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莫里森在作品中通过描写黑人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迷失自我,追寻自我,确定自我的过程,对黑人民族的出路进行了逐步的探索。通过对其作品中白人主流社会里黑人迷失的痛苦、追寻自我身份的艰辛以及寻找自我、确定自我的努力和面对过去,认识自我、构建身份的勇气进行剖析,阐释了莫里森的种族主张:在白人主流社会,黑人只有正视历史,回归到传统黑人文化中,寻找到自己的种族身份,才能走出一条摆脱种族歧视的光明大道。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建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在"世界遗产时代",传统民俗的复兴本质上是一种唤起文化记忆、体现文化自觉与构建文化认同的乡愁叙事。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怀旧、保护与传承,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上海浦东三林镇是在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语境下形成的"都市城镇",该地区传统民俗的复兴是象征着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的文化乡愁叙事,文化乡愁叙事又是传统民俗复兴的精神内核与助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何钧佑锡伯族长篇口承叙事是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其文本中呈现出浓郁的山林文化特征。动物崇拜现象是山林文化的核心表征,何钧佑长篇口承叙事中所展现的锡伯族动物崇拜古老而神秘,既有对山林动物的文化认知,也有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兼有原始性与宗教性,是研究锡伯族民族心理和族群发展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祝方林 《民族学刊》2014,5(3):76-77
在学界,讨论价值重构的很多,但是讨论重构价值的少。谭晓静博士的《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1]就探讨了黄道婆文化的重构价值。在这部书中,谭博士系统阐释了黄道婆从历史人物到行业神,再到文化名人,最终成为被争夺的文化资源的原因及过程;描述和分析了的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保存形式、传递方式、建构结构以及不同人对黄道婆文化记忆的解读;从史志失载、口头叙事断裂、标志性建筑消失三个方面分析了黄道婆文化在海南失忆的原因、失去记忆的内容以及对海南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现实价值;创造性地提出,应构建一种文化系统内的文化共生互补模式,合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实现各发展主题的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壮族、越南岱侬族的族群叙事将侬智高这一史实人物神圣化为英雄祖先与始祖神.文章选取中越边境的靖西安德乡和那坡念井村为田野点,通过对在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等族群中活态传承的侬智高信仰,分析地方社会如何将侬智高的历史记忆置放在古骆越族“祖先崇拜”的信仰结构中,并经过族群内部的神话叙事、祭祀仪式到公共性的社会展演等文化实践,重塑了独具地方性的历史真实.侬智高信仰成为壮族与岱侬族等中越跨境民族的族群记忆与家园遗产.  相似文献   

6.
口头叙事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布洛陀>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和民间原生特质而成为民间叙事的范本,对它的研究,对于民族民间叙事文本的转译、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民间口头文化遗存的挖掘、保护与研究,均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魏春春 《西藏研究》2012,136(6):88-94
《西藏文学》2010年刊发的小说作品在民族性的书写上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民族的历史记忆书写,二是民族的生态境遇书写,三是民族的心理依恋书写。从叙事的角度看,可分为魔幻叙事、历史叙事和回环叙述三种模式。整体而言,魔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身份角色已为魔幻的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烟火习气所替代;历史叙事有待突围;时间叙述有待创新。从中可以看出,《西藏文学》及西藏文学依然徘徊在传统文学写作模式和现代性文学写作模式的焦灼状态,不过,《西藏文学》目前作为西藏文学主阵地的地位依然非常强势,不仅承嗣着西藏当代文学固有的文化气息,而且表现出试图调整西藏文学格局的宏大文化视野。同时,尽管西藏文学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而言仍然较为落后,但也不乏富有潜质的有望引起文坛震动作家。  相似文献   

8.
任宽 《民族学刊》2023,(10):38-45+151
虎文化叙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发展轨迹来看,虎叙事从先秦至明清,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深植于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王权一统和秩序建构、抗争意识以及虎信仰与儒家思想共融是虎叙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典表述;对当代虎故事文本的行政分布、族群传承和故事类型的考察揭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历史的延续性与现实的发展性。虎文化叙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巩固集体记忆、共铸民族品格和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指向是对共同祖先的认同和尊崇,以及由国家一统与抗争意识带来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及道德风尚良好的大同盛世。对虎叙事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思考,将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价值观念的同一性和共同性,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秦汉以来中国天下一统的政治体系和历史叙事中,往往只有中国如何看待边荒四裔的记录,而四裔如何看待中国则史缺无闻。本文在回顾和反思历代史志叙事单向视域潜藏的文化政治基础上,透视帝国扩张、历史书写如何型塑族类边界、历史记忆和社会实践,发掘、并置多元声音,勾勒黎汉数千年来互动交融中的策略优选、族类建构与历史叙事,揭示历史表述如何受制于族类区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刘大先 《中国民族》2012,(Z1):57-63
本文一直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种文献来进行考察。电影作为文献,是一种诉之于感官和体验的情感文献,它在通过影像叙事,记录与叙述特定情感的时候,也表露出书写者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主动的当下社会文化批判和参与文化建构的欲望。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忧郁书写,真切地体现了电影创作者的这种思考——建构一种有关特定民族文化的回忆,并以这种挽歌式的回忆表现对于片面性发展模式的不满。它们不仅通过影像改变了对于民族文化过去的陈述,同时也眺望了将来民族文化存亡绝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彭佳  何超彦 《民族学刊》2022,13(9):44-54, 157
在跨媒介叙事中,故事世界的扩张乃为其核心。其中,在故事世界的建构与扩张中,述真与通达是其得以成功施展的基础所在。聚焦于中国当代民族动画电影对传统神话的跨媒介叙事,本文指出,通过对神话符号及其思想的征用,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在述真模式的共享下实现子故事之间的通达,而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通达则体现于其与现实存在的符号对接。此外,文本内的述真促使符号接收者完成跨世界的心理建构,在此过程中,故事世界对于符号接收者内心世界的通达体现为对神话记忆的召唤。中国当代民族动画电影为个体对历史与群体的根着提供了符号通道,透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唤起,民族动画电影帮助受众进行了身份确立和自我安放,凝聚了受众的民族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2.
沙丹 《民族论坛》2022,(1):83-91
中华民族话语的构建与传播始终与媒体叙事休戚相关,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面向与伦理意蕴是在媒体话语传播中不断书写、强化、创新、发展的。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民族话语重要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叙事传播语境由政治宣传到命运共同,叙事主体由客位主导转为主客互文,叙事方式由宏大到微观。梳析纪实影像叙事中共同体意识的脉络与趋向,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践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钢琴演奏优雅动人,极具美感,但其要求演奏者各感官高度配合,造成了钢琴演奏入门门槛偏高的问题。演奏者是否能科学合理地将视觉、听觉、触觉三大感官协调配合,决定了钢琴演奏的上限。基于此,在系统论与协同学原理支撑下,研究钢琴演奏教学中视觉、听觉、触觉各自的作用与相互间的联系,根据视、听、触协同一致的演奏机制,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通过四手联弹、慢速弹奏、“有琴无谱”、复调音乐等方式提高学生视觉、听觉、触觉三大感官系统的协作配合度,有利于提高钢琴演奏教学的效率,推动钢琴演奏教学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族谱是书写族群共同记忆的文化实践,湖南桃源回族在其编修的族谱中将英雄祖先的事迹、军事移民的历史、忠孝爱国的价值理念融入族谱的叙事表达中,呈现家族肩负国家使命迁居到湖南军事要地常德的漫长历史,将地域生活实际和家族历史变迁紧密相连,表达家国命运同构的价值取向,弘扬中华民族的忠孝爱国精神。通过守望相助的民族互嵌叙事,体现多民族互嵌地区回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生活图景。研究桃源回族族谱的叙事体例、叙事动力和叙事情节,呈现回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以及通过族谱叙事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逻辑,展现少数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嘉颖  摩瑟磁火 《民族学刊》2022,13(6):64-75, 145
基于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叙事和仪式话语的关联性分析视角以及雅柯布森的文化翻译理论,本文探究了史诗演述的公共仪式性特征。通过在四川省美姑县进行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发现彝族诺苏支系的“勒俄”史诗演述在祭祖送灵仪式中为人类的起源、语言分化和谱系文化建构的稳定转化提供了一个基于口头表演和社会互动的文化翻译过程,也因此史诗演述者能够以社会建设性的方式来引导、阐释和确立社会宇宙时空的秩序更新,并基于仪式参与公众所理解和共享的听觉文化渠道来唤醒和调度整个仪式的赋灵效力。本文通过对史诗演述事件的分析,发展了“史诗演述人-仪式主人家(及家族亡灵)-仪式参与公众”的分析模型来理解神话和起源叙事所凝聚的知识、智慧、记忆、情感等社会价值;指出以感官和话语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能够拓展对仪式沟通、口头表演和日常语言之关联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何元凯  周超  郝国强 《民族学刊》2021,12(12):16-22, 125
广西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并构建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叙事。米粉是广西饮食民俗的重要代表,首府南宁汇集了广西各地的米粉名吃,形成了以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蛳粉为代表的米粉文化叙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秦始皇征岭南、修灵渠而形成的“米粉秦朝论”塑造了南宁米粉文化溯源叙事链的时空基因;各民族交往融合构成南宁米粉典故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酸、辣、鲜、香为一体的“和合四味”反映南宁米粉制作技艺的“和合”思想,体现广西各民族的多重多向互动。研究广西米粉文化叙事,不仅可以丰富广西米粉文化内涵,同时也能推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中甸一中为例,分析了中甸三个区域不同的地域文化模式对社区教育理念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成就除了有因民族不同而异的表现外,还有因地域文化模式不同而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莫里森在作品中始终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本文剖析了莫里森作品中关于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回归纯真的传统文化和朴素的自然生活的必要性.同时,对莫里森作品中对现代人应如何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在现代多元化世界中应该如何包容兼爱,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实现人类的共存发展的思想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莫里森作品对迷失自我、私欲膨胀的现代年轻人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挺 《中国藏学》2023,(1):58-65+213-214
文成和蕃及其在吐蕃的史实,不仅在汉藏蒙等史籍中有所记载,还在裕固族、门巴族和蒙古族等周边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广为流传,甚而还被搬上戏曲舞台。在多元叙事与交融共生的过程中,文成公主形象被不断地层累与叠加、深描与塑造。而文成公主形象塑造的过程,可以视为多民族形成共同认同符号的过程。尽管不同的历史书写、民族记忆和舞台叙事表现出风格迥异的文成公主形象,其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贯穿始终,他们对于文成公主和亲及其在吐蕃作出贡献的颂扬是一致的。与文成公主相关的历史记忆和戏曲叙事,不仅颂扬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因此,文章拟从多民族的历史与记忆出发,并结合越剧《文成公主》的舞台叙事,试图说明文成公主形象究竟是如何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框架中有序生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