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儒家传统要想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诸如“平等、自由、博爱”等业已被中国人接受的价值观念作出有力的回应,就必须在现代进行转化,而这个转化过程应该包含解构和重建的双重任务。以践履为特征的儒家传统哲学,在经历了“五四”的重创之后能否重构中国人真正的精神价值追求。儒家“三纲”体制下形成的权威主义心理被中国人全盘否定的同时,也导致了现代中国人权威意识的缺失。抛开“三纲”在历史上曾经的政治控制目的,以“三纳”权威主义和“五伦”仁爱思想之间的互动模式为镜像,可以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提供一些心理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2.
抽象与形式     
本文旨在探讨原始艺术和现代派艺术之共有的抽象特质,并叩问其共同的赖以发生的心理机制,即马斯洛所称的“生存和安全”的人类第一级的心理需要,并针对东方艺术对原始抽象美的认同,及现代派艺术向东方抽象美的心理回归。论证了抽象与形式之间的心理“互文性”。  相似文献   

3.
“譬”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思维论辩方法,它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认知心理。在现代教学中,“譬”的这种思维方法应该贯穿在语文基础教学中,在了解、掌握一种传统思维方法的同时,达到传承整合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以提高现代人认知事物的分析、理解、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货”指人起于近代,是现代汉语中“货”的常用义项。从贬称的“贱货”“蠢货”到“吃货”再到“这货”,指人之“货”借由网络媒介在语义、语用色彩及用法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上述演变不仅与社会背景、交际心理、语言演变规律密切相关,也与该词语本身的高频使用及高频使用带来的“×+货”构式的扩展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序──言语心理的一面镜子冯公达一、跨越语序的心理屏障现代语言学理论由于把语言现象纳人认知领域、旨在研究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因此,它断然宣布语言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并且认为语言学是心理学中“理论上最先进的一个分支”①.语言和人的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是那么“传统”却又如此“现代”,因而分析周作人1927年以前的文艺批评及批评思想,尝试探求它既“传统”又“现代”的缘由就显得尤其必要。周作人的文艺批评可在较为外在的形式、韵味层面和较为内在的思想内容两个层面上考查。他的文艺批评在文体形式、语言韵味及审美情调上更多地汲取了传统的养分,而在批评的内容和思想上由于对“人”的发掘和关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现代特征。此时周作人的基本批评心理和态度是指向社会与人的“启蒙”,而且从启蒙的角度看周作人的观点至今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初期起弗洛伊德就在小说观念领域悄然发动了一次革命,他把自己的“深层心理学”理论延伸到了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之中,明确肯定了“心理小说”的人性意义和现代审美价值,并从“无意识”表现的历史存在揭示了西方小说史的心理学本质,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小说创作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有力地影响了西方现代小说家的理论立场和创作观念。但其理论和批评中过于浓厚的“泛性论”色彩和古典主义传统的余波又阻碍了弗洛伊德小说思想与西方现代小说创作批评界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角度,阐述现代人审美观念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些具体特征。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反映现代人审美心理的宽松和多元化,以及呈现“前瞻”多样化设计,追求永远不变“个性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儿女英雄传》一书中副词“索性”的用法,从“索性”所修饰的结构与句式看,“索性”常用于动宾结构,多用于“把”字句,其谓语部分必是一个复杂成分;从语义特征看,“索性”所修饰的句子,其主语NP具有[十人,十施事]的特征,谓语VP多数有[十述人,一心理,十及物]的特征,“索性”本身语义特征为[十人的主观意愿,十干净利落,十做某种动作行为]。该书中“索性”可修饰否定式的述能结构,又可修饰被动句,这是近代汉语副词“索性”不同于现代汉语之处,其余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对陆象山的心学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陆象山心学中关于“心官”、“仁和忠信”、学习方法和修养方法等有关论述中体现了“心理特性”等思想,对中国古代心理思想有着可贵的建树。  相似文献   

11.
墨子消费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消费合宜性的社会向度与民生向度表达了其"兴利天下"的消费正义。墨子认为,消费应当"兼"及天下众生,并富有爱人、利生的道德内涵,他从人性欲生的视角,阐述了消费不仅担负着养育万民之"生"的"生生之道",也承载着义利天下的社会责任。墨子以消费利"生"的合宜性为度,剖析了消费的民生主义特色,与孔子以"礼法"为核心的消费观念不同的是:墨子消费伦理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关注民生的道德实践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试论墨子“兴利除害”的民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为万民兴利除害",他力图匡正社会积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张中,"兼爱"、"尚贤"、"尚同"等主张属于为民兴利,而"非攻"、"非命"、"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属于为民除害。墨子的民生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改善民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常语境是民众社会心理表征的重要维度,对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深度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语词路径的民众“随”之观念选取,并将其提升为本土的实质心理学概念。“随”作为中国民众日常语境中一个常用的观念范畴,表征着中国民众一种重要的观念理解与现象归因方式,体现着民众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心理。文章通过“随”之观念的日常语境设定及质化考察,探究“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内涵,指出其所具有的本土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时尚“族词”现象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族"词从诞生之日起便显示出勃勃生机,并借助网络媒介而迅速壮大。但凡略具某种共性的,不管是人还是物,均能以"族"冠名之。其形成有理论可据,体现了语言中词汇系统的相似性和语言的自律特点。其构型具有"现成性",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其广泛传播也折射出独特的社会用词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5.
公平正义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其集中体现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经济建设理论、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外交理论等治国思想中,当今我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源于对毛泽东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提出是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具体化;“避免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念是对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教育大众化”理念是对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建构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因此,重新审视毛泽东治国理念的公正诉求,对于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受电视连续剧《甄嬛体》的影响,近来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甄嬛体”来陈述观点、传达信息、表达感情。语言顺应论可以为这种语体的理解和创作提供理论基础。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甄嬛体”在语音、词汇、句法、风格等方面具有一些特点,体现出人们对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语境选择的顺应。分析得出结论,“甄嬛体”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当前社会、心理语境的顺应,体现出追求语用和谐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民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他们的活动"三个要素的统一。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人的实践,目标旨归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理想民生的基本道路是:占有生产力总和,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全面准确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伤逝》告诉我们一种貌相: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爱情也"必须时时更新、生长与创造"。北村的《伤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爱情最终是虚无而令人绝望的,无法使人类心灵得到拯救。鲁迅和北村的《伤逝》中理想爱情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面对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绝望",北村确立了以神性拯救为唯一的终极救赎之径。而鲁迅在现实的土壤上信奉"绝望的抗战"。北村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中国语境中,却很难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9.
“5·12”地震灾难心理援助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参加“5·12”地震灾难的心理援助,认为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整体预案,援助行动显得无序;专业人员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可持续性有限;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存在认知偏差。建议:灾后心理援助应建立、健全分层有序的国家政府网络;加大对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心理援助队伍的专业水平;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专业技术要本土化.也要有所创新;借助各种媒体力量.普及心理防灾救灾知识。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本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近代以来它虽然实现了与西方政治文化中人民主权思想的对接,但又没能建立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超越西方理性主义,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然是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