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刘冉冉 《唐都学刊》2008,24(5):91-93
从乾隆末年至道光中期,在查禁以澳门为基地的鸦片走私贸易方面,清朝政府采取了坚决的措施,并不断加强禁烟力度,这是1849年以前中国政府在贸易方面拥有对澳门管治权的一个重要证明.根据档案资料可以看出,澳门同知、澳关委员、香山知县及县丞等地方官员在严格执行朝廷禁烟旨令、严厉查禁鸦片走私贸易、全力维持对澳海关管理权方面,是采取了坚定的立场并为之付出过巨大努力的.  相似文献   

2.
严蕙 《今日辽宁》2011,(5):14-22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随即诬陷为中国军队所为,悍然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19本侵略军突然袭击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的命令下,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处逃散。日本侵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后,又相继占领了长春、...  相似文献   

3.
《学问》2015,(5)
伪满洲国成立以后,以原田淑人为代表的东亚考古学会屡次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活动,其中以渤海国都址东京城的"发掘"为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发掘"东京城是在日本外务省的经费支持下,得到了日本驻满领事馆、"满铁"、关东军的关照,而"发掘"出土物则又在伪满当局的默许之下被运往了日本。伪满时期,日本在东北的考古活动是日本文化侵略中的一环,其性质是作为"国家行为"的文化掠夺与对"日满亲善"的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4.
战前日本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东北多有描写,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日本小说家舟桥圣一1904生于东京,二战期间创作过反战作品,其作品中较少出现与外国相关联的描写。但其1930年发表了两篇小品文《高尔夫与天妇罗》、《殖民地的礼仪》,描写了安东、烟台、新义州三地人民的生活。本文结合舟桥的日记,解读其对当时中国、朝鲜、日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日本近代学术概念的形成以及日本大学制度的变迁为线索,在总结近代日本综合大学特征的同时,分析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内涵及其由来,进而探讨工科大学、农科大学的成立经纬及其目的.梳理近代学术概念的形成与近代日本大学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推进,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不经济、危害环境和社会的事件在企业界频频发生。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为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力量。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近年来发展的极为迅速,尤其是从理念、组织和规章制度、具体实践三个方面积极推进企业的社区志愿者活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推进,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不经济、危害环境和社会的事件在企业界频频发生。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为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力量。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近年来发展的极为迅速,尤其是从理念、组织和规章制度、具体实践三个方面积极推进企业的社区志愿者活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受左翼和平主义和右翼军国主义两种历史观的影响,日本人的东北"认识"也分为左翼和平友好的东北"认识"和右翼极端的东北"认识".这两种相悖的东北"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地位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从明治维新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一时期,右翼极端的东北"认识"占主流地位,表现为侵略东北制造各种理论依据,在实际行动上就是发动侵略战争;而战后则是和平友好的东北"认识"占主流地位,表现为史学界对日本统治东北史的研究较为客观;未来日本人的东北"认识"在一段时期内右翼极端的东北"认识"可能会占据上风,但从历史经验和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来看,持和平友好东北"认识"的日本人一定会压倒右翼极端的情结,保持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9.
艾薇 《日本研究》2023,(3):50-58
“日本屋(JAPAN HOUSE)”是2017年起由日本外务省主导的重要公共外交项目。2017年,位于巴西圣保罗的“日本屋”展示中心正式对公众开放,2018年,英国伦敦展示中心和美国洛杉矶展示中心相继开馆。“日本屋”项目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作为日本战略外宣的重要载体,在宣传日本魅力、传播日本政策、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推动日本地方创生、培养知日派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日本屋”项目的实施时间较短,国内对其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从媒体报道、访客口碑、到馆人数和运营情况来看,“日本屋”项目以其独特的日式美学获得了外国民众的好感,成绩较为突出,对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建强 《唐都学刊》2007,23(2):95-99
日本学界的锁国研究已逾百年,20世纪初锁国研究初始阶段的“锁国得失论”和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锁国与海禁”论争,在锁国研究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理清日本学界的锁国研究进程和现状之目的,主要对这两次争论的原由和实质进行探讨以及对两次争论之间锁国研究的过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移民侵略是日本侵占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即积极向中国东北进行试验移民。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更将“移民满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日本移民东北对中国东北政治、经济乃至整个东北社会均产生深远影响,对此学界论述颇多。本文旨在对伪满时期日本“满洲移民”政策及于中国东北移民活动的影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日本当代哲学家中村雄二郎选取了奥姆真理教作为案例来阐释日本文化的特质,本文分析了由此展开的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恶与罪;(三)如何来减少和消弭这种恶与罪。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对日本二战记忆进行文化解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日本国家的二战责任与日本民族的耻感文化之间的微妙关联;(二)正确的二战记忆是与重视他者立场联系在一起的;(三)集体国家意志与个体自我意识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界限。  相似文献   

13.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中国两国都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直接交流也不多。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国策”,一步步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许多文学家也关注中国的情况。但是,这种...  相似文献   

14.
张凤林 《学术交流》2012,(2):104-106
2010年6月,日本内阁府通过了到2020年旨在"重塑"日本经济辉煌的《新增长战略》,被称为是日本未来10年经济战略的主体规划和实现菅直人政府提出的经济、财政、社保"三强"目标的具体计划。该规划确定了环境与能源、健康大国等7个战略领域和21个重点"国家战略项目"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目标。但是,2011年3月的东北部地震对该战略的实施将产生重大影响,给一些既定战略措施的操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彭曦 《日本学刊》2012,(3):130-142,160
作为战后日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学者,广松涉和山之内靖解读马克思的视角十分独特。广松认为,立足于关系主义的"物象化论"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而山之内则主张,早期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确立的"受苦者"的视点先驱性地表明了生态学的思想。虽然在对早期马克思评价上,广松与山之内意见尖锐对立,但他们都对现代欧美文明持批判态度,而这种态度同时也是20世纪日本思想界的一贯主题之一。日本马克思主义从神道、佛教等日本传统文化中获得启示,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一场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特大地震,不仅给日本经济及社会造成重创,而且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全球制造业产生巨大冲击,后者成为与近年发生在世界其他地区大地震的最大不同特征。此次日本大地震给人类的启示颇多,本文仅就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来列举三点:其一,日本制造体系(Madein Japan)依然非常强大,在全球产业链上“日本元素”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二,全球化已将整个世界经济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制造业更是如此,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殃及整个产业链,特别是像日本这样的上游且关键的环节;其三,产业竞争力的赶超绝非朝夕之功,长期的竞争力构筑是各国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王煜焜 《唐都学刊》2016,(4):104-111
昭和初期,以学生拒绝参拜神社事件为导火索,引发日本各界对美浓传教团的围攻,其迫害运动从大垣市扩大到全国。教团事件不是因信仰差异造成,这从参与者包括日本各阶层人士就可见一斑。为了逃避后世的谴责,政客暗地里篡改历史文献,以期能够隐瞒这起官民协作迫害宗教人士的事件。系列迫害爆发的背景在于明治末至大正时期日本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疯狂渗透着天皇制和国家神道。将国家主义、神道信仰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是麻痹了国民的政治认知,使精英、民众的焦点集中于宗教和民族问题,政府借此来缓解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官民疯狂崇拜天皇和神道是日本至今未能反省曾经对亚洲诸国犯下的历史罪行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多元化官僚体制”是存在于日本经济波动背后的制度性和组织性的因素,是形成日本型经济体制的制度和组织基础。“多元化官僚体制”是日本经济成功和失败的共同根源。本文以“平泽计划”中提出的“在大学创立1000个风险企业”计划为例,分析了“多元化官僚体制”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是否还具有强大的协调性,并对其是否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徐臻 《唐都学刊》2012,28(6):100-106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始于奈良末期的日本与渤海的诗赋外交是我国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延续与发展。同时,这种外交方式的产生还受到唐代文治之风的影响。平安初期赴日的渤海大使王孝廉与日本嵯峨朝廷之间的诗赋外交则是渤日交往史上的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渤日唱酬诗大多被天皇下命编撰的"敕撰三集"收录。尽管王孝廉献诗给日本天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日廷一厢情愿的"上国观",但渤日文人之间的"赋诗相赠"却是建立在相通的汉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20.
现代公共危机已从“独立型”转向“系统型”,单一部门的治理模式显示出了适应性不足的困境,构建跨部门合作机制日益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课题。日本是一个多灾国家,在公共危机特别是自然灾害应对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治理模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跨部门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审视了“东日本大地震”中跨部门合作的“得”与“失”,力图解答跨部门合作存在的内在困境,并通过案例分析,从文化、领导、组织、资源和实践五个方面总结了跨部门合作机制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