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20世纪以来中国人对"伦理学"这个西方学科的接受主要是从研究对象出发的,未能从思维方式角度思考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条件,因而普遍忽视了"中国伦理学是否能成立"这一对于研究中国伦理学来说根本性的问题。其结果是人们不假思索地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学说一律称为"中国伦理学"的内容,不仅导致对西方伦理学的误解,而且无益于国学传统的发扬光大。从亚里士多德对phronesis与sophia在希腊文中的含义区分出发,可以发现"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问题非常重要,只有区分"儒家学说中有伦理学"和"儒家道德学说是伦理学"这两个判断,才能正确使用"儒家伦理学"或"中国古代伦理学"这类术语。此外,"儒家伦理学"、"中国古代伦理学"其实是用"伦理学"这一西方学科范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进行人为加工和重构的产物,决不能代替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学术;把儒家学术纳入"伦理学"等西方学科范畴,并以之为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最佳现代解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自身独立性的抹杀和独特价值的忽视。  相似文献   

2.
黄勇认为,"美德伦理学"比"德行伦理学"能更好地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质.他的证说至少有三处值得商榷.首先,作为具有互释性的儒家概念,"德行"与"德"皆将品格与行为视为一体之两面,"德行"并非以"德"作为"行"的修饰词.由此,virtue虽然不能被翻译成"德行",但从语言翻译的角度否定"儒家德行伦理学"的结论亦不能成立.其次,"德行"而非作为品格的"美德"才是儒家伦理学的首要概念.在儒家那里,从品格无法派生出情感与行为,而"德行"则能定义品格与行为,所以,"儒家德行伦理学"才是更为恰当的表达.最后,"儒家德行伦理学"并没有排除对情感的关注,而是在品格评判中同时兼及情感与行为两个向度,由于特定原因而未发行为的不正常情况得到了儒家式的独特应答.由此,我们不能认为其限制了儒家伦理学的范围.要彻底走出以西释中的研究路径,唯有"德行伦理学"才能表达儒家伦理学不同于西方伦理学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有它源远流长的理论渊源.其中,本体功夫范畴与体用范畴相连,是宋明道学把体用范畴应用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领域的必然产物.而本体功夫理论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有关,是儒家心性学说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此外,本体功夫思想还与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与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既相排斥又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家伦理学说的核心是“修身” ,围绕这个纲总共有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途径和方法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归宿和目的 ,而以修身为本。修身立己 ,由己及人 ,以德治国 ,这是儒家修身观的精髓和主旨  相似文献   

5.
现代阐释者认为,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说以抒情为诗歌本质,摆脱了儒家诗教的传统,使诗歌抒情不受儒家礼义束缚,诗歌的功用也不再以儒家风化为本.但由<文赋>"诗缘情"本义及陆机以儒为本的思想可知,"诗缘情"之现代阐释与陆机原义存在偏差.现代阐释之"诗缘情"说的理论观念不属于陆机时代,而至齐梁时始真正出现.因此,现代阐释实是对原典本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天主教和儒家伦理思想存在着巨大差异,首先是双方对人性之设定不同:儒家相信人性善,而天主教则认为人有兽性和神性二性。其次是对世俗伦理定位不同:天主教认为人不能全然为善,儒家则认为人能成为至善;天主教认为世俗世界是有限的、相对的,儒家则将世俗世界绝对化。再次是伦理观念之不同:天主教将爱天主置于道德之首,儒家则将孝悌作为第一道德法则;天主教轻传宗接代,儒家无后则为大不孝;天主教轻视肉身,提倡简葬,儒家重视肉身,提倡重葬;天主教遏制圣人的绝对权威,儒家则将圣人绝对化。  相似文献   

7.
儒家知识伦理学相当发达.不同的时代儒家以不同的方式阐释和发挥儒家的知识价值论,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知识价值论思想.王充提出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命题,不仅丰富了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传统科技伦理学的品味,使传统知识价值论实现了一个理论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传统儒家伦理内容博大精深,从其内容和所起的作用看,它属于规范伦理学。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断创新和改造,实现规范伦理学向管理伦理学的现代转型,显现儒家伦理的现代活力:规范与应用,一肩而二用。  相似文献   

9.
论蒂里希关于“爱”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罗·蒂里希是当代著名哲学家,他提出的"终极关怀"思想是当今人文科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蒂里希从本体论方面论述了伦理学,其伦理学的中心范畴是"爱"的思想.他把伦理学中"爱"的思想与历史上的情感主义、道德主义区分开来.蒂里希伦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存在论的伦理学、人格主义的伦理学和原则主义的伦理学.蒂里希分析论述了爱的四个性质:"eros" 表示人类隐秘的本能爱欲;"philia" 指的是友谊之爱,即人们对于相似的和美好的人和事物的喜爱;"epithymia"指的是生命的自我实现的爱,它与"eros"既有同一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即超越本能的方面;"agape"指的是神圣的爱,是上帝对一切人的无条件的爱和利他主义的爱.  相似文献   

10.
二程即程颐、程颢,是北京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尤其在儒家伦理哲学方面,其贡献极为突出,为具有高度哲学智慧的、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把儒家伦理学说推进到它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 天理论是二程对儒家伦理哲学的最大贡献。它开启了宋明理学新时代,在儒家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关于其理论的哲学成就,时贤论述颇多,作者在此所要着重指出的是它的伦理学意义,并尝试探讨其哲学伦理化和伦理哲学化,即哲学与伦理学紧密结合的内在逻辑,以略补学术界之遗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人,尤其是异域视野对华夏礼仪神圣效力的阐释,借镜人类学家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研究成果,立足华夏礼制探源研究命题,反思了传统神话观对儒家神话研究的桎梏与遮蔽,认为华夏繁复的礼仪活动是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性视域。现有的成功实践业已表明,礼仪符号的解读、礼仪神圣根源的探索,乃至经典文本的解读,需要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比较神话学的类比释读视域,需要突破故事本位的神话观,回归礼仪圣物象征的大传统。因此,儒家神话再发现与重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通常所说的“悔过自新”难以有效地发挥修身的功能。明末清初的著名儒者李颐将“悔过自新”改造为一种积极而简捷的修身思想与方法。通过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适时改造,“悔过自新”可以成为一种适合在当前社会进行倡导的修身思想。“悔过自新”的修身思想兼有理论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它在推动个人复归其善良本性从而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的基础上,能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钱大昕是杰出的经学家和史学家,他力排“二氏”,专主儒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形成了教人为善、立言不朽、修身修己等独特的儒者品格,这些品格是他为官、治学、做人的推动力和价值标准。钱大昕对儒学的专一来自于其治学、家庭、时代以及儒家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对美学思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理学对美学的影响是一个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史现象,它是从思维这一基点上,具体从以下层面上发生的:本体性、心态学、体认方式、思维结构。宋人的审美目光不是专注于外在的形体、状态,而是内在的神理、涵质。审美思维的调整,使得审美的走向出现新变。思维的内敛性,回归师心论,完成了理学-心学-美学的建构。以物观物的体认方式,保持了观照的审视态度,对近代王国维的词美学思想发挥了影响。对耦性、对待性思维结构,保持和形成了审美上良好的平衡状态和张力机制,各种门类美学均有具体、鲜明的表征。理学穷究本体,不囿事象,沾溉美学,则是追寻神理、气韵,不以形似为高,而以神似为尚。理学向经学的告别,以一种新的认知理念和方式体认对象世界,成为理学-美学整合的根本基础,从而产生出新的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周恩来的精神"思想文化渊源十分复杂,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怀民兴邦的入世情怀,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和信守诺言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7.
儒学儒教一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既是一种学说,又是一种宗教。儒学与儒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有关儒学儒教的争论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从其学的方面,儒学丰富和锻炼了中华民族的抽象思维,形成了中国的主流哲学。从其教的方面,儒教对普通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道德上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今天对儒学的继承,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做人准则,形成儒学的道德金律。  相似文献   

18.
从语用学角度入手,阐析了合作原则、关联理论以及意向意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并以此为基础,认为在口译中应注重和加强发话者和译员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儒"义"考论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其重要的两端.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孔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等儒家学派不同时期对"义"的发展和规范,认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伦理道德范畴孤立存在,而与"道"、"仁"、"礼"、"勇"等紧密相联.它既是政治理想的规范,道德伦理的标准,又是完美人格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国民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古代散文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散文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为深刻。其中儒道思想、制度习俗、文以明道和文以明性的思潮产生着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古代散文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跌宕多彩的道路。其风格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态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在这种状态下审视古代散文的运行规律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