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洪亮吉人口思想的主要论点: 1. 人口增长常快于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增长。2. 人口过剩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3. 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两个方法: 其一是“天地调剂之法”,它是指水旱灾害和疾疫流行等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口的死亡,从而减少过剩人口;其二是“君相调剂之法”,它是指政府可以采取的种种调控人口的方法。本文又对洪亮吉的人口思想作了历史、客观和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水旱灾害是一种因气候异常而导致的灾害现象。清代甘肃陇东地区气候较为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灾情之严重堪称历代之最,曾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究其原因,既与当时气候变化、地理条件本身不利的影响有关,又应归咎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甚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引用大量史料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清代陇东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状况,并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及生态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清代陇东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以期对陇东地区水旱灾害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对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破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对农业劳动力的伤害,造成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动,扰乱正常的农村经济秩序和农村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民族地区,无论总人口还是少数民族人口均呈现出较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既有自然增长导致的人口增长,也有机械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口增长,同时也有社会人口变革和国家制度原因导致的人口增长。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口惯性”作用还将促使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因此,国家应制定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人口政策与制度,促使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最近30年水旱灾害对中国大陆地区粮食减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减产是水旱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最直接的影响。文章通过建立粮食减产率和减产量计算公式,设定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等级划分标准。首先,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最近30年农作物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情况和在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年均分布情况;然后,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最近30年粮食水旱灾害受灾率、成灾率、减产率、减产量情况和在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年均分布情况;最后,提出防治水旱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水旱灾害风险是安徽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引入哈德罗—多马模型得到的自然灾害风险增长模型表明,实际经济增长率越高,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越高。因此,要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必须使经济增长保持在自然和技术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改善增长环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加强对水旱灾害的风险管理,是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清代沂州府地区水旱灾害频发,共发生水旱灾害101次,平均2.64年/次,不仅强度大、频次高、发生的地域不一致,还具有明显的时段性以及群发性等特征,同时,还会诱发饥荒,而旱灾还可引发蝗灾。其中1700-1749年间是水旱灾害的高发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这与这一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北半球在清代处于小冰期的气候环境等关系密切,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剧了水旱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及其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的有限资料,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增长原因以及地区人口增长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年鉴1992-2012年间的地区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地区人口结构变化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固态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抚养比增长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且二者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老龄人口抚养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少儿抚养比增长率显著阻碍经济增长,而且二者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同样具有非线性关系.从时间发展上来看,本世纪初的10年间,老龄人口抚养比对我国人均收入的正向影响明显小于上世纪的最后10年;从区域划分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它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最弱.另外,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高越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文章利用五次人口普查及各次人口抽样调查的分年龄组数据,及各地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以人均GDP的增长率为因变量,各年龄段人口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等指标为应变量,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及转变对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长三角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使长三角地区快于全国进入了“人口红利期”,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人口条件。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的灾荒与人口流迁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任何忽视这一点的相关研究都不足以完整把握古代人口流迁的状况。唐代的自然灾害具有频次高、灾种多、波及广的特点,并且常常引发民生危机。由于封建统治阶层的盘剥和压榨,小农家庭承灾能力十分脆弱,政府的救助也只是杯水车薪,加之吏治腐败造成的“人祸”进一步放大了灾害的破坏性,灾民往往走上破产流亡的道路。唐中叶以后,战乱割据、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严重削弱了民众的防灾抗灾能力,越是唐后期灾荒越是严重,人口流迁的规模也愈演愈烈。灾荒对唐代的人口流迁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并且在其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山东地区的人口、耕地与粮价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耕地与粮价变迁是反映传统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们之间关联密切。清代山东地区人口的增长、土地垦殖的深化,造成社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这并非是一种质的飞跃。乾隆后期,人多地少、粮食短缺、物价上升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脆弱程度不断加剧,社会危机逐渐突显。社会问题的加重,反过来又加速了经济的脆弱化程度,致使灾荒频发,百姓生活贫困,整个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检验清代农民起义的诱因。首先介绍清代气候、人口与民族、农业技术的历史背景。然后建立人口、产量、饥荒与起义的理论模型,讨论发生自然灾害和赈灾情况下的动态均衡,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通过计量分析,分析了自然灾害、人口数量和增殖率、饥荒、赈灾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导致农民起义的直接因素是饥荒。对饥荒的赈灾能显著地降低农民起义的发生概率;自然灾害的系数不显著,其滞后项系数显著但不稳健;人口数量对农民战争的作用显著为正,但人口增殖率对农民战争的作用显著为负;米价指数对农民战争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略论汉代的人口增殖政策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统治者在王朝建立的初期,面对经济的残破和人口的锐减,颁布和实行了人口增殖政策,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人口的增加,地少人多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汉王朝的中后期产生了过剩人口,出现了流民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汉初的人口增殖政策也就失去了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末湖州农学家沈氏,身当灾害频仍、社会动乱之世,撰成《奇荒纪事》一文。它详细记录当时的水灾、旱灾和瘟疫灾害实况,论述灾害造成破坏农业生产、引起物价上涨、导致人口损耗、激化阶级矛盾等社会经济影响。该文反映沈氏推行粥赈,厚道助人、缓解灾荒的救灾举措,还表现他反对苛征,耕读节俭、防备灾害的荒政观点。沈氏虽有一定阶级局限,但其文章的科学性、人民性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历经百余年的宋夏战争影响了北宋词的发展。宋夏战争至北宋后期虽然接近尾声,但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主战与主和所引发的严酷党争,深刻影响了词人的人格心态与创作心理。在宋夏战争的现实背景下,北宋后期词在创作主题及艺术形式上均发生了明显转变,侧重以闺情离怨承载苍凉绮怨的悲情体验。对宋夏战争与北宋后期词风转变的揭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民族关系格局与文学风貌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氏各房支的士族化,尽管途径有差异,时间有先后,却莫不通过依附皇权而得实现,且在士族化后,仍将党附、卫护皇权作为隆身显家之道。同时也正因为沈氏宗人有意通过党附皇权而渔利,故难免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而深受其害,是以该宗族屡罹祸难。然而,一则得益于乡里根基的雄厚,二则受惠于尚武特质的保持,吴兴沈氏在刘宋一代始终厕身于士族行列。  相似文献   

18.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公共工程、民众生活乃至生命以及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一定意义上说,明末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灭亡.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与北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地形及河流分布,当时北半球处于小冰期以及北京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设仓、治水、捕蝗以备灾,祈祷、修省以祛灾,蠲免、赈济以救灾,其措施完备、赈恤丰优均为外省、外府所不及.  相似文献   

19.
清末阿尔泰地区科布多、塔尔巴哈台所属哈萨克因天灾人祸,迁徙至新疆腹地。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在清廷要求和敦促下,最终收回了"逃亡"的哈萨克,此过程中夹杂了诸多矛盾,其中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关于借地的矛盾和伊犁将军与新疆巡抚间的矛盾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明代徽州的官府和宗族组织在自然灾害背景下发挥出非常有效的社会调控功能。其防灾和救灾措施主要有储粮备荒、蠲税减租、赈济饥民、掩骼埋胔、通商平粜、医疗救助、兴修水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