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研究》1963年第12期和1964年第5期,发表了杨坚白同志的《国民经济平衡和生产价格问题》和何建章、张玲同志的《试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价格》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一致,都认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不仅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而且是一切社会化大规模经济所共有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存在的,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经济范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的问题,应该弄清楚。下面谈谈我们的不同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夏慧玲同志在题为《相对剩余价值和货币流通量规律之我见》(以下简称《夏文》,《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一文中,对姚正学同志发表在《经济学周报》上的题为《对货币流通量规律补充公式的质疑》(以下简称《姚文》)一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看后,在某些问题上颇受启发,但同时感到《夏文》的基本观点似难成立。  相似文献   

3.
《学习与研究》(京)1987年第1期发表了陈元同志的文章:《“短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本质特征》(以下简称《“短缺”论》)。我对《短缺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概括和表述,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陈元同志在《短缺论》中指出:“‘短缺’和‘需求膨胀’。是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并把它作为全文的立论依据在正文中作了扼要的论述。在我看来,这—观点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问题,陈涌同志和刘再复同志的某些观点迥然不同。刘再复同志在《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读书》1985年第2期)中是肯定文学存在内部和外部规律的;陈涌同志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红旗》1985年第8期)中也认为文学存在内部规律,但对文学的外部规律没有进行论述。他们的根本分岐在于怎样看待“文学与经济  相似文献   

5.
王立亭同志在《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上,以《马克思关于价值和价值规律的理论准确吗?》为题撰文(以下简称王文),提出“价值和价值规律并不存在”,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价值规律,只有价格规律。实质上,王文否定了马克思的价值和价值规律的理论。他的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1)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着价值范畴。(2)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本文就政治经济学这两个常识性问题与王立亭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陈力同志在《试论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规律》(见《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中认为:“物质利益规律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我认为物质利益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而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这种经济条件还存在,它就会存在并发生作用;这种经济条件消失了,它也就随之消失而失去了作用。这就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所以,我们要弄清楚物质利益规律是社会主义特有的,还是各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首先就必须考察产生它的经济条件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十二期发表了朱家桢同志《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吗?》一文。文章认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决定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会使第一部类脱离第二部类而发展,它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相矛盾的,因此,它是不适用于  相似文献   

8.
在陈力同志《试论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规律》(《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一文中(以下简称《陈文》),提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开始是说:“恩格斯早就指出过:‘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就表现出什么样的物质利益关系,物质利益关系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是永恒不变的。”这无疑是正确的。接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另外的结论:“物质利益规律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既然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作为物  相似文献   

9.
把人口问题纳入经济理论的范围加以研究,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主张和做法,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济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了俞金顺同志《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人口理论》一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又觉话未讲尽,且看法亦有不同.本文也拟从这个角度,着重就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与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诸同志.  相似文献   

10.
<正> 读了《中国经济问题》1986年第一期胡培兆同志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并不存在》(以下简称《胡文》)和1986年第六期刘惟佳同志与胡商榷的文章《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是普遍经济规律》1以下简称《商榷》),深受启发。故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大家。  相似文献   

11.
张宝通同志为了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形成以后劳动不是商品,在《社会科学评论》杂志八五年第六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商品》的文章,文章的中心可归结为:第一,商品市场包括商品交换和契约信用,因此商品市场不等于商品交换,从而劳动力市场不等于劳动力的买卖。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契约关系,雇佣劳动力不是商品。工人只是把劳动力出租给了资本家,而工人  相似文献   

12.
蔡振华同志在《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上发表的题为《关于中图法K21/27仿K20分的探讨——兼与苗绍武同志商榷》一文,对《中图法》“K21/27中国各代史”的“代”作了解释,提出了只有“代”才可仿K20分,列出了“代”的类目和各“代”史仿K20分加“0”和不加“0”的规则,指明了我发表在《大学图书馆通讯》1986年第6期上的题为《仿“K20通史”复分“K21/27中国各代史”图书加零或不加零问题的探索》一文中有一个“原则的错误”。现就蔡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蔡文》)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1920年5月18日《民国日报·觉悟》上,刊载着一首题为《伊》的白话诗,署名:世俊。聂元素、陈吴苏等同志所编《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一书,把这首白话诗作为陈毅同志的作品收入。冯锡刚同志《陈毅同志早期的文学活动》(载《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一文也说:陈毅同志的诗歌,“现在发现的最早作品是发表于1920年的题为《伊》的白话诗。”我一度也曾有过同样的认定。现在看来,白话诗《伊》不是陈毅同志的作品。其理由如下: 一、从署名看陈毅同志是陈家“世”字辈,早年他的父、祖辈为其取名“世俊”,是事实。但是,仅从这一点出发,认定白话诗《伊》是陈毅同志的作品,依据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14.
八○年第六期《经济研究》,发表张云德同志的题为《价值不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一文。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产品,均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价值则是一个永恒范畴”。我认为,把交换价值和商品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这是对的;而把价值这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说成是一般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一个永恒范畴,则是错误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与张云德同志商榷。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才形成价值张文首先从回答什么是价值入手,引用了《资本论》第一卷“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便得出“承认凝结了人类劳动就是价  相似文献   

15.
文仕全 《社区》2012,(24):4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相似文献   

16.
宁玄武 《中华魂》2012,(1):20-22
亲爱的同志: 《中华魂》编辑部转来了您的来信。大概是因为我曾经按照杂志的要求,回答过一封读者来信,题为《岂能如此看待新中国的思想文化?》(见《中华魂》2011年第1期),所以这次又把写回信的任务交给了我。不知是属于巧合还是编辑部的有意安排,  相似文献   

17.
我国应该走瑞典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信《中华魂》编辑部同志:我经常阅读贵刊“忘年交书简”栏目,解决了许多疑惑不解的问题。最近我看到《炎黄春秋》杂志2007年第2期上一篇题为《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的文章,明确提出了“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口号。该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就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还说瑞典社会民主党“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它的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为我们在改革开  相似文献   

18.
读了贵刊1990年第3期刊登的《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历史分期问题新探》一文(作者为于文藻、陈述。又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0年第6期),很受启发。该文从新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民主党派史进行了合理分期,是一篇具有开拓意义的好文章。但对于该文认为民主党派内的交心运动发生在1959年,笔者却未敢苟同。现把笔者最近翻阅一些材料后得到的想法提出来,与于文藻同志和陈述同志相商。  相似文献   

19.
熊映悟同志先后在《房产通讯》1982年第9期、《经济学周报》第22期、《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上海的《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上发表文章,反复说明他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论完善化”.他说:“如果承认一切产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矿产品,或加工业产品)的生产价格都由成本、平均利润、地租三部分构成,即:PP=K+AP+GR.那末,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原理及地租论不是更严密一些吗?”并且以此为例来证明“《资本论》的某些个别结论,根据不足,未必能够成立.”①熊映梧同志的这些结论不能不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研究的科学结晶,它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透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揭示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锐利武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反覆证明,《资本论》所阐明的原理是科学的真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确立,理论界重新掀起了讨论按劳分配的热潮,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是否存在按劳分配,王建国同志在《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略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空想性》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根据马克思的设想,认为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