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当时“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虚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复古运动”的进程中又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模拟;何景明则倾向于学古中创新。“前七子”中跟何景明文学思想最为接近者乃是徐祯卿,诚如何景明自己所云:“天马行空脱羁靮,更怜《谈艺》(指  相似文献   

2.
李梦阳的为人及其文学事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阳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一生批逆鳞,捋虎须,反对势要,五次陷于囹圄。在文学事业上,他回澜障倾,反对风靡一时的“台阁体”的萎弱文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以他和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复古流派。他的骚体赋,学习屈原、贾谊,文章取法《左传》、司马迁,诗歌创作出入汉魏与李、杜之间,同时又不失其雄豪的个人特色。在有资格列名于我国古代文学史长卷的二十余名甘肃籍作家中,就  相似文献   

3.
以林鸿、高木秉为首的闽中诗派活动于元末明初 ,他对明代前期尊唐诗风的演变起有重要作用。他在理学诗、“台阁体”诗风行时 ,使尊唐诗风得以保持和延续 ,又对弘、正时期诗法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中期开始的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含诗、文两个方面,即既有诗的复古,也有文的复古,虽然其间有理念上的关联,毕竟又各渊源有自。以文的复古而言,在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的口号之前或差不多同时,事实上文学界已有较为丰富的文章复古意识的存在与酝酿,并与随后发生的前七子运动可相衔接与相鼓荡,由此构成了一自成一体的观念演化系统。文章即以这一情况为考察对象,尤其集中对一些有决定性影响的事实链条加以疏证。  相似文献   

5.
文贵创新,作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工作,塑造新的人物,创造新的意境,历来就是作家奋斗的目标,对创新理论的研究也是历代文学评论家的重要课题。李渔一生富于创新精神,在文艺理论和作品创作方面都有创新之功绩。李渔生活在明未清初,在他出生前不久,文坛上展开了以李贽和三袁为首的“公安派”对“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派的斗争,提出了“性灵说”,反对抄袭摹仿,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好诗好文,都是“任性而发”  相似文献   

6.
李梦阳是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他率先提出文学复古口号,打破了明代以来雍容平和的台阁气象,对明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明正德初年,太监刘瑾把持朝政,这一政治事件改变了李梦阳的人生命运,并波及到他的文学创作:李梦阳因弹劾刘瑾被贬官、入狱,诗歌创作亦从以鲜明色调为主的前期之作转变成了情感基调偏于灰暗阴森的狱中诗、感怀际遇诗。刘瑾专权对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也产生了影响:"前七子"的京师唱和被迫中断,社团成员转入他学,文学复古运动辉煌不再。研究李梦阳及其文学活动,不可不注意刘瑾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谈到明诗,前后七子多被视为复古派的代表,似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学纲领。其实,摹拟古人乃整个明代诗坛的通弊,二百余年绵绵不断,绝不止于前后七子十数人而已。即就前后七子内部而论,无论是文学观点还是诗作水平,他们之间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和差距。概而言之,前七子中,李梦阳豪气纵横,但失于摹拟;何景明诗才俊逸,颇倾向创造;徐祯卿精致深婉,略露清代神韵派之端倪;此三  相似文献   

8.
李梦阳是明中叶文坛上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力主“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影响颇大,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有《空同集》六十六卷传世。后人较重视他的诗,清人沈德潜编的《明诗别裁集》中选了他的诗四十七首,以对他的古文却不够重视,即使有人偶而提到,也多持贬抑态度。直至目前,尚未见较全面、较深入地研  相似文献   

9.
殷云霄是明“前七子”复古浪潮的重要羽翼,其五言古诗从学习曹植出发,实践了复古派对古体诗的审美主张,是七子派“汉魏盛唐”观的重要佐证。殷云霄五古托物寄兴,语言朴略,延续了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诗中屡有强烈生命情感的抒发和忧生之叹,形成情兼雅怨、志深笔长的诗风。在起调炼字、隶事用典等处显示出对气骨、辞采的追求。但由于年岁尚轻,诗风未经历久熔铸,神采未工,终不成霸。  相似文献   

10.
清人吴雷发所撰《说诗营蒯》有昭代丛书一卷本,丁福宝收入《清诗话》。吴雷发字起蛟,号夜钟,又号寒塘,江苏吴江人,诸生,生卒年不详,为康、雍时人。自明代前后七子相继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拟古之风后,虽经公安派、竟陵派之扫荡,但在清初至康乾年间其余风并未息歇,诗坛上拟古反拟古之争依然存在。吴江叶燮起而著《原诗》对拟古风进行抨击,有摧陷廓清之功。吴雷发则以《说诗菅蒯》阐述了颇有价值的艺术见解,而且对稍后的反拟古诗论的集大成者袁枚的“性灵说”亦不无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叶“前七子”的代表李梦阳之诗因多模拟汉魏、盛唐,历来颇遭讥议,认为其诗是“食古不化’的纯模拟之作,是“假古董”。但是通过对其《风雅什》的反复研究,不难发现其诗中还存在着有血有肉的灵魂,因而对其诗的评价不能人云亦云、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2.
杨慎于前七子近体唯学“盛唐”的诗学复古语境之中,将唐近体诗歌源头由初唐上溯至六朝,从声律理论和诗歌创作上肯定六朝初唐诗歌在律诗的产生、发展以至于成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杨慎采用“从盛唐回到六朝”这一溯流追源的律诗学策略,目的是主张整体而全面地继承前人的文学传统,博学众体、融会贯通,通过提倡学习六朝初唐诗歌来矫正复古派唯学“汉魏”、“盛唐”这两种诗歌范式而导致唯古是从、剽窃雷同的理论弊病,以此寻求明诗的另一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诗必盛唐”一直简单地被当作明代七子派创作上模拟之弊的根源和口实。但全面考察七子派诗学思想,不难看出:七子派取法汉魏盛唐的本意,在于恢复各体诗歌初创阶段的那种真情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创作精神。其模拟之弊固然与他们严守法式有关,但深层根源在于中国诗歌发展后期无法克服的内有矛盾无避免的衰落命运。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七子派"复古而陷伪"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经过历时性的层层累加,达到了对七子派复古的丑化和妖魔化效果。这一命题有很大局限性,其弊端主要有三:其一、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全面理解,侧重于从文学层面进行过度化概括;其二、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多层面阐发,将七子派视为一个整体,无视主流与末流之別;其三、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动态考察,未从变化的角度把握七子派成员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想,刻意制造七子派与其他文派之争,无视各文学流派之间的交融与传承。王世贞晚年提出"有真我然后有真诗",有矫正七子派末流之弊的用意。  相似文献   

15.
一、诗歌的源泉和特征明代诗歌的成就不高,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阻碍明代文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却是明人自己对文学艺术规律的认识。明初,脱离生活和现实,为统治者点缀升平的“台阁体”诗文,统治了文坛几十年。其后的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本以挽救“台阁体”所造成的危机为已任,但他们没有提出什么新主张,只是打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大期,在文学形式上刻意模仿古人,其结果是进一步加深了明代诗歌的危机。公安派和竞陵派反对复古派在文学表现方法上的种种清规戒律,提倡抒写“性灵”,对诗歌的情感特征虽有所认识,但也不重视文学与生活的联系。明代诗歌这种脱离生活的“性灵”或“格调”,以及上述种种弊端,严重地阻碍明诗的发展,造成了一个连明人自己也承认的明诗成就不高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李攀龙编选的《古今诗删》,历来都因其反映了复古派“古体尊汉魏,近体宗盛唐”的诗学主张而受到重视,但在文学上还经常会看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作为复古派以口号相号召的推尊汉魏盛唐,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与《古今诗删》的具体选诗情况不完全相符。从他对汉魏六朝诗的选取来看,李攀龙并未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做预先的价值判断,而是表现出一种比较宽泛的诗学取向。  相似文献   

17.
在明代复古文化背景下,李东阳的文学思想蕴含着诸多复古因子。其复古文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与鲜明的特性:兼师众人之长,自铸一己风格;注重诗音乐美,恢复言情本质;以复古为通变,探索文体革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明代中期文风转向的趋势,对“七子”的崛起及明清文学理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其还存在某些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18.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浙江黄岩县人.生于乾道三年(1167).父名戴敏,号东皋,以布衣终身.戴复古曾随林景思、徐渊子游.又拜陆游学诗法.他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在仕途上没有找到出路,干谒王侯贵族也没有寻下一官半职,漫游了大半个中国、《万历黄岩县志》载其向陆游学诗法后,“又走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南粤,凡乔岳、巨浸、灵洞、珍苑、空迥奇特之观,荒怪古僻之踪,靡不登历”.他漫游二十多年才归家隐居以至身卒.  相似文献   

19.
有明一代,“前后七子”蜚声文坛。边贡则为“前七子”之佼佼者,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号称“弘正四杰”。王士祯《华泉先生诗选序》云:“明诗莫盛于弘正,弘正之诗莫盛于四杰。”作为济南作家,边贡的地位尤为重要。王士祯在同文中又说:“吾济南诗派大昌于华泉、沧溟二氏;而筚路篮缕之功,又以边氏为首庸。”边贡诗文,虽自嘉靖以来几经刊刻,但沧桑之间,皆沦烟莽,版多残缺,书亦不  相似文献   

20.
“引古人之精神接后人之心目”关于《诗归》的评点●韩玺吾任何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从文学发展史来看,都离不开传承的关系。要之,明代的诗文理论,一直是在师古与师心之间摇摆,七子派以格调说来求古人真诗,终不免落入复古的窠臼,其弊流于肤廓;公安派虽提出了性灵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