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论英语人称代词的所指关系及意义林伟在现代英语的教学与研究中,人称代词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法方面,而是在语篇中从语义、语用的角度来分析。作为话语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称代词直接影响对语篇的理解。本文拟就英语人称代词在语篇中的所指关系及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篇章回指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对语篇连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小样本的数据分析,从二语习得角度探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书面产出语料中篇章回指的分布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数据表明,中国学习者英语作文中篇章回指的分布规律基本支持可及性假设:人称代词的先行词处于近距离语篇中;指示代词的先行词处于中距离语篇中;有定名词短语的先行词处于远距离语篇中。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三类篇章回指的使用情况与英语本族语的使用情况仍有一些差异,特别是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3.
酒店英语文本中的人际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和评价理论,对HotelMatters中所有的11篇对话进行了分类剖析,揭示了职业性语篇实现人际意义的语言手段,并从模糊限制语、情态词、人称代词和程式性信息四个方面分析了酒店英语文本中语言和语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对48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同一语篇的叙述中普遍存在不同人称代词频繁转换即语篇视点转换的现象,然后从中西文化和思维差异、英汉人称代词语义的模糊性与复杂性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系统功能语法将英语事物语与中心语分离的of结构视为延展数量语识解数量或类属,据语义原则可将延展数量语在次阶上分为表数成分和计量成分。汉语语法区分了数词和量词。本文依据功能语法对英汉数量语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概念维度内汉语事物语可与中心语重合,汉语数量语较于英语次级修饰关系相对封闭。汉英识解基数和确数的共性多于对序数和概数的识解,汉英计量成分都可通过语法隐喻式体现,汉语中计量体现的语法隐喻式更为活跃。表数和计量成分在汉语中有重合和省略现象,英语中不能重合或省略。英语数量结构有属性语或类别语的迁移现象,汉语无明显迁移现象。英汉数量语都可通过人际属性语或隐含意义体现人际意义,除此共性英语数量语可通过亵渎语,汉语数量语可通过重叠结构或添加虚字实现人际功能。汉语量词或数量词的重叠结构或数量语的对仗都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汉日对比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但多集中在语音、词汇或某一特定语法现象领域。文章从系统功能语法和"视点固定原则"角度,对《孔乙己》的汉日语料进行了个案对比,分析并探讨了显性衔接机制在汉日语篇中映现的特点,指出日语语篇更多使用指示词和接续语这样的显性衔接机制,语篇更具主观性;而汉语语篇则较多使用人称代词,属高语境语篇;通过观察"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中的显现,提出句子层面的研究成果"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对于英语中利用语料库驱动方法进行的程式化语言研究进行评述,对比分析其理论基础、研究角度等方面的异同,发现意义单位、语义序列、语法模式以核心词为中心,揭示程式化词语序列中词与意义、词与语法之间的关系;词束没有核心词,强调语篇功能和语域差异。此外,意义单位重视语义特点和意义的完整性,语义序列和语法模式则强调词汇语法模式,但是语法模式是比语义序列更为抽象的概括。  相似文献   

8.
"it"作为一个涵义丰富、运用灵活的代词,在语篇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并承担着衔接功能。在政治语篇中,"it"还有着特殊的修辞效果。通过对比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苏格兰独立公投前后所做的两次演讲文本,分析其中"it"的用法和功能,揭示在政治语篇中,"it"用作形式主(宾)语时可以强调说话人的客观立场,同时通过模糊指称功能,能够帮助政治家提高交际效率,使其得体地达到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衔接理论,对英语演说辞语料实例进行了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手段的分析,阐述了衔接和连贯在英语演说辞语篇中的运用,说明了熟练使用衔接和连贯,能对英语演说辞语篇结构有系统性认识,既有利于讲话者传递主题信息,又有助于听者或读者掌握作者意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研究了企业英文简介中人称词的人际意义。通过对四类中美企业英文简介语篇中人称词使用状况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人称词的使用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同时各类型企业使用状况和效果上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合理地使用人称词有助于传递语篇的人际意义,更好地实现语篇传递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依据JSCC(John Swales Conference Corpus)这一特殊的学术会议语料库,参照语料库为COCA,通过Antconc3.2.2软件对该语料库进行主题词提取,结合主题词表对代词、动词、名词,以及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学术会议英语口语语料库中的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极高,动词多以主动语态和现在时态出现,并归纳了名词以及话语标记的语篇功能,填补了学术会议口语研究的空白,为学术会议英语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英语口语 he/she错误产出现象在中国学习者中十分常见。问卷结果显示,高达70%的中国大学生(中低级水平英语学习者)认为, he/she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注意缺乏,且对阴性代词she错误的注意尤为缺乏。三角验证(结合语料和问卷数据展开的组内与组间对比和交互验证)结果显示,注意提示有助于中国中低级水平英语学习者有效减少 he/she错误产出,主要表现为she错误率的显著性下降和she错误自我修补频数的显著性提高。主要认知原因在于:注意作为有意识的选择性自我监控,在初级阶段英语学习者的 he/she错误产出中具有提醒、定向和监察功能。  相似文献   

13.
汉英零形回指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法,指出汉英在零形回指的使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汉语是主题突出性语言,零成分的出现和使用率相当高:而英语是主语突出性语言,零成分的使用率很低。汉语用零照应的地方,英语一般会用代词。  相似文献   

14.
词汇、语法和跨化交际等方面的分析表明,母语干扰确实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在英语表达中所犯错误的根源,并且能运用对比分析来分析和解决由于母语干扰而产生的错误,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消灭这种错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有一句名言:“英文不是中文”。英语和汉语各有自己的规律。因此,把握好二者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或英汉翻译大有裨益。在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英语中存在着一种为汉语所没有的语言现象:数个语言单位表示同一语义。而这一语言现象为不少人所忽略,因而,常常造成对英文理解的偏差或英汉互译的误差。为此,本文拟就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方言属西南官话灌赤片下的岷江小片,其指示代词“恁个”“弄个”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殊性。首先,通过对指 示代词“恁个”“弄个”共时和历时情况的考察,可知“恁个”“弄个”在除宜宾方言外的多个方言里存在,但其用法有差异;其次, “恁个”应是中古汉语指示代词“恁”的口语化形式,且早期的用法并不明确;再次,宜宾方言中“弄个”的产生应与“恁个”有关, 应是分化了早期“恁个”的用法;最后,通过对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的研究,可见宜宾方言指示代词系统中有古汉语指示代词 成分的残留。  相似文献   

17.
论证概念是包括非形式逻辑在内的论辩理论的核心。将论证理解为语义学概念还是语用学(辩证的)概念是非形式逻辑和经典逻辑的分水岭。对论证理解的逐步宽泛化,本质上就是对它不断增加功能性内涵,以使其适应更广阔的论域。所幸的是,与北美日常英语不同,汉语中的“论证”没有否定性的意味,这就使得日益丰富的论证概念可直接被应用于汉语日常论辩。  相似文献   

18.
数字教材是教育信息化革命的产物,是外语教学的重要资源载体。研究以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多媒体数字教材《人文英语》为语料,运用社会符号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围绕多模态语篇作者的符号实践、外语教学语境中的社会实践两个维度,从概念意义建构、人际意义建构、模态间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并提出研究对我国EFL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别人”与“别个”在汉语词汇史上是两个很重要的词。通过实例证实表“另外之人”意义的“别人”在隋时已经出现,在中唐后成为习语,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现在发展为专门的人称代词;“别个”一开始是以“另外之人”意义在宋代开始使用,元明代“别个”发展到不仅有表其他的人之义,还有表指其它事物、其它方面之义。“别人”只用作旁指人的指示代词,而“别个”除此外,还可用于旁指事物的指示代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没有表现差异,都能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等。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是英语语调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研究领域,英语语调功能分为语法功能、表态功能、重音功能和语篇功能四类。基于语调功能对国内大学英语听力教材中的英语语调应用情况进行的归纳和数据统计显示:英语本族语者倾向于借助语调实现交际意图;降调的使用频率最高;语调与句型之间没有规约关系,其选择依赖交际语境。基于语调功能和EFL语境的三种英语语调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