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时期,关羽失荆州,败死麦城。致使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横跨荆、益,分兵北上,统一中国的战略宏图化为泡影,“天下之终归于曹氏”,①对此,历来史家评论颇多,一般多责备,“关羽大意失荆州。”笔者认为,将荆州之失,归之于关羽的疏忽大意,实是皮相之见。其实失荆州原因远非如此简单,它是刘备集团在军事、政治、外交、战略、战术、用人等一系列问题上措置失当而造成的。其中既有关羽本人的责任,亦有刘备、诸葛亮的失着。本文试图就此作较完整、系统的研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一)谈诸葛亮失荆州 荆州为什么丢失?这似乎不成其为问题。是关羽不遵诸葛亮的大计,骄傲自负,终于丢了荆州,历来都是这么看的。连民间都有“关公大意失荆州”的说法,可见已是定论。 荆州之失,关羽确实罪责难逃,但细究起来,似乎诸葛亮应负更大罪责。诸葛孔明是智慧的化身,无所不明,但荆州之失,正失在孔明不明。 这不是故作怪论惊人,试申述鄙见。  相似文献   

3.
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秋之际,关羽兴师北伐曹魏,率众攻曹仁于樊,斩将虏兵,威震华夏,曹操急令群臣计议,准备徙都以避其锐,关羽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可能性。但是战局的发展,力量对比的变化,却与关羽的主观愿望相反,出乎关羽所料的是曹操与孙权密谋采取联合夹击的战略行动,致使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于是年12月被孙权部将所擒斩,关羽父子双亡。荆州之失,使诸葛亮《隆中对策》“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战略计划,彻底付诸东流,使力图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蜀汉政权的命运,遭受极为沉重的打击。迄今对这一古代战史—荆州之得失,进行再研  相似文献   

4.
“关羽现象”五考蔡东洲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东汉末年,亡命州,追随刘备,百折不改,竭忠尽力,被蜀汉誉为上将。在他的一生中,有万众之中取敌帅首级的神戚,有“威震华夏”的战功,也有“痛失荆州”的败绩。在中国古代众多名将中关羽至多是位功过参半的武将,可宋...  相似文献   

5.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是为樊城之战。曹操、孙权暗中联合,徐晃正面紧逼,吕蒙背后偷袭,两面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身死,痛失荆州。此战疑点颇多,近来讨论热烈,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史料,从战前形势、战役进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尝试对有关疑问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6.
1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乘胜进取,占有荆州,夺取益州,为定鼎称尊、建立蜀汉奠定了基础,使天下三分成为定局。这是他戎马生涯的顶峰。而此后旋踵而至的丧关羽、失荆州,则成了他一生中霸业的转折和中衰。荆州之失所造成的后果,对蜀汉的事业来说是极为严重的:第一,  相似文献   

7.
关羽水军南下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羽在收编刘表、刘琮襄阳水军投降将卒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水军,并从樊城南下,经襄阳、汉津、寻口三大战役,摆脱曹军的追击拦截,胜利地到达夏口,为刘备保存了军事主力,使其得以联吴破曹,拓定荆州,进取益州,与曹、孙形成鼎足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诸葛亮用关羽守荆州和用马谡守街亭两次重大的决策失误及其所导致的致命后果,阐述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9.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是为樊城之战.曹操、孙权暗中联合,徐晃正面紧逼,吕蒙背后偷袭,两面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身死,痛失荆州.此战疑点颇多,近来讨论热烈,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史料,从战前形势、战役进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尝试对有关疑问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我们如果想全面地理解《三国演义》里的关羽的形象,就不能只注意他的“过五关、斩六将”那类赫赫武功,也应该研究一下他最后是怎么“败走麦城”的。以《关云长败走麦城》(第七十六回)为中心的这段故事,在这部作品里共计有五回书,从第七十三回至第七十七回,写的是“英雄”的惨败。是关羽奉命从江陵北上,和曹魏集团争夺襄樊一带,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声中,一旦风云突变,荆州失守,迫使他不得不退保麦城,夜走临沮,终于为孙吴集团的将领所俘获的经过。这一失败,不但关羽个人丧失了性命,刘蜀集团失掉了荆州,而且导致嗣后“彝陵之战”刘备的再败,给这一集团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也给整个三国对峙之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关羽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惨败呢?《三国演义》的作者,虽然受前代口头文学“尊刘抑曹”的传统的影响,对关羽抱着歌颂的态度,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近实地反映了他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揭露了他的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12.
关羽红面考     
关羽的形象变化是一个世代累积的过程,直到元代才演化出红脸的特征。元代是关羽神格提升的关键时期,大红司命主等红色怀爱本尊是关羽红脸特征的形象来源,让关羽从传说中的地方性的冤魂恶鬼变成了全国性的佛教大护法,并具备了怀爱本尊所拥有的征服、聚财、钩摄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朱熹在《通鉴纲目》中首先遡刘备为正统,诸葛亮地位也大幅上升,尤其是东吴趁关羽北上宛洛,威震华夏之机偷袭荆州,致使诸葛亮《隆中对》恢复中原的策划功亏一篑,尤其为南宋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士民所痛诟。主题一经确立,元人《隔江斗智》杂剧描写诸葛与周瑜间争斗,周的形象因之被改塑。《隆中对》是了解诸葛亮和一部《三国演义》的核心关键。这个大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跨有荆、益"。荆州当时辖有九郡,包括了今日之两湖全部和两广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隋唐以来,关羽一人而渐次集有儒家之圣人、佛教之守护神、道教之帝君、民问之财神等数道光环的历史文化流程;认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关羽现象”,且具有独特性;“关羽现象”的产生,是文化“变异复合”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轻松一刻     
《社区》2014,(22):64-64
桃园结义之前 桃园结义之前,张飞和关羽正巧在同一个地方学写毛笔字,写完一看,自己很不满意,便对旁边的关羽说:“我字好丑,你呢?”  相似文献   

16.
浅析孙吴立国与夺取江陵之关系王廷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江陵。正在襄樊城下与曹军相峙的关羽,不得不冒着被曹军追击的危险挥军南撤。出乎关羽的意料,曹军并未追击,但关羽还是兵败身死,死于盟友孙权之手。由于孙权败盟,袭取江陵,刘备集团失去了由四川...  相似文献   

17.
大野 《中华魂》2014,(3):26-27
东汉名医华佗,经验丰富,医术高超,成功治愈很多人的顽症,因而被称为神医。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为关羽刮骨疗伤。在《三国演义》第75回里,关羽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乌黑发肿,一般药石已无济于事,眼看一条胳膊就要废了,华佗就当机立断,对关羽的伤势进行刮骨疗毒,并佐以药物治疗,使他很快就健康如初,重上战场。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在荆州实行八旗驻防,由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实际兵额始终维持在四千名左右,由一名将军统管。荆州八旗驻防实行旗民分治政策,旗人在荆州城内满城居住。驻防旗人与荆州民众产生过一些矛盾,但主流还是和睦相处。荆州驻防的设立对加强本地控制和维护清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吴谋荆州述论杨洪权荆州为东汉末年热点地区,为三国鼎立症结所在。因陈寿为蜀汉人,故国之情使其在《三国志》中叙事先蜀后吴,述蜀、吴荆州之争含糊其词。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孙吴谋荆州过程,辨明一些史实,以厘正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借荆州之非”条①,加深对荆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