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远清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3):16-21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新诗,通过对五六十年代“难民文学”和现代主义的深刻反省,既不囿于新月式的浪漫抒情,也不盲从西方现代派,以香港作为立足点,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诗风从晦涩走向明朗,存在主义色彩弱化,具有本土意识的诗刊及其诗作得到蓬勃发展,香港诗人的文化身份由此从暧昧走向认同地位。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也是香港新诗踏上一个里程碑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木子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3,(4):32-33
60年过去,苏联消失在了时间的轴线上,如今怎样去侦讯它与新中国之间彼此的映照,一次画展又荡漾起许多的往事记忆。1953年新中国第一批青年美术家来到了那片土地,虔诚治学耕耘理想,回国后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推动和发展付出艰辛的努力,以至影响深远。为了纪念新中国公派青年美术家留学苏联60周年,中国美术馆推出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这是留苏一代美术家群体第一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先生说:“一块草坪只不过是一块痛苦之地而已,在这美丽悦目的翠绿地中,一个人每秒钟都在走向死亡。蚂蚁在活吞蚯蚓,鸟雀在长空中潜伏着,窥视一只鼬或者一只老鼠……如果有人说一只动物不会像人那样疼痛,这是因为这种人不能够忍受生活在弱肉强食、仅仅是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间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5.
白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正> 在十九世纪初叶那场狂飙式的喧哗与骚动中,英国诗坛恣肆放浪地挥霍了自己的激情.待到世纪之末,那种抒情的内在动力确乎已经消耗殆尽.华兹华斯、拜伦、雪莱以及勃朗宁、丁尼生,这些震古烁今的伟大歌喉,都相继哑没了;艾略特、奥登等尚未开始最初的吟唱;而叶芝那发自偏远的爱尔兰的孤独的歌声,似乎总也透不过英伦诗坛那一派沉寂的浓雾.只有哈代(Thomas Hardy),他几乎是命定地要背负着那沉重的大不列颠诗歌的传统,蝺蝺独行着去跨越那一片荒原、穿过那座世纪的拱门.晚近的人们,在习惯了拜伦时代的喧嚣之后,的确很容易将这新旧世纪之交的数十年诗史,想象为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6.
乔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哲理散文 ,或托物言志 ,或借物说理 ,以索解人生的意义 ,给人以启迪。但是 ,把握不好 ,往往流于抽象清谈 ,令人生厌。洪兴先生的《彩色之旅》属哲理散文 ,却不是玄而又玄的老生常谈。通过描述平凡的人和事 ,他将自己对于人的终极关怀 ,“变成一声动情的太息 ,变成一种眼神炯炯的凝思 ,变成一种淡淡漠然而又宏大无比的情绪性体验(余秋雨语)。”首先 ,洪兴先生突破了旧的规范与束缚 ,以崭新的意象手法表哲理 ,给人以清新扑面的感觉。《回家的感觉》以素描的手法分别描述了三位主人公在不同的境遇中对家的感觉的统一 :飞花漫舞的雪夜 ,寻找家… 相似文献
7.
李晓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5):87-90
<富萍>以上海作为人物生活的场景,反映的是上海底层社会一群保姆的生活画卷,小说同样以王安忆擅长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主角,以扬州乡下女孩富萍凭借自身努力留在大城市上海生活的经历为主线,摹画出一个个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为留在城市而经受住种种漂泊生活的磨砺与艰辛的女性形象,是王安忆对城市女性"韧"的生活的又一首赞歌. 相似文献
8.
夏一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05-109
杨绛在新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将文学视为生命中心灵与情感的寄托,在心有所感时随事即兴,于生活之中随遇而作。这些治学之余的随兴文字,平淡自然与细腻婉转并具,幽默俏皮与深情蕴藉兼美,但学者身份带来的理性气质,也让她的创作风格缺少变化,创造性稍弱。随遇而作的写作特点,让杨绛的文学创作在独具特色的同时,也能于题材和风格的局限之中彰显出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3-91
沛县阎尔梅,是一位壮怀磊落、才华横溢的奇士、豪士,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却鲜为人知,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团。本文解析了阎尔梅游走大江南北的原因,与当道周旋的目的,面对唾手可得的富贵功名所持的态度,恃才傲物、从善如流的性格特征。最后剖析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对阎尔梅性格养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凌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4):149-152
晚唐诗人陆龟蒙自《新唐书》将他列入《隐逸传》后,其诗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他的诗中既有鄙薄名利、清净淡泊的境界,也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倡导遁世文学的同时,其诗歌创作继承了《离骚》中愤世嫉俗、哀歌人生的主题,并与唐末感伤诗相融汇,形成了更为强劲、慷慨多悲的愤世文学。 相似文献
11.
常文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从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两方面的结合上探讨了蓝海文新古典主义的内涵。指出了他回归传统,拥抱现代,重振民族精神的积极意义,分析了他诗歌的民族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曾一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144-151
武汉作家池莉以擅长描写武汉的市民生活而闻名,但如果仔细考察池莉的大量小说就会发现,池莉不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武汉的市民阶层及其生活,而且还塑造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形态各异的江湖人物及其生活。市民社会与江湖码头互相参照,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武汉故事。 相似文献
14.
薛永年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4,(9):92-95
20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历史悠久的中国绘画也发生了划时代的演变。在应对时代的变化中,画界的各家各派做出了取向不同的选择。其中引西润中的融合派面貌最新影响也更大。在融合派中,徐悲鸿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画家、热心公益的美术活动家,更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他毕生"独持己见,一意孤行",讴歌民族精神,倡扬写实主义,全力培育美术英才。 相似文献
15.
人说画坛多寿星,然而要论画坛第一健康寿星,当首推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上海大学美术系教授朱屺瞻先生。 屺翁今年已103岁,但手脚麻利,前不久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刘海粟美术馆”的奠基仪式。他100岁诞辰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许是我党历史上最年长的新党员了。他现正在抓紧创作,筹办自己的105岁画展。 相似文献
16.
刘若愚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刘若愚(James L.Y. Liu,1926-1986)教授是美国著名华裔中英比较诗学研究家。他的《李商隐的诗》是美国汉学界研究李商隐最重要的成果,于196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探讨李商隐的诗在具体表达不同的境界上有多么成功,并且揭示这些是什么样的境界。译者由原版译出,原载该书第207-219页。为了中国读者阅读方便,译者加上了各节标题。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得到刘若愚教授遗著托付人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教授的支持,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80年代,是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年代。观照中国当代诗歌史的“后三十年”,也是在论争、批评、接受、传播中,发生着、衍变着…。“80年代”,无疑是带有“纪念性”的。回望之中,尊重所有人的历史感受和成长记忆,才是符合当时诗歌生态,而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其况味也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8.
梁克隆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Z1)
晚唐诗人温庭筠才华横溢,“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崭露了头角。然而,少年俊杰的身份并没有使温庭筠一帆风顺,相反,他却“累年不第”,“名宦不进,坎坷终身”。究其根由可见,政治上的单纯幼稚,性格上的桀骜不逊与清高矜持,以及被社会习俗所不容的“士行杂尘”,这三方面的综合因素,才是造成温庭筠“累年不第”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马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3-46
沦陷区诗人南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共性,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情调,和谐宁静.而"庭院"一词,作为他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这些诗歌内部空间的自足与封闭.而作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特例的<沉忧>则象征着对"庭院内的世界"的突围.它和南星其他诗歌一起,反映着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语境耐人寻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路遥的人生哲学与生活理想深受“土著”的人文(地域文化)和“文明”的开放(当代文化)的影响,这在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得尤为深刻,本文拟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路遥的人生哲学与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