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用动态模拟方法研究了变井储动态特征及其解释方法。所提出的双图版拟合法充分利用了双对数和半对数图版的优势,使得变井储资料的解释分析更加实用化,并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双重介质变井储试井解释中。  相似文献   

2.
综合集成的试井解释模型和解释模型的自动识别一直是试井解释研究的热点,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句法模式识别的试井模型识别新技术,它克服了现有技术在曲线形态识别与模型诊断推理方面的困难,将模型识别的复杂过程分为特征抽取、形态跟踪、模型推断等简单过程;利用试井分析和非线性最优化技术形成了一套集成多种解释模型的高效率解释软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最优化理论和算法系统研究了现代试井分析中的自动拟合方法。从最小二乘法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大余量算法和小余量算法,运用有限差分的求导方法来求解Hessian矩阵,来推导试井分析中曲线自动拟合的新算法。通过与GaussNewton方法的比较,得出本文提出的算法在计算时间上较长一些,但是在初始值的收敛域上有明显优势,是一种相对优化的试井拟合算法。  相似文献   

4.
应力敏感评价是储层保护以及油气井产能评价的重要依据,尤其对低渗储层更显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对油气储层的应力敏感评价方法及标准尚存在争议,通过对国内外曾提出的应力敏感评价  相似文献   

5.
MATLAB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是进行神经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有力工具。RBF神经网络以其计算量小,学习速度快,不易陷入局部极小等诸多优点为系统辨识与建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本文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解决了油田试井系统中压力值的建模问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压力数据中噪音对压力导数的影响随时间快速减弱的特点,针对地面流量恒定、流动期内定井储的压力数据,根据井筒物质平衡方程,采用指数流量模型按反向分段光滑拟合算法及约束条件,恢复出在开关井后井筒的续流流量,在此基础上,利用Ilk反褶积算法消除指定比例的井储效应,恢复出受井储效应影响的早期压力响应,并利用恢复的径向流直线段进行参数解释。含0.03MPa随机噪音的压力数据测试表明,方法稳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7.
单一被试设计在近代心理学史上曾得到广泛的应用,艾宾浩斯、桑代克、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等心理学家是运用该方法的主要代表。单一被试设计包括描述性单一被试设计和实验性单一被试设计。前者主要对一系列事件、关系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校正措施和建议;后者是通过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获得变量间关系的数据,以确定行为变化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关系。单一被试研究可以运用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其主要优点是: (1)对特殊问题,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办法; (2)可以进行探索性分析; (3)易发现独特的现象; (4)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其缺点是外部效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针对定压气井试井中求取高速非达西流动因子的难题,研究了井筒周围气体高速非达西流动影响,推导得出了无限大地层气井定井底流压生产的渗流方程,通过对该方程的处理,并对定压生产气井试井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出此类气藏的储层渗透率、非达西流动因子和表皮因子。实例分析表明,对于具备条件进行定流压生产测试的气井,利用该试井分析方法可方便、准确地求取地层参数。  相似文献   

9.
根据抽汲井试井工艺过程及其特点,采用已知上一次抽汲结束时的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建立下一次抽汲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了抽汲井试井分析数学模型,并在Laplace空间求解出了相应的精确解。将这一成果应用于长庆油田之中,结果表明:该理论能描述抽汲井的井底压力瞬变性及抽汲期井底压力变化无规律性的特征,符合实际测试工艺情况,弥补了抽汲井试井这一空白;提高了该类井试井的解释率和解释结果的可信度。同时,利用该理论还可计算抽汲过程中任一时刻的井底压力和关井时刻的井底压力,解决了抽汲井难以计算关井时刻井底压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摘要:试井参数优化是对通过测试得到的油气井井底流压及产量数据得到的油气藏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处理,得到最符合油气藏实际情况的参数。试井存在多解性,以往使用的最优化方法要求目标函数连续可微,受初值影响较大,是属于寻找局部最优解的办法。为此,提出了一种混合差分进化算法的试井分析最优化方法。将标准差分进化算法加以改进,与模拟退火算法和小生境思想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混合差分进化算法,该算法在保证算法全局搜索能力的同时,能更快地收敛到非线性问题的最优解。进一步将该算法应用到试井分析中,构建了基于混合差分算法的试井分析方法,不需要估计井筒和油藏参数的初值,也不要求目标函数连续可微,优于标准差分进化算法。通过实测试井资料分析,与 L–M 方法相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特低渗透油气资源在剩余油气资源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由于低孔低渗的特点,特低渗透油层在钻井、完井、采油、增产改造、EOR 等全过程均会发生储层损害。以镇泾油田长8 组为研究对象,对钻井完井液、压井液和压裂液顺序接触储层对储层的损害进行了方法探讨和实验评价。结果表明,钻井完井液对储层的损害最严重,压裂液次之,压井液最轻。分析表明,流体敏感性损害和漏失损害是钻完井液损害储层的主要因素。压裂液乳化、残渣、液相圈闭、浸泡时间损害,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堵塞,压裂液的冷却效应是压裂液损害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了加入封堵剂改善钻完井液性能,从压裂工艺、压裂液体系出发改善压裂液的解决方式,实现全过程储层保护是特低渗油藏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钻完井技术的发展,采用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成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也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主要为含水上升快、无水采收期短、完井方式不适应开发的需要和产能预测不准确等。在总结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井筒与油藏耦合作用下的水平井不稳定产能预测数学模型,借鉴Cinco H等人求解有限导流垂直裂缝压裂井压力动态的计算方法,建立产能预测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底水驱油藏水平井情况,通过对不同完井方式下的表皮系数分解计算,开展了不同完井方式下的产能预测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水平井完井方式优选和水平井油藏工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企业的中层领导者为研究对象,在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领导绩效的七个因素即领导特质、领导风格、努力程度、任务特性、权力大小、下属能力和内部环境;建立了绩效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的关系模型。在关系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江苏省40家企业的200个样本进行领导者和下属的配对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得出了模型系数。  相似文献   

14.
屏蔽意指遮蔽、阻挡,旅游景区也存在形象屏蔽现象。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屏蔽实质上是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发端于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形成于旅游者对景区的比较和选择。所以,旅游景区形象屏蔽是在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中,通过旅游决策行为里的景区感知形象排队所表现出的景区选择次序上的先后和选择结果的去留。"先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后者";"留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去者"。旅游景区形象屏蔽的演进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原生性景区形象屏蔽、现实选择性景区形象屏蔽和实地感知性景区形象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对于旅游者来说会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保持某种稳定性,但当条件变化时,旅游景区感知形象屏蔽也必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一般职位评价方法难以精确客观地评价大型企业繁多复杂职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职位序列的职位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确定职位序列,然后编制评价体系对各职位序列进行纵向评价,最后横向评价时用“点数调整系数α”进行修正,进而确定各职位的相对价值。从个案研究与实践中,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人员素质测评实验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实验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提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分析了人员素质测评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并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设计了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和一整套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用于教学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常用科技成果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形成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以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并给出了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科技成果评审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在应急管理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多重治理目标之间的张力塑造了压力场景,从而催生诸多研发周期短、扩散速度快的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究其原因,是内部衍生机制和外部催生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以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数据、需求、技术要素为基础的产品内部要素构成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内部衍生机制,而科技创新政策、已有信息服务产品的产品基础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等外部发展条件则构成应急信息服务产品的外部催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三个层级共92项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设置权重,运用无量纲化对这些指标进行处理,并在原有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上,引入外部因素补偿因子和提升因子新理念,建立新型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供电企业综合能力进行更加合理精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建筑的“时装化”表皮指建筑在表皮处理上富于创新,使建筑具有新颖的外表。当前国内建筑设计中存在明显的建筑表皮处理的“时装化”趋向,并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即高雅的创新进步的表皮和流行泛滥的单纯追求美化的表皮。本文结合实例从正反两方面对这种趋向作了论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