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前历史地理与诗歌地理中的江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阅江学刊》2010,(3):123-127
在唐前的历史地理中,“江南”通常是以楚国为背景,指的是长江中游的南方地区。直到东汉末年,“江南”才开始较多地指称长江下游的南方地区。这时候北方人对江南的认知是瘴厉横行、刀耕火种的落后区域,而在生活中,江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但在诗歌地理中,“江南”很早就指称今江浙一带,轻松愉悦的江南民歌改变了文人对江南的想象。东晋南渡以后,以浙东山区、浔阳乡村和江汉水乡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进入诗歌并成为审美对象。美丽多情的水乡女子、轻快活泼的采莲场面、奇峭疏朗的山水景观和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构成了诗歌江南的一些经典意象。  相似文献   

2.
杨晔 《社科纵横》2007,22(11):139-141
色彩本是一种自然存在,但经由人之手,就成为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研究色彩与文化历史的关系,不仅可以有力拓展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也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但以往的研究却很少有人对此加以关注。本文正是从这一历史空缺中走入,通过"色彩与地域文化"、"色彩与政治"、"色彩与认知"、"色彩与社会人生"、"色彩与历史选择"五个方面,对色彩与中国历史地理的关系进行了集中而又颇具拓展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袁忠 《探求》2008,(6):63-67
本文立足于“新时期广州人精神”概念、范畴与命题的研讨,即从方法论开始,讨论“广州人精神”的共约性,分析开放、务实、创新这三个特点成为最具普泛性的“广州人精神”要素的背景与成因,即历史地理要素,最后通过广州的建筑文化来进行例说。  相似文献   

4.
杨煜达 《学习与探索》2006,2(6):154-157
近代边疆史地之学是在边疆危机的激发下壮大的。由之发展而来的历史边疆地理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其成果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求真创新和有用于世同为这一学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侯仁之先生关于现代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回顾,探讨了他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以及学术渊源,同时也总结了历史地理研究之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理思想与文明传承观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地理思想的角度宣扬大一统政治观与历史观的传统由来已久,而宋、元、明、清时期的表现则更加突出.中华文明不断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则是这一社会现实在史学领域的一个突出反映.无论是全国各族统一时期,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并列时期;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只要是建立在中国疆域之内,无一例外地都以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自居,历史地理思想与文明传承观念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宋、辽、金时期学者对于"正统"问题的讨论,元代统治者注意从历史地理角度认识元朝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明清时期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认识的深入,都是对这一观念的诠释.而这一观念的深远影响,反过来又对维护祖国统一与国家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喻曦 《唐都学刊》2008,24(1):19-24
滮池与昆明池、镐池相邻,是汉、唐都城长安城郊的著名池苑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浇池在唐代大面积缩小,之后再无恢复,现今已经完全淤塞干涸.论述历史时期滮池的变化过程,讨论它与镐池、昆明池的关系,并分析其变迁的历史地理原因,对于认识水与古代都城的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克礼 《唐都学刊》2007,23(1):69-75
迄今为止,我国对古塔的研究基本限于建筑艺术和宗教范畴。本文通过陕西宋代古塔遗存的区域位置和建造特征,研究宋代古塔建筑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背景,阐述宋代古塔与重要交通道路以及州、县等行政统治中心的关系,分析战争时期社会经济对建塔资金的影响,指出古塔特征具有阶段性行政区划的特点,以探寻古塔研究中历史地理价值取向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北京历史地图的数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数字地图是 2 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地图 ,它在信息量的包含、深层空间关系揭示、动态过程表现等方面 ,大大优于传统纸面地图。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地图方面也在迅速发展。北京历史地图的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始 ,新型数字化地图将在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旧城改造、环境管理、文化建设、宣传北京等方面 ,成为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景亚鹂  张维慎 《唐都学刊》2009,25(2):127-128
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而其发扬光大却在中土。大约在西汉末到东汉初,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诸多高僧大德不懈努力,佛法深入人心。在佛教东传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不仅翻译了大量梵文经典,而且形成了众多佛教宗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存留有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寺塔建筑等文化艺术瑰宝。虽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法难”,甚至灭顶之灾,但这些文化遗产却始终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历史地名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名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遗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历史地名保护工作中的困境,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把历史地名当作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确立历史地名保护的基本原则,开展历史地名的调查研究,制定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12.
简论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圣钟 《唐都学刊》2003,19(3):87-89
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区域是一个具时空特性的四维空间实体,在进行区域划分时必须遵循自然性、历史性、完整性、现实性和人文性五个原则;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历史时期特定地区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理环境,它具有区域性、环境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区域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专题研究和区域历史地理综合研究;进行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采用得当的方法;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潘明娟 《唐都学刊》2006,22(5):132-136
对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认识有四种观点:属于历史学、属于地理学、是边缘学科、是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的,其目前的发展趋势是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时空结合的理念和人地关系的研究切入点。因此,历史地理学在思维方法、研究手段、思维理念等方面与历史学和地理学都不相同。当然,历史地理学能否成为独立的综合学科,还取决于其研究成果和研究实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沿街商铺的涌现,门牌设置出现了同一座楼房楼下为道路门牌系统,楼上为小区门牌系统的混乱状况,如何处理片区地名的命名成为地名规划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本文指出城市片区地名起到的作用、引发的问题,深入剖析其中原因,并提出建议,为今后地名规划工作和城市生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针对以粤剧文化为标志的广州恩宁路骑楼历史街区,大拆大建的行为与保护复兴的呼声,进行了6年博弈。面对即将到来的破土施工阶段,名城理论、规划原理、保护法则似乎显得软弱无力。许多其言也哀的文章,能否唤醒良知,取得哀兵可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吴访 《创新》2008,2(5)
分析当前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指出城市道路景观绿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总结近年来南宁市道路绿化的发展和已建道路绿化的风格和特点,阐明道路绿化建设的新概念。在观念意识上转变"就景观论景观"的传统思维,对城市道路景观的总体考虑和设计手法的理论方法上探讨"把个体或整体景观建设与更大范围内的城市综合发展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创造大城市大园林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程福财 《社会》2009,29(5):168-186
流浪儿童现象是一个普世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上海火车站地区49名流浪儿童的民族志调查发现,流浪儿童问题的生成主要是由社会转型过程的家庭功能失调、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和儿童对自主童年的追求等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社会文化已确定的规范性儿童照顾模式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条件之间产生明显的断裂,进而迫使儿童外出流浪以寻找替代性的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18.
The Chinese road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Its most striking feature is that it is marked by historical continuity rather than rupture, and the main force behind this continuity is its intrinsic dynamism and vitality. Unlike the paradigm of Eurocentrism or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the comparative analytical paradigm discovers China through long-term comparisons with corresponding countries in the same time and space in an effort to find positive el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oad and to refute the long prevalent theory of Chinese stagnation. Seen over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the impetu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s most brilliant agrarian civilization was endogenous. This impetus was not a momentary “explosive force” but a sustainable institutional drive whose main constituents were the independent farming household, endogenous government capacity and adaptive national governance.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theme of “permanent change,” Chinese development had a secondary theme of “cyclical change”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The roots of Chinese development are buried deep in the genes of this agrarian nation in the form of sticky institutions, bureaucratic inertia, arbitrary power, etc. Historical continuity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China’s creativ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ultimately laying down a socialist developmen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is remains an unfinished relay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王锺陵 《求是学刊》2006,33(5):107-116
文章以为,处在社会政治学模式兴起并确立的历史时期,夏衍20世纪30-40年代的话剧创作,从总体上,呈现出一个大的回旋。他的话剧创作,两次受到尖锐的批判,一次促使了他创作的新生,一次却使得他从话剧创作中淡出。通过对夏衍20世纪30-40年代话剧创作历程的详细剖析,文章不仅揭示了夏衍剧作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对于这一时期中国文艺发展的具体情状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