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雪霄 《齐鲁学刊》2013,(1):128-131
辛弃疾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词人,其词作不仅抒写了雄浑壮阔的内容,而且具有词这一文体幽深精微的美质。文人和英雄的双重身份,使辛弃疾的情感格外深沉复杂,发而为词,就使其词作盘郁顿挫,具有特别动人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意象上"摧刚为柔"和大小意象的对比,在结构上"以文为词"、"引气入词",在用典上丰赡贴切等艺术特点,也使其词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曲折含蕴美。  相似文献   

2.
方达 《社会科学论坛》2010,(18):195-199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词中充满了深切的爱国之情。他对于以往典籍中意象的大量化用,也构成了其词作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在诸多意象中,辛弃疾对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意蕴显得尤为喜好。本文试图以辛弃疾词篇创作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探讨其对于庄子笔下"大鹏"意蕴的继承与阐发。  相似文献   

3.
陈亮为南宋稼轩派词人,其词深受辛弃疾影响,故研究辛词对陈词影响之文众矣,然研究陈亮对辛弃疾词作影响者却鲜见。文章试从二人唱和词着手,不仅阐明陈亮"以论为词"的词作方式对辛弃疾词作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的是研究陈亮本人作为一个意象在辛词中的构建及其所散发出的恣肆意气对辛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的赋闲与诗意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一生4次赋闲,总计达23年之久.在赋闲期间,他失去了为国家在一线施展才华奋力拼搏的机会,这是历史造成的个人悲剧.然而,赋闲时期又是辛弃疾词创作的高峰时期,他诗意地栖居在人生的舞台上.辛弃疾的词作有一大半创作于赋闲时期.赋闲时期的辛词,既有婉约的作品,又有豪放的篇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辛弃疾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有些相似。他们都以其题材广泛的作品,反映了自己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和广阔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以其多样化的风格和写作技巧,丰富和提高了诗、词的写作艺术.把诗、词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作为词坛巨壁的辛弃疾,在词的题材和风格方面,特别富于开拓精神。由于词这种特殊的体裁,要在这两方面有所创辟,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艺术创造力。辛弃疾在幽默词的创作上,就充分表现了他的艺术胆识和创造力,而给词坛增添了光彩。幽默作品的特点,是使人发笑。它与调侃、诙谐、戏滤、机趣常常紧密地联…  相似文献   

6.
在辛弃疾现存的629首词作中,涉及女性描写的词作共183首.这些词和辛弃疾的其他爱国词分属不同的范畴,涉及古代各种阶层的不同的女性形象.正是这些关于女性描写的词作,更完善地表现了作者的真性情以及人性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为基本方法,结合客观历史背景和主体实际境遇,来解析辛弃疾的三首颇具代表性的记梦词,试图从中挖掘出词人创作时的深层动机,以求更好地来理解这三首词作,并以此来把握辛弃疾中晚年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南家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五十余首词,仅晚年两次被弹劾革职闲居的十八年内的作品就有四百七十余首。不过,辛弃疾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一改前期那种激昂慷慨、直抒胸意的抗战词风,描写闲适生活和感受之作占了很大比重。人们一般把这些作品称为“闲适词”。因作者是以歌咏抗战的爱国词人著称于世的,所以,这部分作品也就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为更全面地认识词人,更多地从其作品中吸取精华,以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必到对这部分“闲适”之作的思想意义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的诗作无论数量还是成就皆远不如词,但在其作品中却可以看出稼轩对诗歌创作的重视,这说明辛弃疾"诗不如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文章结合史料,以稼轩词作为基础,对其"诗不如词"的现象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在宋朝,庄子"安时处顺"思想成为疗治士人心疾的良药,对于多情多思的词人而言,庄子是他们宁静安适的精神家园。宋代词人沐浴在庄子思想中,词作对摆脱是非心,挣脱名利网多有表现,苏轼、晏殊、王安石、辛弃疾、张元干等人的词作,或化用《庄子》语句,或取法庄子思维,这使宋词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成为文化上的一方精神净土。  相似文献   

11.
孙学堂 《齐鲁学刊》2023,(6):137-146
辛弃疾咏花词的特色和成就不在于摹写花卉自身的审美特征,而在于以新奇的构想和强悍的笔力表现作者的主体精神。辛弃疾所写之花大都外表冷淡而情意热烈,在其50余首咏花词中,尤以咏梅和咏桂的作品最为突出。在这些咏花词中,辛弃疾或抒写自己的英豪气概和用世激情,或寄托作为“归正人”的身世之感,或表现作为“当行”词人的才思敏捷、风流自赏的创作情态。辛弃疾咏花词所呈现的主体精神热烈豪放而又不乏深曲之致,与“英雄词”“农村词”等所表现的主体精神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04-111
宋词接触科举题材,首先是"以诗为词"变革的结果。与科举相关的词作,绝大多数产生于北宋末或南宋。送人赴试,是与科举相关词作中数量最多的内容,其次是地方庆功宴上的创作。宋词不入文坛主流之眼,词人们多随意率性为之,往往更有真情实感。"词言情",在科举考试全部过程中,词作常常用来表现儿女私情,大都是男女分手的相思情意,亦有落第后到青楼寻求慰藉者,展现出婉娈旖旎的特殊气质。诗词相互影响,科举词写功名富贵时就会融入男欢女爱,徽宗时期蓬勃兴盛的戏谑俗词中也有相当的科举题材。  相似文献   

13.
1、“秽史”之祖当推魏收。据说此公的名言是 :“何物小子 ,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 ,按之当使入地。”(《北齐书·魏收传》)潜台词是 ,我写史 ,也就代表着历史。这样 ,我也就有了裁判历史和众人的权力。这种奇特的权力既源于历史 ,又用于历史。历史既是史官的权力之源 ,又是史官的权力对象。这就使得历史的好坏对错 ,全系于史官一身。一时间 ,史官们竟然依仗自己手中那只秃笔在想像中把自己封为历史主宰和历史功罪的终极审判者。这种妄自尊大的浅薄心态既使史家伪造历史有一种道德依据 ,同时又使史家歪曲历史有一种学理基础。史官打着…  相似文献   

14.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已有了重要定说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至今有了重要的定说。由中共中央同意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我们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四大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物,它…  相似文献   

15.
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克庄(公元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后期的著名词人,今存词作二百六十余篇.钱仲联先生所撰《后村词笺注》极为精审详尽,钱先生指出:"他的词作继承发展了辛弃疾的传统,成为南宋辛派词人三刘(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中成就最大的一人."这个评价是允当的.本文拟从刘克庄对辛弃疾词风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后村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一论析.  相似文献   

16.
以文为词作为辛弃疾词作中的特点 ,早为人们所认可。本文在认定辛词以文为词这一特点的前提下 ,对这一特点的形成原因及具体表现进行讨论。辛词中大量使用了叙事句 ,但各个叙事句各叙各的事 ,相互之间不存在事件的连续性 ,叙事句是在语篇的展开过程中零散出现的叙事。这样 ,从局部看 ,语篇有叙事性 ,但从整体看 ,语篇却缺乏对事件的叙述性 ,语篇也因此成为带有叙事成分但又无法成为整体叙事的文本。语篇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这个整体中的各个语句在一定逻辑基础上组合起来 ,从而形成彼此间的一定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7.
钟锦 《河北学刊》2003,23(3):127-130
本文通过与辛弃疾、陈维崧词作的对比 ,指出苏轼词作的超旷风格主要由道家 (庄子 )哲学精神的影响所造成 ;此种精神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之分析”中所分析的“美”。并且结合苏词 ,阐释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特质以及美善二者之关系。此种阐释对苏轼词风的深入了解有所助益 ,同时也可以澄清常州词派词学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有三大执政基础,即党的理论基础、党的阶级基础和党的群众基础。一、从党的理论基础来看不言而喻,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进入新…  相似文献   

19.
论辛弃疾的词宁志荣辛弃疾的词传世830余首,既有沉郁雄浑,吞吐风云、金戈铮铮之作,又有婉丽柔情、田园风光、烟雨落红之笔。然而,纵观辛弃疾的词,每每于笔势浩荡、简略辐辏、气势磅礴之中,却流露出沉哀茹痛、傺悲壮、郁怀难诉的英雄难抒壮志之叹。元人张凭吊辛弃...  相似文献   

20.
今日我们所以享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精神环境的宽松和自由,无疑与20年前开始的那场以人道主义为哲学底蕴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深刻的联系。但是或许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复杂的历史原因,“人道主义”者并未在其活动之初便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口号,因而当文学史研究者描述和清理人道主义发展史时,也就常常忽略了“人道主义”旗号打出之前的那些人道主义探索活动及其思想史价值:这就是以启蒙理性为核心,以知识、科学、真理、现代迷信批判为外在形式的文学潮流。本文试图描述那个年代的意识蜕变与新生过程,并予以一定的历史与理论剖析,这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