、《易传》、《连山》、《归藏》、《周易》等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评述,并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7,(2):148-154
《魏书》编纂的成功与北魏政府长期重视本族史料的储备和魏收本人的史官生涯、修史经历、学术识见密切关联。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魏书》长期背负"秽史"的污名。实际上,魏收的著述旨趣在于编纂一部实录式的史学名著,这已为当代史家所阐明,同时亦被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所印证。魏收以恢宏的视野梳理一代历史发展大势,将北魏历史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其间体现了他对北魏历史盛衰的思考。《魏书》设置"十志",弥补了自《汉书》撰成至唐初近六百年间正史无志或有志而缺食货、刑法等重要内容的缺陷;《魏书》的编纂又突破前史体例,新设《官氏志》《释老志》,反映了北魏重门阀、崇佛教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7.
阎静 《求是学刊》2016,(4):150-157
孔子所作《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它的问世不仅直接推动了先秦史学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最早的史学评论对象之一,带动了先秦时期史学批评的发展。无论是史学领域中《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以及《战国策》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评论《春秋》,还是思想领域中孟子、荀子等诸子评《春秋》,《春秋》已成为先秦学人史学评论的焦点,呈现出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密切关联。揭示这一关联,不仅是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阶段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也是对孔子《春秋》史学价值的一种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与中国史学的实录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在汉代被誉为"实录"之后,历代史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史记》实录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实录"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使实录成为史家史料运用、历史评价和文字表述等各方面最基本的标准,也使史家思想和学风中融入了实录精神。许多优秀的历史撰述成果由此诞生,从而使实录精神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推动中国史学不断向着寻求真理、走向真理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历史思维模式是史学个体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和综合,是史学个体按史学研究的思路在对史料整合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具有转换特色以及相对稳定的思维认知系统。它包含认知、逻辑、价值、情感、审美、想象和灵感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交互影响,彼此制约与联动,构成了史学个体对史料的不同组合。作者通过对历史思维模式内涵的阐释认为,当代历史思维模式具备整体性、开放性、隐序性三大特征。认真研究史学个体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提高思维内容的真确性,加快思维节奏,提高思维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史学的一座高峰,以往的研究尚未能充分发掘此书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的总结及有关社会、人生的重要史学思想。《表微》的创作缘于陈垣在抗日战争期间对开展“有意义之史学”的提倡,以及对胡三省史学的同情、理解与表彰。陈垣在《表微》史法诸篇,通过阐释胡氏注文,结合自身治史经验,运用近代科学精神和规范,从史书体例、历史考证、史学评论等方面总结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史学方法。《表微》的史事诸篇,阐发了陈垣对社会政治、民族与宗教、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深邃史识;并通过陈古证今,反映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抗日救国思想,充分体现了史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