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沈从文小说是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是讴歌人性的赞美诗,正是这种诗画品格,构成他的小说独有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本文试从意境的角度分析沈从文小说,对沈从文因营造意境而突破小说常规作法的艺术方法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家乡 《文史哲》2004,3(3):51-58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佳琦 《南方论刊》2013,(8):99-100
视听语言是电影反应生活、塑造形象等的主要手段,而中国的武侠电影,尤其是故事背景为古代的武侠电影,如何通过视听语言营造古代环境并营造古典美学意境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央视电影频道的《温凉珠》这部影片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通过对《温凉珠》的视听语言分析,从影视手段的几个方面,简要探究了电影中营造古典美学意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意境:艺术语言中的意象关系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霞 《学术探索》2004,(2):115-117
作者认为,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意境是艺术语言的文本形式。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意象组合,形成一定的意象关系场,即为意境。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通常呈现为平面组合关系和立体组合关系。在平面组合关系中,包括同一关系、对立关系、主从关系、递加关系;在立体组合关系中,包括串联关系、跳跃关系、相溶关系。  相似文献   

5.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俏丽 《南方论刊》2007,(2):92-92,96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美学中常见的概念,二者有近似之处,也有其特定的关系,尤其在古典诗歌中,二者构筑着最基本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6.
袁俏玲 《云梦学刊》2006,27(6):150-152
语言经济学研究需要系统化。语言经济学包含经济语言学,经济语言学承载语言经济学,语言与收入、语言与经济发展、语言的动态发展、语言经济学与语言政策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蔡洞峰 《青海社会科学》2004,1(3):99-100,90
王国维对于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即是以“境界”这一佛教观念来接西方的无利害关系的“纯粹直观”,并以之考察中国的词且及于其它艺术 ,从而提炼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意境 (或境界 )。他把交流意识熔铸到美学研究中 ,以学贯中西的气魄和胆量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洪孟良 《学术界》2001,(4):143-147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问题是意境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叶朗先生关于意境理论以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提出自己对于意境与意象的理解.本文认为,意境与意象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意境是对意象的超越和扬弃,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素和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9.
乐象是意象生成的艺术本体根源,也是意境体验及生成的艺术本体根源.乐象所营造的超越具体实象的想象性心理时空,是意境体验及生成的心理原型.以<乐记>为代表的上古乐论,蕴含着意境说的理论基原.  相似文献   

10.
国际国内学界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佛教关系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探讨,这些探讨大都重视的是谢客山水作品中佛教思想内容的表现,而对影响的具体途径,如意象选择、意境建构等则语焉不详,表现出宏观把握多于微观分析的趋向。本文为微观研究方面的尝试。文章认为,观想念佛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而作为有着虔诚的净土信仰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其在山水文学的创作中,对相关山水意象的选择及意境的构建,皆受到了净土观想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英语作文的病句入手,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对英、汉语的结构特点作了分析研究,认为“话题-说明”为主轴的语义语法更能概括出汉语的基本特点,而英语是以“主语-谓语”为基本结构的形态语法。明了英、汉语结构的这种基本差异,对于学生写好英语作文会有切实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习者英语使役表达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很普遍,但中国学习者受母语语言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往往倾向于使用“make+Object+Complement”这一分析型使役表达法,不像英语本族语人多选择综合型表达法,即词汇化使役动词。产生这一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词汇、句法对比分析等语言层面。从文化角度进一步探究这一倾向产生的原因,并分析由于滥用“make+Object+Complement”结构导致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旨在为英语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高教师对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有着三个方面的差异性:第一,从其性质来看,中国的抗战基本上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而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则具有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双重性;第二,从其抗战力量的组合来看,中国实现了国共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南斯拉夫则基本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单独抗战;第三,从其抗战的规模和影响看,中国战场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而南斯拉夫战场仅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次战场,只能从牵制德军的意义上肯定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虽然有其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共性,但由于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具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构成我国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障碍.为此从语言形式和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汉语和英语的字词、句子表达、语篇表达等层面进行了剖析,力图多方位地揭示出两种语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头”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英汉语言中有关“头”的隐喻表达式比比皆是,但主要有容器隐喻、空间隐喻和转喻三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英汉"反复"辞格在音、形和分类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既阐明了两种辞格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反映了二者在分类方面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差异常常引起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本文对比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提醒人们注意消除文化间的差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韦萍 《琼州学院学报》2010,(4):99-100,85
本文拟就英语语序和汉语语序进行比较分析,并就其翻译原则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因此 ,习语翻译成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习语翻译需要掌握许多常识 ,了解两种语言中习语的文化差异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人类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习语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