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企业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主要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现代企业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表现为现代企业的"整个科技创新的过程"从"不在场的"科学人员的创新劳动到"准在场的"技术人员的创新劳动,再到"在场的"生产工人的创新劳动的不断创新的过程.相对剩余价值在实质上是科学价值库的价值伴随技术创新和生产创新的不断进行而在经济系统中的再现,归根到底来源于科学人员的创新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那种认为"相对剩余价值是由在企业现场的生产工人创造的"传统观点是片面的,它"只看现象而未抓住其实质".  相似文献   

2.
市场价值两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指两种不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者不可缺少也不能相互替代;供求平衡条件下的三种价值决定模式不能在同一时间出现,与第二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确定的量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时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受供求状况的影响.如果这些认识是正确的,则学术界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争论就可以终结.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循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思路,价值的简单形态必然要向经济现实逼近,即价值要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而转换过程中两个总计方程是否相等,则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它既解决了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之间的矛盾,也说明了产品价值以生产价格形式在全社会形成的分配关系。因此,研究转形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马克思对转形问题的阐述细化为若干利润平均化周期,并通过对平均利润率的分析,指出由于部分剩余价值没有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所以出现了剩余价值总额不等于利润总额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的真实存在,也不与劳动价值论矛盾。  相似文献   

4.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创造大量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也是价值,所以科技和管理劳动能创造价值.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凝聚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统称为物化劳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物化劳动应该是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5.
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从不同的利润率出发,可以得到同样的利润率,但并不影响剩余价值率,因为工作日、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价值转形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提出“账面剩余价值率”的概念,来考察根据资本家的财务报表计算的“剩余价值率”。源于价值转形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转形账面剩余价值率”;包含资本家在竞争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由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息税前)利润量直接计算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竞争账面剩余价值率”。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值,因此,可以首先确定所有生产工人的总劳动时间,然后再确定所有生产工人为自己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而计算(真正的)总的剩余价值率。随着价值转形过程被垄断所破坏,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差异被保留甚至扩大,一字曲线就变成了微笑曲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强调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所创造;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供求均衡决定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则要求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结合起来,确立供求均衡的劳动价值论,以更好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计划经济时期,即使仅仅考虑和计算城镇居民享有的公房补贴、价格补贴和劳保福利费,这些农民并不能享有的实物收入,加上城镇居民的货币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比为3.44.其被忽视的原因是当时的计划价格反映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决定价值实现的市场价格的要求;同时,低价统购、低价统销粮食等必要生活资料,降低了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了相对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目的.而农民自留地的收入,完全可以通过“平调”的负收入来抵消.  相似文献   

8.
工业革命以来,创新性科技劳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它并不以交换为目的,作为其产品的科学技术不能实现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的对立;它也不存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创造价值,只是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劳动力价值构成,提高了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承认创新性科技劳动创造价值会导致对科技劳动的过分重视,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们争论已久的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马克思早在《剩余价值学说史》( 1862年 1月至 1863年 7月写成 )中就已作了完整表述和界定。并说明了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与私人劳动 ,市场价值的关系 ,以及决定市场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付廷臣 《南都学坛》2007,27(2):109-111
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含义是:假定:1.在劳动耗费的价值本质层,包含剩余价值的部门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2.仅存在产业资本;3.经济运行的价格现象层的部门商品价格本质上是劳动;4.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则竞争使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发生了再分配,部门商品价格的直接基础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不违背价值规律前提下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证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为揭示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转形问题是价值与价格关系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没有研究该阶段价格形态上的经济运行,更没有说明价格完成形态上的经济运行。完善该理论不能改变其基本含义。鲍莫尔等人的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不是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问题的观点走上了完善该理论的错误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四种传统观点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规律应概括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必须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分配和消费。同时指出,它具体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流通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分配领域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原则、生产资料的保值原则和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的原则,消费领域的效用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不是由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始终象一个谜团一样,困扰着学术界。两种社会必要劳动共同决定价值是没有疑问的。但社会必要劳动Ⅱ决定价值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考虑时间这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算法与倒算法林价差额的森林环境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了森林环境资源 ,认为森林资源的使用价值既包括实物资源的使用价值 ,又包括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这两种使用价值具有生产的整体性和消费的顺序可分离性的特点 ,因而成为森林资源培育过程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共同载体。正算法林价是根据森林资源培育过程中所有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和活劳动消耗的累积来计算价值量的 ,因此 ,正算法林价既包括森林实物资源价值 ,也包括森林环境资源价值 ;而倒算法林价仅为立木价值。正算法与倒算法林价的差额的主体部分是森林环境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企业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主要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现代企业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表现为现代企业的整个科技创新的过程从不在场的科学人员的创新劳动到准在场的技术人员的创新劳动,再到在场的生产工人的创新劳动的不断创新的过程。相对剩余价值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经济范畴,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作过大量的和多方面的论述。他从不同的角度赋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多重涵义。就价值决定而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决定单位产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所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价值决定问题却作了某种程度狭隘的理解,似乎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价值决定的全部涵义。回顾我们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管理上存在的某些弊端和问題,究  相似文献   

16.
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价值决定的关键要素,但是关于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决定价值,历来都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通过介绍这一问题在中国理论界的几种普遍观点,剖析其本质内涵来追溯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决定的关系,可以看到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影响价值的实现,但不决定价值.当然,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它以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相互作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为依据,通过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导向、营造环境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8,28(1):117-124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获取利润所隐含的剥削问题,提出剩余价值说,假设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通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要解决"李嘉图矛盾"。马克思认为,生产价格的根在价值,价值包含剥削因素;剥削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而剩余价值在企业内部表现为资本独占式分配,在部门之间表现为利润竞争式分配。马克思要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数量关系、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的数量关系当中,以微观上揭示价值形成,从宏观上导出生产价格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额,即隐藏在市场价格波动的背后的那个东西同剩余价值总额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价格波动的中心点的是劳动价值。用平均利润率得到的生产价格和用c/v比值得到的生产价格,能否为同一个?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特殊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是造福价值。这种能够给人们创造物质福利的价值,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有自己的特殊的性质。与造福价值相应的“生产造福价值,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福利”的是造福价值规律。这条规律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又有自己特殊的提高造福价值的方法。与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利润的源泉,“人民富裕幸福”、“共同富裕”的价值保证相联,创造和生产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与这个生产目的相联,造福价值规律既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竖起了一座分水岭,还将成为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经济保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异同点.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在哲学基础上,前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后者以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指导;(2)在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上,前者是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后者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3)在价值源泉上,前者主张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后者却认为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是价值的源泉;(4)在价值度量标准上,前者认为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者认为是边际效用等等.共性方面体现在(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2)立足点都是市场经济;(3)在本源上,都属于价值论上的"一元论"等等.同时指出,应当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