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考古学资料表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器的出现也几乎与中原地区同期,但却有其自身发展的渊源.西周至春秋时期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已经达到草原地区青铜文化的繁盛阶段,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艺术风格.随着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西方国家的文化交往,青铜器与亚欧草原的艺术风格达到一致并有所创新,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艺术相互影响,加强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使草原地区的青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文信息》2005,(1):8-9
三墨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更具体而言,这个文明的创造者主体为红海沿岸的古闪族人,以及沿途的伊朗人和印度人。  相似文献   

3.
黄海波  井中伟 《西域研究》2023,(2):101-112+171
小河文化是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之一,其来源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小河文化有关的材料后认为,小河文化来源于草原地带,文化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小河文化的先民作为欧亚草原迁徙人群的一支,在东进的过程中吸收了辛塔什塔文化、彼得罗夫卡文化的因素,到了阿尔泰山西侧,一部分奥库涅夫文化晚期因素融入进来并沿着阿尔泰山南麓进入孔雀河流域,形成了具有多种文化因素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4.
陈薇 《船山学刊》2009,(4):157-158
青铜编钟盛行使用于青铜时代。以此,文章基于现有出土文物和文献记录对青铜编钟的起源、发展、衰落及研究和制作这一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述,并试析了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亚洲东南部青铜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自奥地利学者黑格尔以后,对铜鼓的系统研究已进行了多年,但目前在不少问题,包括在铜鼓起源问题上,仍存有较大的争议和未解之处。云南早期铜鼓的起源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历史的联系,理由是:由于古代气候的变迁,造成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较大规模的南迁,游牧文化对于云南早期铜鼓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段渝  刘弘 《学术探索》2011,(4):114-119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草原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首先,总体设计科学合理。这套丛书将草原文化的内容作了科学的分类,对草原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草原物质文化研究》一书,对草原物质文化中的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以及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的形式与种类、内容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则分别对北方草原民族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作了细致的探讨。《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一书,分别对呼伦贝尔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8.
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大多属于青铜时代,以工具和武器范为主,这是欧亚草原西部很早就兴起的青铜器文化向东传播的结果。新疆铸铜石范的发现说明这类青铜器是当地制作,它们是研究新疆青铜文化和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9.
草原节庆活动因其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大众参与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娱乐性、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的同步性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草原旅游开发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文化认同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文化认同理论的视角,分析草原节庆在市场吸引和游客文化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剖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两大群体在草原节庆之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以及节庆在文化认同中的催化要素.在此基础上,并对草原节庆的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西南青铜文化中,呈柳叶形剑身的青铜剑是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兵器,迄今在中国西南古蜀文明区发现的柳叶形青铜剑,年代既早,数量亦多,分布也很集中.商代晚期,柳叶形青铜剑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商周之际和西周时代向北发展到陕西南部,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陆续而且呈连续性地向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及四川西南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夷地区辐射.柳叶形青铜剑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的近东文明区,这种剑型由西亚、中亚,从伊朗通过厄尔布士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地带进入南亚印度地区,再从印度地区辗转传入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史前时期在云南存在过的青铜文化及其所显示的青铜文明进行思考,通过青铜文化中所表现的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女性在环境、生计、物质文化创造、贸易、宗教祭祀、乐舞娱乐等方面作用的揭示,展现由云南女性先民所创造的女性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草原生态和蒙古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着重分析。认为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所持的文化有着某种因果关系 ,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须以尊重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印度独立建国后,已经修建了数千座大型水坝,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受地理环境、气候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印度大坝分布极不平衡,西部、南部和中部大坝密集,印度北部和东北部喜马拉雅地区水资源充沛,具有很大的大坝建设潜力,但大坝数量稀少。随着印度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电力增长的需要,印度开展了“内河联网”工程并加强水电建设,由此加大了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大坝建设的力度。印度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大坝建设对中印边境我方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边民的生产生活和边防安全以及边界谈判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和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草原文化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把草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把草原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着重研究和阐释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草原文化研究同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草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关于草原文化研究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即草原文化学科的归属问题;草原文化的属性问题;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问题;草原文化的组成问题;草原文化历史发展的高峰期问题。  相似文献   

15.
殷商时期中叶,殷人在前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青铜文化;同时,亦是在前人创造的符号、文字、绘画等文化基础上,经过总结、发展后,殷人又创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文化——甲骨文。  相似文献   

16.
《梨俱吠陀》是上古时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经典之一,其诗文内容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真实面貌。尽管其中包含着大量神话性的内容,但只要对其内容进行理性地分析,还是能解读出大量上古时代印度社会文化的信息。《梨俱吠陀》中蕴含着大量与死亡相关的诗文,其背后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及宗教对死亡的看法带有萨满教、祭祀仪式及非道德判断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17.
《阴山学刊》发表的何天明的文章获“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一等奖。8月8日,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研讨会在包头召开。来自内蒙古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101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草原文化的源流、内涵及研究开发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我刊特为此次文化节提前组稿、策划,开辟了草原文化研究专栏,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其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  相似文献   

18.
草原文化在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集中和大范围分散的特征增加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所以,我们必须从多地区分布的草原中找到能集中反映草原文化历史性特色和成就的地区,找到在中国古代草原文化体系中对中华多元文化影响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地区进行研究。要找到研究草原文化的突破点和集成点,就要从各区域、各民族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中、从比较中选择确定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草原文化区域和民族。文中已经列举和尚未列举的生息在古代北方草原上的许多民族的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无论从内因、外因上,或历史的连续性上看都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具备了集草原文化之大成、代表草原文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金银、青铜、陶瓷、玉石、皮木、建筑、刺绣、民间工艺等方面.由干受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游牧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动物造型是其艺术的基本表现形武,同时,由于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其艺术形式又夹杂了外来的艺术风格.最初的造型艺术与游牧民族的自然崇拜有关,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原地区各种经史和理念影响了游牧民族的审美思想,加之西方审美思想的渗入,使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审美思想和文化价值在原有自然美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中外考古学和金属史等领域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围绕铜、铁两种金属的生产和使用,综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沿史前丝绸之路金属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公元前2000年前后,欧亚草原地带的青铜文化对铜和青铜技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出现和早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后,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在中西互动的技术交流中持续发挥着桥梁作用,铜鍑和铜镜的向西传播与此有关,早期块炼铁技术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出现也复如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辟,生铁原料和技术的西向传播,对中亚地区钢铁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早期铜、铁技术的传播与交流表明:文化与技术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形式,经由不同的交通路线和中介人群,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和深度也大为相异。中西互动源远流长,对东西文明的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