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冷成金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发表论文《论化时间为空间的诗词之美》认为,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在从时空关系的角  相似文献   

2.
艺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重要呈现,其中所内蕴的时空问题集中表征了审美言说的特殊性。艺术时空问题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有丰富呈现,尤以宗白华的时空观念为典型。宗白华以“时间率领空间”概括中国传统时空思维,把哲学上的空间时间化视作艺术时空的基础,艺术的时空表达也就成为这一哲学命题的表现形式。空间的时间化命题通过艺术的造景与意象安排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构成了中国审美经验论的独特话语,这一点异于也高于其生命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3.
: 《太阳石》既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又作为一种空间性的存在。通过分析帕斯抒情诗中对时空艺术的处理技巧来进一 步探讨帕斯的时空诗学。在时间方面,他认为时间的运动是无限循环的,而且诗人的时间是具有双重的意义:一种是可看得见 的和普通的意义,另一种是不寻常的深奥的意义。在空间问题上,他认为人类和宇宙之间是可以互相感应的。为了突破时空 的限制,诗人在诗歌中对时空关系的处理采取了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的策略,即诗中的时空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 互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5.
空间和时间因素构成的时空关系或时空结构是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众多研究者对区域分析中的空间、时间因素及时空分析框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时距、等时圈、时空圈、经济圈等重要概念。基于这些分析,中心城市对外多时空交通圈就是以多种交通方式衡量的、不同时空距离的时空圈总和,其时空圈具有中心—辐射、时空收敛、非连续性、非对称性的基本特征;而按照公共交通方式时距3小时为界可将中心城市时空圈划分为近距离时空圈和远距离时空圈两大类,不同时空圈具有不同的经济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它是作家在不同时空对国家民族的一种个性化的形象认知。在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上,由于受西方强势文化的裹挟和影响,中国形象的本土观照主要表现为自我异质化与自我幻象化。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形象不仅存在自我传播的泛政治化问题,而且还存在他者传播的结构失衡性问题。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更好地重塑中国形象,当下尤其有必要处理好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仿造性与原创性这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所采取的空间叙事策略,展现了处理空间与空间、空间与时间关系的高超技巧,凸显了哈克在空间的逃逸中重构自我精神世界的主题,完成了小说中文本意义的建构,进一步展现了这部经典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时空叙事视角,重温这部经典儿童小说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相同体裁儿童作品的创作意图、欣赏其独特艺术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远”作为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在审美空间上表现为三个维度,分别为空间之远、时间之远和哲思之远.中国古代词作中“远”范畴的审美内涵,超越时空的距离,由“眼中之远”升华为“意中之远”,最终指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对艺术价值和生命真谛的超越性指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不仅具有个体美,还具有提高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情趣的综合美。本文介绍的是意象常用的三种组合方法,也是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审美鉴赏时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时间隐喻和空间隐喻融合一起形成了时空隐喻.时空隐喻包含了两种映射模式,一种是人动时静型,即时间静止,观察者在空间方向中移动;第二种是人静时动型,即观察者保持不动,而时间朝向观察者移动.运用时空隐喻理论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从时空隐喻的表征、时间流向和英汉使用者时空隐喻的首选映射等方面进行对比,可以证明时空隐喻的表征机制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然而,受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念、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英汉两族人民在对时间进行隐喻化认知时,所获得的经验相似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由此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对时空隐喻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1.
姚贾与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的山水田园审美主题通常被认为是以陶、谢、王、孟、韦、柳等诗人为代表,但山水田园诗歌的表现传统却并未就此而停歇。在中晚唐之交,姚贾及其追随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续写了山水田园诗歌的传统。宋以后,随着姚贾诗风的广泛流传和人们对有唐一代诗歌审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诗论家将姚贾二人视为以陶、谢、王、孟、韦、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是本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诗学融会的产物 ,它的成熟构成了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二次革命”。在这一生成过程中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 /民族化呈现出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的纵向制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横向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在诗歌观念、诗思方式、诗学策略等方面产生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主义诗学的种种变异  相似文献   

13.
八位与会者从诗学、社会学、新诗历史、现代诗审美意识等角度,阐述了我国新诗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与季羡林等关于中国新诗失败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中,语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1949年到1978年的诗歌写作基本上处于他者化力量的规范之下,诗歌语言消解了诗性和审美性。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先后经历了两次意义重大的语言学转向,并为汉语新诗发展赋予了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埃兹拉.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以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为支撑,庞德提出了以"意象"为其核心范畴的意象派理论。由于中西文学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庞德在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两者诗学理论主张有别,庞德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忠孝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英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本质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综合翻译。从文本分析入手,对中国古诗词中蕴涵的忠孝文化内涵进行细分,发掘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因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如何通过选词、构句、语篇效果等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性,使英语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中国忠孝文化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初期白话诗在语义层上摈弃了古代诗词奉为圭皋的美学原则——贵族气的典雅 ,引朴实真纯的平民白话入诗。这不只是一次诗歌形式的变化 ,更是一次思想启蒙和一场意识形态的深刻革命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中意象因袭是很常见的现象,被频繁袭用的意象已演变为公共意象.虽然公共意象可以靠相互夹带、时空叠合的方式时时翻出新意,其审美创造性毕竟大打折扣.元曲作家曾采用直陈的写法颠覆传统审美意象体系,然而意象不足也就意味着诗意不足.明清诗歌重回因袭唐诗意象的老路,古典诗歌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空间中,意象和意境是两个重要的范畴,他们不仅体现在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中,也同样观照着鉴赏者的鉴赏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互相交融的产物.而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必须好好把握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才能更好的体会诗人借助诗歌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审美意识,由直观走向抽象,由低级走向高级,它要在时间和空间的纯形式上,刻下自己的烙印。在诗歌中,审美意识用节奏对时间之流刻下自己的尺度,用韵律对空间弥漫自己的芳香。诗行形态是一种美的时空合一体。在论述中国诗行的审美特质时,应该以发达的成熟形态为研究对象,而不能面对一部跨度极大的诗歌发展史。唐诗中的绝句,则是典型的分析对象。中国诗行美的形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抑扬美,三是回环美。中国诗行的美,是中国诗人对韵律节奏本体论的苦苦追求。它的哲学基础,根植于中国诗性智慧的人学本体论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