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鲁迅小说内蕴着个人"自由"与群体"他由"的张力结构,主奴关系的聚合生成了一个划清本体界限、隔绝和疏离个体的文化共同体,它的话语表达保障了"铁屋子"吃人体制的运转。通过"命名",主奴共同体厘定了自我与他者的身份归属,也遮蔽了其权力机制背后的话语本相。为了达到驱逐异类的目的,共同体内部各阶层的区隔被打破,这种身份僭越的合谋导致了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反转。由于国民缺失言说自我痛感与沟通他者之痛的能力,鲁迅试图用"替弱者发声"的方式来抑制共同体的"独声"表达。然而,这种不对位的痛感开掘不仅无法解决"他救"与"自救"的矛盾,而且使启蒙者深陷"说"与"不说"的表达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2.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因其丑陋而不符合浪漫主义审美观念,被其主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他者形象加以排斥、憎恨,以此达到塑造自我、巩固浪漫主义话语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玛丽·雪莱多次暗示,怪物在本质上与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非真正的他者,从而暴露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奠定自己话语的权威,不惜创造假想一个"他者"的真正本质。由此,她对浪漫主义盲目争夺话语权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因其丑陋而不符合浪漫主义审美观念,被其主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他者形象加以排斥、憎恨,以此达到塑造自我、巩固浪漫主义话语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玛丽·雪莱多次暗示,怪物在本质上与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非真正的他者,从而暴露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奠定自己话语的权威,不惜创造假想一个"他者"的真正本质.由此,她对浪漫主义盲目争夺话语权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转型、短视频普及背景下,乡村初老女性正在成为短视频社交网络中最活跃、另类的群体。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乡村短视频中主要存在基于家本位观念和过日子实践的传统话语,以及基于个体主义观念和个体利益欲望最大化实践的现代话语。初老女性的网络展演可谓是在两种话语互动中的自我技术,即通过现代话语下突出容颜、身体和才艺的直接表演,以及传统话语下对家庭和村庄生活幸福和谐的间接呈现来建构一个有别于传统贤妻良母的出众、美丽、理想化的现代女性自我。这一自我技术虽促进了乡村以及乡村妇女的现代化转变,但亦要警惕乡村初老女性在短视频中的沉迷、身份误同、免费数字劳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身体话语是陈陟云诗歌构造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美学成分。诗人通过身体的言说来呈现自我的情绪波澜和灵魂悸动,并以身体为隐喻来揭示当下社会个体存在的历史面貌。可以说,身体话语与身体言说一定程度上成为窥探陈陟云诗歌所蕴藏的丰富生命内涵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沃伦作为美国当代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南方诗人,其诗歌指涉自我与真理,历史与时间,责任与负罪等一系列伦理主题.沃伦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是从“身体”这一文化占位上表现的.本文从巴赫金身体理论角度探讨了沃伦笔下“身体”概念的独特性:身体是体察自我的第一出发点,时间与记忆通过内在视角的延宕和他人经历的补足达成对个体认知的完善;外在空间的直感性使得沃伦诗歌中的自我与他者产生互相接触和对话的循环,求真意识和责任感由此产生.他者既包括一系列人物形象也包括自然万物,从而体现了沃伦深刻的自然意识和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7.
欧茨小说《他们》以暴力虐待下的身体意象展现美国社会权力运作机制对个体的规训和管制,以及多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身体表征.命运枷锁下的"他们"并没有屈从于"全景式"规训机制,而是在反抗中努力重构身体的主体性.我们能够通过小说文本、话语去解读身体所蕴含的历史构建和文化认知,解读身体的社会表征、身体的生产性和身体隐喻.  相似文献   

8.
神秘无比的虚无主义幽灵在西方世界至少显现过五类面孔,它们对西方思想、历史、社会与个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否定哲学的虚无主义长期主宰着西方话语实践,导致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攻讦,造成他者的缺席和沉默;作为思想运动的虚无主义贯穿着西方现代性历史,把西方文明带向了各种危险的境地,如生命的颓废、对存在的彻底遗忘和大屠杀等;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禁锢着西方个体的生命态度和行动意志,让导致这种虚无主义的社会体制日益僵化;作为对抗力量的虚无主义仅仅依赖于西方个体的自我依靠与自我克服,反而进一步导致虚无主义体制的永恒化;作为自否定哲学的虚无主义不再总是以唯一的真理自居,不再总是否定他者存在的权利,而是懂得尊重他者的他异性,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多元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杰斯·沃尔特的《零》聚焦后“9·11”美国的集体哀悼问题,不仅讽刺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忧郁图景以反思集体哀悼的政治、伦理实践,更展望了一种批判性的历史哀悼。两种关于丧失的主要叙事——关于“丧失”的理想话语与电视媒体的奇观哀悼——界定了媒介化的主流哀悼,并生产忧郁的主体以服务例外状态和商业主义。在话语表象宰制下,忧郁个体无法理性反思“丧失”并遗忘了本真的情感体验。然而自我具有抵制权力的潜能,废墟“零”敞开了去媒介化的历史哀悼可能,即通过想象与记忆感知本真的情感,并从历史维度审视被遗忘的暴力瞬间。  相似文献   

10.
"义利之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之辨,它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人学意义上,"义利之辨"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我"、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在个体认同意义上,"义利之辨"所内蕴的"自我伦理"和"他者伦理",形塑一种特定的自我观和社会观,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一种道德框架.  相似文献   

11.
提升中国话语权首先需要解析话语权的生产机制。有关话语权生产机制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国际政治学、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国际政治学有关权力理论的文献从国际社会的宏观语境出发,解释话语权是如何形成对他人的控制的;语言学有关话语的文献从微观视角出发,探寻细密的言语如何指涉出流动的意义;社会学从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话语权,运用语言学素材描写、解释社会行为。但这些文献都没有解释清楚话语权是如何流动和传递的。话语的流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从信息传播的中观视角审视,话语权由这样的机制生成:信息需要从话语主体经过权力的传播链条,在对话语客体产生影响,取得效果之后才能生产出话语权,设置议程和构建框架是话语权生产机制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和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一个全球话语场。既有国际话语秩序中主导者话语权的衰弱和新兴话语主体的崛起,正在演绎一个新的全球话语秩序。中国正力图成为亚洲区域话语秩序的建构者和全球话语新秩序的主导者。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全球话语体系建构已成为全球传播现实和话语学研究的双重命题。霸权与和平的对立,文明与文化的对抗,以及民族与普世、官方与民间、区域与全球等冲突,是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威胁。话语主体和话语机会的平等性、话语权利的自由性、话语空间的开放性、话语文化的包容性等,是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全球修辞是全球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平手段。“礼”、“仁”、“忠”、“信”、“兼爱”、“非攻”等中国古典智慧,是建构全球话语体系、解决全球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与区域和平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有不少论著先后问世。虽然其中不乏新见,但也存在仍然重复1980年代历史语境中产生的研究思路。只有真正摆脱把个人与集体、政治与文学、政治与人情人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加强文本细读与话语分析,十七年文学研究才能够真正深入。《上海的早晨》继承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历史传统,以传统叙事模式讲述现代社会生活,是作品在大众化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金沙洲》初版本到修订本的修改痕迹,透露出不同思想、不同话语、不同语境在作家个体身上不断摩擦互动对话的历史症候,从而可以看出十七年时期思想、文化、精神、意识形态的动态位移过程。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权力话语影响到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应突出汉语文化的话语权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文章主张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宣扬中国文化,在获得平等话语权力的同时,促进中外交流。  相似文献   

15.
文化源头总是决定着文化的个性,我国文化元典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了我国修辞学根深蒂固的传统:内容本位轻视形式,这与导源于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注重语言形式的学科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思想立足于伦理学、政治学立场,强调修辞立其诚,注重修辞道德,这与古希腊、古罗马传统中有时仅强调修辞的工具性,把修辞纯作为论辩致胜手段的功利主义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学科不独立,始依附于伦理、政治学说,后依附于文论、诗话,这与亚里斯多德著作以《修辞学》名篇,将修辞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传统判然有别。现代修辞学应发扬我国古典修辞学注重内容、注重修辞道德的优良传统,同时吸取他人之长,在形式探讨和理论深化、系统化方面进一步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不可或缺的一环。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不是移植西方文论话语来替换中国的文论话语;而是立足于当代,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为本,借鉴、吸收、利用西方的文论话语来补充、丰富、更新中国传统的文论话语。时代已经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实现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能性;人类共同的"文心"、"诗心"是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他国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王国维、钱钟书的成功经验为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权利时代的背景下,国内的一些学者把源自国外的权利政治概念用来描述国际国内政治法律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何谓权利政治是-个仍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权利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人权理论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权利话语成为主流的政治话语,保障人权构成制度变革的重要目标,争取和维护民权的运动构成政治实践的新景象.为了避免不同范畴之间的混淆,必须把权利政治与民主、法治、宪政、有限政治等相关范畴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与政治关系密切,在政治语篇中,隐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近五年来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异同,旨在加深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认知的理解,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政治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张通过政治话语“和谐”来导引抗争文化,寻找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机制。农村社会的抗争文化与抗争事件密切相关,往往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比较稳定。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集体公共文化不断弱化,抗争事件中政治因素趋向增强,使得抗争文化转向“激烈”。通过引导地域文化、关注抗争过程、尊重司法结果,化解抗争政治,使得基层治理更加有序。通过重建公共领域文化、引导外来多元文化及去除抗争性的文化,使其转向“温和”,从而达到治理的目标,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政治语言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十分庞杂,此文试图对这类研究成果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对政治语言的各种研究可以大致地划归语言学或政治学的脉络。前者包括语用、语义、句法和篇章分析,后者属于对政治话语实践的传播或政治过程研究。对中国政治语言的研究在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维度都有值得深入的广阔空间。基本的缺陷在于,由于缺少历时性或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政治语言研究的参照系尚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