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元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承载着宣扬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使命。元杂剧作家以其高度的道德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用杂剧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 ,对传统道德进行了生动的阐释和宣扬 ,这对维系汉民族的传统道德 ,保持和发扬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思维方式初探英汉句法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句法角度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汉民族整体性、西方民族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分别形成了汉语的意合和英语形合的句型;汉民族对时空事理的临摹与英语民族对客体意识的重视形成了英汉语言时空事理安排的不同顺序;英语强调未知信息、汉语注重已知信息的句法特点反映出西方人开放性、发散性思维与汉民族保守、收敛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英、汉姓名的社会心理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汉民族的姓名复杂多样,反映了两个民族独特的社会心理现象。英、汉姓名在形式和意义取向上都不尽相同,英语民族①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与竞争意识,具有外倾性特点,笃信宗教;而汉民族追求共性,等级观念强,性格上趋于内敛,崇尚儒学思想,具有平和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4.
文化心理结构由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文化意识三个层面构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构建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其思想又嵌入到三个层面中内化、积淀成丰富的内容。儒家、道家、法家对本能无意识进行了控制 ,墨家要发展本能无意识 ,但作用不大 ;儒家、道家、墨家思想内化、积淀到了文化无意识系统中 ,法家思想却没有嵌入进去 ;这四大家对社会文化意识层面的构建都起了重要作用 ,从而使社会文化意识性内容极为丰富 ,也使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座金字塔“颠倒”了 ,文化的转型就是要再颠倒这座颠倒了的金字塔  相似文献   

5.
延吉市朝、汉民族生育意识的调查玄龙男一、对延吉市朝、汉民族生育情况的调查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甲级开放城市之一,截止1994年延吉市总人口为34.36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20.4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5%,汉族...  相似文献   

6.
继《章太炎选集(注释本)》之后,又一部研究章太炎的四十六万字专著《章太炎思想研究》由我校历史系教授姜义华撰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写作化费了作者二十多年岁月。作者在读懂了章太炎一篇篇、一部部著作的基础上,又涉猎了章太炎阅读过的浩翰的书籍和章太炎接触过的思想资料,具体考察了章太炎所面对的国内外思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文献的整理是件非常困难而重要的学术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先生编的《章太炎书信集》,填补了在章太炎书信整理方面的空白,是目前所见较为全面的章太炎书信集。文章把《章太炎书信集》中与汤国梨的信件,与汤国梨编次的《章太炎先生家书》影印本以及章太炎纪念馆所藏原件进行核对,归纳了整理本中的疑问之处,对于点校本主要存在的几种问题,如脱文、衍文、误字、未辨识出的文字以及汉字规范问题,一一进行核对。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除了元代和清代等少数几个朝代外,汉族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从历史学视角展开的汉民族研究可谓成果丰硕,而从民族学视域开展汉民族研究的重要性虽然不断地得到强调,也产生了诸多极富建设性的成果,却仍然存在着诸如把汉民族的历史等同于中国历史、各学科对汉民族的研究代替了民族学的汉民族研究、以少数民族研究代替汉民族研究等问题。因此,民族学视域中的汉民族研究应该把汉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行研究,重视研究当前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新特点,加强研究汉民族海外移民历史和现状,加强对汉民族社区的田野调查,尤其是要加强从少数民族的视角来研究汉民族,以促进对汉民族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由章太炎嫡孙章念驰撰写的《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届古稀的他,当谈及今人对章太炎的误解,或者遗忘时,言辞中更多的是深深的悲伤和无奈。——编者"今年是我的祖父章太炎去世整整80周年,一般人对他的记忆很模糊,大多数人觉得他就是一个疯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的海外影响足以说明章太炎的思想资源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在20世纪前半叶中西文化撞击的历史动荡中,章太炎被外国作家视为挑战传统、重构经典中国形象的一种象征,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在对待民族传统等重大问题上成为重要的世界性资源。在20世纪后半叶传统和现代转换的学术探索中,章太炎再次成为海外学者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改变以往“中方对西方的挑战回应”的思考模式,转向“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中,章太炎成为揭示“五四”和传统关系的重要个案,章太炎及其国粹运动也被视为在深入细致梳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到其内部建设性的动力因素,从而走出中国现代的文化困境的努力。正是这样一些学术思考,使章太炎的“学者资源”成为挑战于“西学东渐”的现代化叙事的重要声音。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一些民族地区民族特征淡薄的状况,第一次提出了"亚民族地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解决一些学术和现实问题有重大的意义.以重庆"亚民族地区"为例,探讨其经济发展道路与教育发展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民族旅游资源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以下思路:加强"亚民族教育"研究、强化民族认同感、教育形式多样化、处理好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同步、加强"亚民族地区"特殊民族教育立法等.  相似文献   

12.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代“蚩尤”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06,26(4):13-18
“蚩尤”神话在汉代得以演绎充实,形成内容丰满的故事。不仅官方祭祀体系中重视“蚩尤”祭祠,民间也有广泛的“蚩尤”信仰。特别是齐鲁地方“蚩尤”崇拜尤为浓重,反映了汉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如果期求全面地说明汉代意识史,似乎不宜用“独尊儒术”做简单化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卫拉特法典》是我国近代蒙古民族的草原固有法。《卫拉特法典》以藏传佛教为其立法宗旨,意在将经教政治相结合,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民族意识。藏传佛教的渗透与影响,缘于法律文化的传承、蒙古民族的吸纳性格及宗教意识的培育。对《卫拉特法典》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当代民族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虽然1928年台共纲领中出现了台湾汉人已经形成“台湾民族”的提法,但是这一说法不能成立。因为大陆汉人在移居台湾的时候,他们将原有的语言、生产方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大陆移民不仅去台的时候是汉族,而且在台湾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也同样是汉族,从来就没有变异成为所谓的“台湾民族”。实际上,1928年台共纲领中的“台湾民族论”是日共照搬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塞外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与蒙汉双向文化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及民国时期,随着塞外移民的展开,内蒙古汉族人口大幅上升,形成与蒙古族交错杂居的格局.在长期的近距离交往中,蒙汉两族在语言、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领域出现大量的相互采借与彼此融合现象.蒙汉双向文化吸收体现出阶段性、渐次性、复合性、民族性和适应性五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和宗教学等多学科的分析研究,探讨了"薛家湾人"的族属问题。本文认为,从语言、信仰、民俗和民族认同等方面来讲,"薛家湾人"的民族成分属汉族,这也完全符合我国在民族识别中的科学研究和"名从主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民族史的研究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开端。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学人已经开始了民族史的研究,它的理论源头是梁启超等提出的"史界革命",以及随之开启的对"新史学"的探索。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天下-王朝"体系向现代"民族-国家"模式转型在史学上的反映。"新史学"的叙事主体是"民族",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新史学"实践更多地是指向"汉民族",从而引发了汉民族史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宏观建构为特征的,包括汉民族的史前部分、汉民族的起源与构成、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汉民族的兴衰发展等,从而构建了汉民族完整的进化发展的史迹,藉此为现实民族建国服务。与此相应,其他民族的民族史也基本以"新史学"的思维而零星展开。  相似文献   

19.
在匈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的学者们惯用“早期匈奴文化”或“前匈奴文化”等概念,用以表示匈奴文化的前身。不加区别地把匈奴本体和别部、真正的原始的匈奴和后加入匈奴联盟的成员混为一谈,因而把许多非匈奴文化的外来因素也都包含在内,导致了在匈奴起源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和混乱。“原匈奴”概念的提出旨在把匈奴本体的族源问题从整个汉代匈奴的族源问题中区分出来,把匈奴核心民族从匈奴联盟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加入和被征服的众多从属的别部中区分开来。“原匈奴”专指真正的匈奴主体民族的前身,“原匈奴文化”指匈奴主体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族源目前有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巴人说,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濮人说,乌蛮说.本文质疑上述几种说法,并提出土家族来源于"僰人"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