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体位置”是身份/认同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以“主体位置”取代“主体”,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议题。福柯的主体位置理论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揭示建构主体位置的话语权力机制;二是确立反本质主义的身份政治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流派践行了这两条路线。其中,“去除认同”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向。身份/认同政治应当注意吸收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仅要关注人们在话语系统、意义系统中的位置,也要关注其在经济系统、国家政治系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社会歧视、文化偏见与制度压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性恋族群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分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主体的不可见性和族群认同感薄弱,进而无法共享统一的集体身份与文化。身份隐匿和族群分化状况下的同性恋运动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抗争性的同性恋运动;另一种是同性恋消费主义,即“粉红经济”,它彰显了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经济场域转换。同性恋族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我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状态,非抗争性的符号表达和文化介入、表现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如家庭出柜)以及同性恋消费主义的渗透等,都可以被视作本土性的同性恋认同方式和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性的“相对贫困”,社会权对公民个体的一般保障救助对于缓解因少数民族区域性“相对贫困”导致的社会离散危机功效有限。在宪法上确立以缩小民族区域差距为内核的少数民族区域性的发展权,可以促进民族区域自治权从防御功能向组织功能转型,使各少数民族围绕宪法展开规范的商谈合作政治活动,并使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通过宪法认同从抽象走向具体、从观念走向实证,最终实现各民族宪法爱国。  相似文献   

4.
古典中国的礼乐制度,希望通过约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建构日常生活规则,进而实现等级严明、各安其分的社会政治秩序。从维护政治秩序和落实政治价值的角度看,礼、乐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政治”。人们遵从国家政权所期望的礼治和礼俗并因之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生活“不要政治的政治”之特点。当然,这种“生活政治”也导致了日常生活中私人性与公共性混淆的问题,“公私之辨”的价值张力由作为“生活政治”的礼乐文明而引发。近代以来,传统礼乐典章逐渐流散,但作为“生活政治”的礼乐文明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的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经历了从“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的转换。“供给者本位”强调把社会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需求者本位”则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育人理念尽管都是为了克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种困境而建立起来的,然而却由于其本身的理论缺陷,使其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实现“供给者本位”和“需求者本位”的统一是解决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弊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生态乡村建设存在着“国家主导”、“市场主导”和“社会主导”三种理论取向。三种取向在指引生态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存在着用“碎片化”思路理解系统性问题的不足。波兰尼的生态政治思想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系统角度出发理解生态问题,强调国家与社会对市场的规制,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下生态问题发生的新视角。因而基于生态乡村建设的特点,目前在生态乡村建设中我们应注意国家、社会与市场的结构性平衡,以国家规制、市场推动和社会本位重构生态乡村建设理论视野,整合生态乡村建设主体。  相似文献   

7.
政治宪法与宪法政治的逻辑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与“宪法”在逻辑上相结合可能生成两种价值形态:即“政治宪法”和“宪法政治”。百年中国立宪的逻辑怪圈可归结为“政治立宪”,由此造成当前中国通往宪政的种种路障。“宪法政治”内涵了现代政治文明应然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8.
从“独白”到“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范式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从“独白”走向“交往”的转换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的理路应当是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成材”走向“成人”、从“教材”走向“文本”、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下一个30年,应该是类似奥运“五环”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改革。这种“五环式”的改革,环环相扣,融为一体。就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无论是与前一个30年相比,还是与1919年以来中国现代史的前三个30年相比,都将是一场更深刻、更伟大的变革。第一,改革的实质在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应从横向、纵向和内核三个层面准确把握“人”的含义;抛弃“人本工具论”,树立“人本实质论”;由“不完全的、基础性人本”向“全面的、高端性人本”渐进式提升。第二,把握“双线均衡”: 即寻求经济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主要包括推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缓解社会财富“三个倾斜”(向政府、垄断企业和非劳动者倾斜)问题;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解决资源类产品价格和税收不合理产生的分配不公问题;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联手,运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机制,缓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促进“三个解放互动”: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以及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并使三者互动。第四,在“上”、“下”、“内”、“外”四个方面推进经济领域体制创新。“上”创政府经济管理新体制;“下”创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的新格局;“内”创民生性和可持续发展体制;“外”创适应和应对全球化体制。第五,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的“五环”改革。要准确把握“五环改革”每个环的“中心”;抓住“五环改革”之间的“交扣”性,使之一体化;增强“五环改革”的动力,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现象,特别是“权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现实的革命境遇,一直寻求革命资源,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努力获得根据地群众高度、自觉的政治认同。中共在这一政治实践进程中,有着清晰的逻辑体系:首先,要培育和促进政治认同主体对其的政治认知;其次,要获得政治认同主体对中共所创立的政治体系的支持;最后,要赢得政治认同主体对中共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体系的肯定,实现价值认同。这一逻辑体系既是中共在群众中培育政治认同、加强政治认同的过程,也是群众对中共从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到价值认同的过程。这一时期中共获得政治认同的政治实践,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1.
政治认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实际的政治运作过程中,它具有提升政治合法性、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治理成本等多重作用。因此,在各个年代,统治阶级都将获取社会成员的认同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然而,自作为一种政治资源的政治认同术语产生以来,其内涵、意义及获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政治认同,我们有必要回顾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各种嬗变。  相似文献   

12.
政治认同是民众对政治体系支持认可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政治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必备资源。政治认同的生成,不仅需要获得认同主体心理层面的认同,还需要使认同主体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在实践体验中加深政治认同感,最终达成心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平衡。基于心理层面的生成路径包括制度塑造型路径和政治社会化型路径,基于实践层面的生成路径是指政治参与型路径。制度塑造型路径、政治社会化型路径、政治参与型路径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同时又相互联系,在政治认同生成过程中共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遭遇系列困境的实质原因在于教育主客体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具体表现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困境、主导价值认同困境和情感信任困境等方面,这和复杂的网络交往环境、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和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等密切相关。我们应在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疏通双方交往渠道,加强教育主客体的有效沟通;增强双方互利共识,促进教育主客体的主导价值认同;密切网络人际关系,重建教育主客体之间信任的情感基础,以消解双方的信任困境,达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客体认知规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要想获得社会成员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就必须获得社会成员的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否则就不能在人民心中铸就这个政治体系的政治自信和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体系要想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须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的政治认同和积极参与。因此,巩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争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认同和全面支持,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5.
社会身份多重性与政治劝说的元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话语分析对政治话语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政治人物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其话语亦反映多重社会身份及多重政治劝说之意图。因此,元功能角度对政治劝说的解释,需将社会身份多重性考虑在内。以奥巴马宣布伊战结束的演说话语为语料,对社会身份多重性、政治劝说、元功能策略三者的互动研究发现,元功能策略既是政治人物多重社会身份突显与弱化在语言层面的表现,亦是政治人物达成政治劝说的话语桥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俄联邦现代政治史的视域,对后苏联时代俄罗斯政治意识与政治身份的转变进行分析,探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区域政见一致性问题。俄罗斯社会转型的过程是同植根于公民意识结构、社会经济和政治行为模式中的价值体系的深刻转变密不可分的。文章指出,在形成和发展大众政治意识的过程中地区因素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引起大众政治意识社会变革的总体原因还是社会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兰州市222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各层次的赞同程度在52%-72%之间,各层次相关系数在0.59—0.62之间(p<0.01),经济成就认同对社会政策和政治理念认同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性别、政治面貌、年级、户籍等变量在政治认同上有显著性差异;认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各层次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应以政治认同层次为基础,对不同类别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系统及其“同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新的视角界定了社会系统概念及其特征,给出了社会系统的"同构"概念,提出了社会系统的"同构律",把概念社会系统与实体社会系统统一起来,为管理科学和其他科学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政治认同的逻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政治认同的逻辑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所在政治系统运行状态认同的底线或原则,即人们的政治共识。政治认同的逻辑应该与人的需求相吻合的,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或情感满足的需要。政治认同的逻辑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次序: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逻辑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表示认可、接纳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及民族文化与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的彼此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