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化热”,语言学界讨论文化语言学的论著不断涌现,涉及到的几乎囊括了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各个方面。这无疑对启发语言学研究者拓宽思路、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汉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姜跃滨、章也著的《浮出瀚海——汉语和汉文化的建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姜著”。)不失为一本探讨汉语和汉文化关系的颇有特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序言”中说道:“在文化的背景下对语言进行透视,用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去认识、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去阐示语言现象形成演变的原因,这是一条可行的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在历时与共时系统中的物化,语言充分地表现着文化。不仅如此,人类是凭借语言辨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且语言把人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困惑是西方语言流派中科学主义思潮与汉语独特的人文性征的深刻对立。由此,作者提出,应从文化心态来加强语言学研究,即加强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重新认识汉语中的人文价值。并且,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应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向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认同,从而实现中国语言学的历史性反拨。  相似文献   

3.
刘敏贤  杨跃  周正履 《唐都学刊》2011,27(2):115-119
经过标注的语料库可用于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语言测试、词典编撰等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语篇研究的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是语篇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语篇接受者对其理解的透彻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篇连贯性的感知度。研究语篇中句子排列与衔接和连贯,是一种超句法分析。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6):176-17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都存在于某种文化环境中。理解语言首先要了解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依存,要在语言教学理论中寻找与社科、人文、艺术等文化知识相融合的交叉点,充分发挥文化理解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英语教学要借助文化理解来优化英语教学方式,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教学模式,为英语教学提供新的途径,进而推动英语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和外在物质世界之间,有一个作为中介的语言符号系统。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世界对于人不仅有物质性,更有语言性。物质世界和语言世界共同构成“存在”,二者对人的认识都有决定作用。包括概念体系和语法体系在内的语言结构体系的民族差异体现了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和世界观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影响到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世界观的形成。“沃尔夫假说”有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价值。中国文化语言学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上的这些基本见解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它的研究可以拓展语言研究领域,在语言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之间建起新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发生的最有意思的事情,也许就是文化语言学的兴起。80年代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不少,为什么说文化语言学最有意思?这不仅是因为“文化”这一难以索解的“斯芬克斯之谜”的介入给人看来似乎枯燥乏味的语言学平添了几分浪漫的韵味,也不仅是因为申小龙论著中某些不无偏颇的断语或缺乏敬意的措辞可能破坏人们常识或感情方面天平的平衡,更主要的是因为申氏的搞法特殊。不少搞文化语言学研究的人,都认定文化语言学是分支学科和交叉科学,在语言和文化交叉渗透的夹缝中开辟疆场,而申小龙却偏要在汉语的人文性的本体论上立论,认为汉语语言学只能是文化语言学,这已经  相似文献   

7.
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法律语言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首先概述法律语言学的兴起,总结出国内外界定法律语言学研究对象的三种学术观点(即法律属性、语言和法律的关系、法律语言的研究素材三个不同的研究立足点),综述法律语言学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多元的学术视角即综合运用修辞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厘清国内外法律语言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语料和研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最后,从法律语言学的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实践与应用等方面展望中国法律语言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法律语言学综观研究旨在帮助国内法律语言研究者和语言学学者了解法律语言的研究状况,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法律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加速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2):120-122
最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公化语言及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概念隐喻给予了不断关注,使之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公式化语言意义的形成与理解上的认知机制。这一探讨对于更好地促进公式化语言的研究与习得以及二语习得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呈现多种维度,从语言的反映论和表达论到语言的建构论,从语言到话语,从语言作为透明的表达工具到语言的意识形态性以及与权力的盘根错节的关系,都包含着语言与跨文化理解、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语言与意识形态以及语言与权力等值得引起批判性反思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唐都学刊》2013,(2):F0002-F0002
西安文理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依托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形成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文化与文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已产生一定影响,女性文学研究、生态文学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实现了翻译理论与地域文化翻译的有机结合。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全面性、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以及地域性,  相似文献   

11.
曾文雄 《社科纵横》2006,21(4):115-118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本文探索“语用学转向”的思想渊源,分析构成传统与现代语用学的英、法、德、美以及中国的语用学思想,提出现代语用学转向建构的意义,揭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与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哲学与语用学带来新的思想与观念。  相似文献   

12.
冯蓉  靳松 《社科纵横》2008,23(4):111-112
本文通过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播又离不开语言.要学习语言就要学习相关的文化,通过文化的学习了解语言构成和发展的轨迹,了解由于文化不同形成的思维定势的不同对语言的作用力.文章中作者通过以汉语和英语为比较蓝本分析说明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试图为语言学习者进一步拓宽语言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九五”期间 ,中国社会语言学稳步发展 ,语言调查成绩显著 ,语言规范和语文立法研究获得重要突破 ,文化语言学渐趋成熟 ,言语交际和称谓问题研究成为热点 ,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开始与国际接轨。但理论薄弱、方法简单、学风粗率等等缺陷依然制约着学科的发展。文章综述并分析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 ,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了“十五”期间应注重研究的 1 5个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吴宓文化建构的基本理路,是在濡染以关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汲取海外新人文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这两种理论渊源的内在结合点展开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深化对吴宓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基于这一考虑,从吴宓文化建构的核心目标、基本理念和立场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其文化思想两种理论渊源的内在结合点——追求道德理想,珍视传统文化,注重博采会通——展开了考察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读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周光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文化与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文化语言学新潮。几年间,著作纷纷,议论纷纷,颇有一点竞立新说、竞相争鸣的气象。它与“文化热潮”相伴随,激发了许多中青年学者的热情,引起了更多中老年学者的关注。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秘密语》一书,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作者曲彦斌同志,是新兴人文科学“民俗语言学”理论的提出者,有《民俗语言学》、《副语言习俗》、《中华民族数文化》、《中国俗语学史》等十余种专著,主编有《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丛书》、《雅俗百科丛书》、《中国民间秘密社会百态丛书》、《俗语典故》等学术书籍。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序中的认知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海燕 《学术交流》2003,(11):137-139
从认识模式分析,英语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模式,即从部分到整体;汉语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把句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正确认识并掌握其起因会帮助交际顺利进行,避免错误。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与认知关系密切,相互依赖。英汉语序的差异是由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图形/背景模式的不同取向造成的。这一结论被英汉语序两个层面的对比所证明,对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的交际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向平 《创新》2012,6(2):5-15,2,126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和谐"现象及其概念理解,信仰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乃是其中的关键。中国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方式,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秩序的和谐建构紧密相关。实际上,"和谐"既可以指一种价值目标,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一种信仰方式;而基于某种信仰关系、道德秩序、政治秩序、权力秩序等层面的和谐建构,则是社会、文化和谐的基本要素。因此,从信仰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文化和谐秩序中诸种信仰关系在和谐秩序构成中的具体地位及其作用,有利于把握中国社会与中国信仰双重变迁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应用语言学是学术界在不同领域研究语言应用的分支学科,通常划分研究应用语言学范围为四个模块,即:语言教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范。目前应用语言学发展趋势非常明显,文化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目前语言规划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本文主要对我国应用语言学实际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并阐述现阶段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情况,以期能够实现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地名透视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邓慧蓉 《学术交流》2003,(12):138-14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存在形式,文化内容的特点常常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地名属于语言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探讨地名和文化的关系是文化语言学的一项研究内容。从地名和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的关系来看,中国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