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与人类概念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曲折地映现了人类概念发生发展的实际进程。黑格尔认为概念是真正在先的 ,这同概括论的思维向度完全相悖。概括论把学习概念的过程误认为是概念发生的过程。人类初始概念的发生过程 ;替代物的出现 ;归类过程 ;归类使属性与对象物分离 ,奠定了建立概念的基础 ;从概念发生过程给出概念的定义 ;概念在归类过程中展开一般性 ;概念是具体的与概念在归类过程中的从一到多 ;辩证的否定观与主体面对多样性的视角转移 ;在思维中属性与对象可分离 ,在现实中属性与对象不可分离 ,这是人类思维最深刻的矛盾和本质特征 ,是辩证法的根源和原型  相似文献   

2.
艺术审美思维机制论析──兼及艺术美的生成过程刘秀梅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经历了渐次进化的过程,其主要标志是人自身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从“行为思维、动作向语言的内化、我向思维、图腾、巫术、神话思维,才由潜概念思维上升到概念思维”①,经过了一段极其复杂...  相似文献   

3.
“发展”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们研讨20世纪社会问题所使用的特有概念。“发展”的这一独特视野,表明了它的鲜明的人文性。沿着这一思路,笔者认为,研究发展问题,必须跳出传统的经典进化论的思维范式,在把握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背景的前提下,去具体厘定我们所使用的范畴、方法和命题的价值内涵,以增强问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社会进步意义。众所周知,依经典进化论的发展观来看,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必然过程,这种发展观有两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是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类社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世界的解释和对自身为规范取决于人们所占有和使用的概念框架的 不同性质及其所达到的水平,这些概念框架主要分三个层面:常识的概念框架、科学的概念框 架和哲学的概念框架。在日常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常识的概念框架,它由常识的世界图景、 常识的思维方式和常识的价值观念组成.常识是直接以经验为中介和基础的,所以常识的概 念框架具有直接给予性、自在性、简单性和狭隘性.因此,应当以非常识变革和更新常识,这即 是非常识的常识化,主要是从科学的和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去变革和更新 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一非常识的常识化过程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其开放性、兼容性与超越性,在概念和思维模式上与大乘佛教有着诸多相似性.方东美认为,大乘佛教与过程哲学最具特色的就是"圆融"与"机体"思想,这是它们最相似的地方.然而,过程哲学与大乘佛教在思想方式上存在着本质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大乘佛教以"空"为核心范畴,彻底克服了二元论思维,而过程哲学的上帝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仍然具有二元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人类认知的背景关联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人类的认知和认知过程问题,作者在《关于人类的认知破缺》一文中①,提出了“背景关联世界”这样一个认知理论假设。这里,有一个与“背景关联世界”对应的英语表达式,我们选择了“ BackgroundContexture World”(简称BCW)。它包含着事物、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关联的同构、同态,网络的关联建构的概念。我们这里使用了“世界”这个词,表明这是一个与我们要提出的另一个概念即“真实世界”相对应的概念。我们将从真实世界的定义开始,一般形式化地给出人类认知的背景关联世界及认知模式等。 一、基本定义 思维的对象来自真实世界的映像。 …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8.
说到“性科学”,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禁区”,其实,把性问题视为禁区那是再滑稽不过的事。因为且不说性问题涉及计划生育这样有关国计民生的治国大策,而且两性现象和关系本是人们无时无刻不遇到、成年男女天天在亲自经验着的问题。作为社会学,应不同于一般的性医学研究,而要深入研究关于性的种种设制、习俗、观念(其中也包括关于视性为禁区的观念)的阶级和历史根源以及发展趋势。性的问题,不只是生物性的,而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有关,尤其同家庭(也即人类自身生产的形式)发展阶段有关,因此这方面又很不同于吃饭问题。“食色”两字虽常被人们连在一起使用,但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性问题,还需要有更深刻而细致的方法论。不过,再高明的方法论也只能产生于研究的过程之中,而不可能在研究之前一应俱全。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方法论都正确了方可研究人类的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打破禁区乃是创造正确理论和方法的前提。我们想,这一点不仅适合于这一禁区,也适合于至今仍被视为禁区然而又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指出:“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晚得多,在现代哲学中才达到。”恩格斯的论断对于我们研究原始佛教的辩证法思想是很有启发的。原始佛教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其中尤以“缘起”、“无常”两说最为突出。本文拟根据记载原始佛教教义的汉译主要经典——四《阿含》,对这两说作一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吴可为 《浙江学刊》2002,(4):95-101
“所缘缘”是佛教哲学中有关认识论和因果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相当于“认识的对象”之义。因果论是佛教哲学中极为复杂的基础性理论,认识论分析又正是特别为大乘唯识学所重视而别异于其它佛教派别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认识论和因果论之交叉论题的“所缘缘”对于唯识学的意义自是不言自明。实际上,对“所缘缘”的分析正是唯识学成立“境不离识”这一主旨的一条重要思路。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乘唯识学的认识论、真理观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存在论。本文对“所缘缘”这一现代研究中有歧解的概念作了意义上的澄清,并重点分析了亲疏所缘缘的区别以显明唯识哲学对常态经验中的直觉即感觉对象之外在性的独特解释。  相似文献   

11.
苟志效 《探求》2001,(6):33-36
人类观念系统具有符号化的特征,观念的符号化经历了由动作到语言、到电子媒介的过程,电子媒介的出现,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观念模式。观念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专制性”,这种“专制性”必然导致文化的冲突。观念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过程,其中人的主观性干预十分明显,所以,它与一般的信息活动又有区别。在全球文化交流空前广泛和深刻的今天,应客观地理解人类观念系统的特征,驾驭和把握观念变革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王丽萍 《生存》2020,(13):0116-0117
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在开放式的教学视域空间,将传统的“教”多元化,为学生的“学”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僵化的课堂“活”起来,趣味 性、开放型的课堂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能够从“学”的维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使用“生态文化”概念的人越来越多。从使用的情况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差异很大。为了弄清究竟什么是生态文化,本文拟从文化类型、文化发展阶段和文化模式三个不同角度对生态文化概念予以专门的论述和阐释。一、前所未有的文化类型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文化同人与自然关系相伴而生,并肩同行。当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时,文化就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我们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考察人类文化史,那么人类文化可以划分为历时态的三种类型:(1)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颉,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以“宗派”为主要存在形式,这在学界一度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但关于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时间、宗派数量、特征以及各宗的形成问题一直异说纷呈,到20世纪末,甚至有学者质疑隋唐“宗派”的存在.这些讨论对中国佛教的研究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但是对“宗派”存在的质疑,不仅是对中国佛教史上隋唐以来佛教存在方式的历史事实的省思,而且是对百年来佛教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路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宗派”问题质疑依据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对隋唐佛教“宗派”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重新厘定,需要就“宗派”描述对中国佛教的适用性作出回应.而“宗派”是否适合描述中国佛教隋唐之后的生存状态,首先在于中国佛教在隋唐之后的发展,是否具有迥异于六朝佛教的态势;其次在于“宗派”能否概括和说明这种总体发展态势.对隋唐佛教“宗派”存在方式的认识,要考虑到佛教宗派形成的过程性.宗派佛教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还处于一个建设期.顺应着中国佛教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是一个冲突和会通并存的过程,以会通化解冲突,成为隋唐佛教宗派发展的基色.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岂页),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宁 《学习与探索》2023,(7):149-159+180
阿那克西曼德的“本原”和韩非子理解的《老子》的“常道”是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两个非常接近的概念。前者是“阿派朗/无限定”,后者为“无定理”。二者有着重要的相同点,也有着关键的不同之处。在形而上方面,它们都以否定的形式界定“绝对现实”,都将万物中“对立”现象追溯到绝对现实(对立观念是人类认识世间万物的基础)。二者都将世界的起源归于绝对现实启动的“分离”,而都未阐明分离的机制。它们的性质都是非人格和永恒的,显示两个文明开启了理性的思维。所异方面,阿派朗是由经验界的限定上升到抽象的无限,而无定理是从抽象领域下降到可感世界。这一概念运动的不同体现了两位哲学家所遇到的问题不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希腊人长期探讨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最终发展出以“两分法”为核心的逻辑学,中国则没有出现。阿派朗体现的是“在场形而上学”,无定理体现的是“超越在场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从笛卡尔说出“我思故我在”① 以来 ,人将自身从自然界和神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并以理性为最高追求。此后的现代性也就成了理性对历史发展终极之境的无限承诺。待这一解放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性发展到黑格尔时代 ,更被黑格尔提升为整体主义、中心主义的自为状态 ,理性也渐由解放人类的工具转变为束缚人、奴役人的枷锁 ,在科学理性的名义下各种反动的专政横行天下 ,人类终于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正如鲁迅所言 ,对待西方的文明成果 ,应采取“去其偏颇 ,得其神明”② 的态度 ,正是站在这样一种立场 ,我们对现代性的合理内核的探讨才显得更加必要 ,…  相似文献   

19.
<正> 词语和概念思维形式就是思维活动借以完成的物质外壳,如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模型等等。概念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人类思维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从已知概念出发,到认识此前的未知概念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概念。可以这样说,整个思维过程就是概念的演展过程,判断是概念的扩展,而推理是概念的再扩展,即推理的扩展。同时,概念又是思维成果的凝结体,一切科学都可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式政治思维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斌  朱学恩 《浙江学刊》2006,4(4):125-130
中国式政治思维是指贯穿中国历史长期发展过程的普遍性、基础性政治思维模式。中国式政治思维的品格通过其独特的概念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表现出来。“统一”、“中和”、“持正”是中国式政治思维的一般特征。从近代的民主革命开始,中国式政治思维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地遭受冲击到积极重建的曲折过程。中国式政治思维的重建对保持中国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以及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