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卢梭的社会政治思想中,amour propre这种自爱的激情是导致人类由自然状态中自由的个体走向社会状态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理性和社会性的起源。一方面,自爱的激情使人的自我认同依赖于他者,作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导致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产生了诸多道德上的恶;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自爱的激情使人走出了原初的自然状态,因为当自爱促使人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他人那里寻求承认的时候,人开始超越自己的主观偏好与信念,只有建立在相互承认基础上的社会公约,才能在社会状态中实现人的善。自然状态往而不返,克服恶的唯一办法在于对自爱这种激情的培养,而非抑制或消灭,这正体现了一种善与恶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深受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具体到两者的友爱思想,传统中对亚里士多德利他和兰德利己思想的认识,并不能深入两者友爱思想的实质。兰德与亚里士多德都强调友爱的自爱本质,但内涵、话语方式和内在逻辑截然相反:兰德强调价值的互换,亚里士多德突出德性的自爱;兰德注重友爱的规则伦理,亚里士多德强调友爱的德性伦理;作为两种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友爱思想体现了两者对人这一本质存在以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不同认识,这一认识建构在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之上。比较两者友爱思想的差异与联系,分析其合理性与绝对性,认识他们贡献了现代思想的力量,其意义既是学理的,也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霍桑在其小说中大量运用视觉叙事,目的在于对话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中的神性视觉体验,以及西方二元对立视觉中心主义思想。霍桑在塑造珠儿这一令人费解的女童形象时,运用视觉叙事手段从主体延宕、主体构建,以及主体间伦理三个方面入手,呈现了主体建构的视觉性特征,以及主体间视觉关系中所蕴含的社会、心理、伦理内涵,解构了超验主义式的本质主义主体观。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社会伦理存在权利义务失衡的矛盾,诱发了社会伦理的主体性性追求不足、契约精神匮乏与正义精神销蚀不足和契约精神匮乏与正义精神销蚀等问题。但社会伦理的本质中存在着固有的生态价值,是活的意义的善。它以生生不息的样态构建和更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道德体系。完善伦理精神的不足之处,需要发挥其生态特质,选择正确的优化路径。伦理精神的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除制度强制力量以外,其优化路径的实现亟需构建可自我更新的底线性的社会伦理,可自我完善的公意精神以及可自我调适的互利性的正义。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实现以生态智慧考量社会伦理,打造兼备合理性与正当性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黑色经济产生的原因.虽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因素,这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形态、经济体制缺陷、政治体制弊端、社会法制状况、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思想道德状况.二是黑色经济人自身的个人因素,这主要是指个人的伦理素质、法制观念与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开展负责任的创新实践、培养负责任的创新主体.负责任创新理念强调技术创新过程中多方行动者共担责任,共同实现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引发了工程伦理中底线责任的提升、激励性维度的突显以及责任主体的扩展,对侧重于工程师职业伦理规范、过失-责任追究的工程伦理实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负责任创新的视角,中国工程伦理实践教育可着力于3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多元伦理行动者、提升前置性伦理敏感度、增强参与性伦理行动力,以回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的“仁爱”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现代意义,重点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8.
替代性羞耻是个体由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不良行为而感受到的羞耻情绪,其特点在于行为发出者和情绪体验者的分离。为进一步推进体育领域替代性羞耻情绪的本土化研究,本文围绕现有替代性羞耻情绪的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相关因素进行了综述,梳理了体育领域替代性羞耻情绪的研究进展,发现现有研究数量有限,方法单一,深度不足,对球场观众群体及替代性羞耻的文化和领域特性的关注不够。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体育领域替代性羞耻情绪研究的未来展望,即未来研究应当围绕此类情绪的双重内涵、不同作用及本土化培育策略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9.
吴玉玉 《东方论坛》2008,(6):128-128,F0003
伦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指标早已被纳入到人类体察自我的维度之中。经由社会学和“人”之内蕴的中转,它与文学问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联系。伦理的历史性和集体规定性使它的特征和意义有同定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对于伦理的切入点又是多样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立足于自我的伦理标准,对伦理问题的体悟实质上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0.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11.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12.
羞耻感是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在教育中实施羞耻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举行各种有益活动,并适当运用惩罚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羞耻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自制自爱、责任心等良好品质,通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妥善管理自己的羞耻感,进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羞耻心是一种重要的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儿童的羞耻心,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羞耻心是对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情绪体验,是对自己违反道德行为的知耻、惭愧和悔恨,具体表现为羞愧感和耻辱感。当一个人做了错事感到羞耻与做了有益于人民和集体的事感到自豪同是道德情感的表现。因此,儿童的羞耻心虽是否定情绪体验,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进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的演进和大众的阅读认知中,人物角色转型为社会角色,并超越其文本意义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栽着伦理、道义、情感等多重社会边际意义.道义宣示、劝惩主题、自我隐喻、角色认同等阅读感受寄寓着大众的审美体验.其意义的传承则在时空的转换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5.
在消费社会,人们以身体形象而非以精神品格为自我的身份认同形式,产生“自恋”人格。身体化的自我受个性化、差异性逻辑的支配,但这种个性差异只是符号性的差异化,因此导致自我的趋同化以及自我真实差异性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16.
西方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性常常表现得含蓄和复杂。具体而言,西方悲剧精神的社会伦理批判总是显现为同自我批判结伴而行,或者同历史辩解纠缠一体。  相似文献   

17.
综观社会资本理论产生的渊源和近年来学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整体上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方法相结合并各有侧重。其理论假设主要是:行动者为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行动者能力平等假设;网络、结构包含资源假设。社会资本理论的假设使其有自身优越性的同时,也决定了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跨界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有效治理需要构建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性框架。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中的多元行动主体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政府是责任终极承担者,军队是巨灾应对中的突击者,企业是应急产品提供者,社会组织是重要补充者,公民是关键支持者等。同时,多元行动主体在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中又具有不同的行动逻辑:政府为职责驱动与政绩追求,军队为军地平行关系下的合作驱动,企业为逐利导向下的社会责任担当,社会组织为公共价值驱动的自组织机制,公民为“经济人”理性与公共精神。多元行动主体不同的行动逻辑产生了不同的互动关系,主要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与公民、社会主体和公民等。遵循行动者网络构建的一般规律,从转译的不同阶段提出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具体策略:在问题呈现阶段确立共同目标,在利益赋予阶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征召和动员阶段形成责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自爱论     
自爱,作为个体在人生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的热爱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意向,它是人的主体性在个人身上的高度凝结和积淀。它包含着对自我的认识、评价、肯定、尊重、发展、超越、控制等诸多丰富内容。自爱实际上是对个体主体性(或个性),人的本质力量的真、善、美的热爱。这种观念和感情必然体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中的独立性及其所达到的自由境界。一为使我们的“自爱论”不致有个人主义之嫌,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社会性和主体性(或个性);自爱与爱人;自爱与自负的的关系。我们认为人性是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作为个体,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人不仅是以自己的社会性与自己的祖先相揖别的,固然,人确实只有依靠其社会性、群体性才在与自己的“祖先”——自然界、动物进行斗争时才能获胜,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  相似文献   

20.
综观社会资本理论产生的渊源和近年来学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整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方法结合并各有侧重。理论假设主要是:行动者为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行动者能力平等假设;网络、结构包含资源假设。社会资本理论的假设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也决定了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