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人类生活世界,人权价值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的价值尺度。人权价值作为一种正当性价值,是始源性价值、低限价值、构成性价值和多样性价值的统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理性是把人权价值实现于"人本身",进而展开人的本质的逻各斯力量。人权价值的理论实现并不当然意味着生活实现。从理论实现到生活实现是人权价值的时代要求。人权价值的双重实现是作为一种过程展开的,是思想手段与生活目的、理论形式与实践内容的双重统一。把握人权价值双重实现的生成路径,要解决思想手段能否为生活目的提供合理性举措,理论形式能否促进实践内容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问题。制度化法治与人情化德治的会通,从理性积累到民主进步的现实需求,从保障公共福利到对弱势群体权益的维护,促进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是人权价值双重实现的重要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权理念对国际法价值取向的人本化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权理念对现代国际法价值取向进行着人本化的改造.现代国际法汲取人本主义的合理内核,回应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民主化的潮流,在基本理念、根本原则、具体规则及主要制度等各个层面发生了人本化取向的转变.承认人之尊严与价值、国际合作以尊重和保护人权,代表着国际法治进步的方向,是"人类一家"理想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3.
产权是人权的现实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一种确认,而产权是基于财产的权利;人权是产权的终极根源,而产权则是人权的现实实现.现代社会通过文明规则对产权进行界定,本质上就是对人权的一种具体化,体现了人类自我驾驭能力的提高.正是人的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人的社会权利与经济权利的不断现实化,才使得以自由交换和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规则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人权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使人权得到全面切实的法律保障,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人权,是指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一个国家的法律对人权的保障程度,体现着这个国家实行民主宪政的实际水平。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民主宪政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部门法为补充的人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理性的价值理念。美国公共价值的塑造关系到公民社 会的构建与发展,但随着大批移民的涌入,个人主义危机的出现,公共价值塑造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美国公共价值塑造过 程中,以公民教育为突破口,坚持包容原则,强调公民道德的培养,从而取得极大成效,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 盾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作为公民政治活动和理性思辨的主要领地,是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分离而产生的。公共领域连接着国家与社会,较好地解决了现代文明中民主与法治的冲突,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使民主与法治在冲突之中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均衡。公民通过民主参与实现其公民权的价值理性,并依靠法治的保障为人权免遭侵犯提供一个安全屏障。民主与法治在公共领域中,互相融合互相扶助,在一开一合中,达到收放自如,共同演进着人类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7.
谢辉亮 《国际公关》2023,(22):88-90
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中的关键元素之一,影响着政府的运作、社会的发展以及公民的生活。所以,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体现与功能。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复杂化,政府和公共机构需要制定、实施和监督各种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这些政策不仅是一种规划和方向,还是推动社会变革和改进的工具。因此,了解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和功能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具体价值体现与功能,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权价值并非"普世价值",而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因主体的普遍性需要而产生的共同价值。西方"普世价值论"错误地混淆了人权价值的普遍性与"普世性"、共性与个性、道义性与政治性、理想性与形而上学性。这就需要警惕西方某些国家打着人权旗号,在全球强行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中国把解决国内民生问题视为实现人权价值的突破口,但决不允许其他国家借口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中国在实现人权价值的过程中,其话语建构需自主化、话语体系需国际化、价值理念需现实化、实现路径需时代化。这是中国政府实现人权价值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9.
刑罚轻缓化趋势及其价值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轻缓化,是体现刑罚人道性和不可避免性的制刑、量刑以及行刑方面的宽容、轻缓的一种价值理念和制度取向.刑罚轻缓化以人权保障与刑罚效益为价值基础.刑罚轻缓化是人权保障的平衡性和作为人权保障手段之法治运行的自发性的必然诉求,它有利于节约国家刑事司法资源,节省用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资源等社会资源,降低其制度化成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主题是想探索人权的基督教神学基础.<圣经>里就存在着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权.近代资产阶级学者对圣经另类解读,开启了西方人权理论的主流法律理念.新教伦理与西方近代人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现代天主教教义则为当代人权理论提供了一种神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权与法律     
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权从朦胧意识到法律,从个人到集体,从国内到国际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人权发展的规律,即人权最终要法律化;其次论述了法律与人权的关系.同时,从法律对人权的直接规定、法律对人权的间接体现和保障等方面,论证了法律的最终目的,或法律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实现并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与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国家制度环境相对稳定,各种制度安排具有合理性、合法性时,各种制度就能获得社会行为主体普遍的认同与服从。博弈各方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推动着制度变迁。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行为主体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往往更关注自身个体理性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需求。作为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公共价值的公共理性,是协调与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体理性与国家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纽带与桥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理性与公共理性在理论上是统一的。由现代化导致的空前的制度变迁与现代国家制度环境的构建,要求社会主义中国在逐步走向公共理性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在公共权力主体与各种社会行为主体的有效"互动"中,逐步实现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正向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理性、公共理性与我国的政治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公共理性应成为沟通、协调和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人理性与国家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中介与桥梁。在现代社会里,执政党的活动只有置于公共领域的监督和批判之下,其决策和管理过程才更体现公共理性,即决策和管理具有公共性、民意性、正当性和合法性。执政党的现代化也是执政党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国家是实现人权价值的责任主体。国家实现人权价值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人权价值与公权利的关系、人权价值与私权利的关系、人权价值与公权力的关系。把国家实现人权价值当成处理这三对关系的实践过程,就能看到人权价值的有限实现形态、渐进实现形态、博弈实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四个意识""四个必胜""四个全面"出发,提出了实现人权价值的三大战略,解决了人权价值的实现理念问题、实现目标问题和实现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人类具有理性思维之后的选择性产物,人权的发展以理性为主轴而形成相对完整的人权之链。进入现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自主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频繁交涉,理性轴承功能逐渐消退,人权发展的理性图景呈现出模糊性情境。为此需要超越传统抽象理性假定思维模式,通过实践性和关系性的商谈理性达成理性基础上的人权系谱共识,并通过自治论据、共识论据与民主论据等予以证成和推进,以迭致破解现代人权迷途理性之策。  相似文献   

16.
财产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进步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财产权利的发展.财产权从最初对个人权利的强调,发展到对财产的社会属性的关注.在这个人权的时代,应当从观念上确立财产权在人权意义上的价值.财产权制度不仅要注重实现财产的经济功能,更要关注社会的自由、平等与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公共精神是人类自古就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涉及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生成,公共精神正逐渐成为分析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范式。文章提出公共精神是人类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公共精神是人类理性的公共运用、公共精神是人"类"意识的伦理表征等三个观点,以进一步理析公共精神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18.
"普世价值"从本质上讲源于人类的共同性,因而在抽象层面意义上"普世价值"是存在的,而由于人类个体的特殊性,在具体层面的"普世价值"则呈现出不同特点。人权作为价值目标,在抽象层面上具有共同性,在具体人权内容上则受制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社会物质基础,具有多样性。从二者关系看,人权与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具有共同性,并作为后者的内核而存在。而在我国人权建设路径选择上,一方面要承认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与人权的存在,并主导话语权,另一方面又应明确具体的"普世价值"与人权必须依据现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坚持自己的标准与内容,在此基础上的人权建设才能既不脱离世界主流,也不脱离本国实际。  相似文献   

19.
公共哲学与现代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其公共性,而最充分体现公共性三大特质的典型形式或社会群体正是现代公共媒体,它是现代社会最强大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力量。现代媒体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可以作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理解。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现代媒体是政治帝国的制约力量,是市场经济生活中公正的判官,对现代化的普及承担着重要的传播使命,使公共社会的信息共享有可能发挥最高的资源效益。从消极方面来理解,公共媒体是对私人生活空间的挤压,并且使文化公共化、世俗化和平庸化。所以,从公共哲学的视野来审视,现代媒体不仅要有公正的旁观和分享,还需要一种宽容的姿态;不仅要有恰当的干预意识和积极的监督姿态,还要培养个性化因而越具有公共性的东西。现代社会是公共哲学和公共媒体实现联姻的社会,这种结合有利于二者的自强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纲领性的人权原则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开启了制度化的进程,为我国的人权问题从政治问题向法律问题的转化提供了宪法渠道.本文对我国人权价值论证方式、人权条款的设置模式、人权保障的修宪模式进行了理性剖析,我国的人权保障具有价值论证上的社会性强调、人权条款上的抽象化设置、修宪模式上的制度性演进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