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体育美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体育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体育。为了增强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以及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与体育发生了功利关系;人们用最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去研究体育,人类与体育发生了认识关系;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增强与提高,开始用艺术和美学的观点来看待体育,人类与体育发生了审美关系。于是体育美学的产生就成为必然。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要想认识体育美学,首先要认识美学。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西方的一些学者的著作中,已经接触到美的本质、美感等…  相似文献   

2.
体育美学的研究 ,应在理性的指导下 ,以传承、运用美学理论为基础 ,使体育美学成为体育教育中健康、有序发展的新学科。体育美学始于 2 0世纪 2 0年代 ,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已引起世人的独立研究。研究古奥运 ,了解美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找寻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以此探求并理出体育美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的基本框架 ,在新世纪 ,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后 ,加强对体育美学的研究 ,有助于国民对奥林匹克和体育的进一步认识 ,也有助于国民体育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审美为立足点,结合体育运动物质因素及其发生的现象特点,探求其审美性质———丰富感性,多重律动,游戏性,超越性等,试以揭示体育运动的审美价值,阐述其美学意义,说明其与人类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审美为立足点,结合体育运动物质因素及其发生的现象特点,探求其审美性质--丰富感性,多重律动,游戏性,超越性等,试以揭示体育运动的审美价值,阐述其美学意义,说明其与人类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的审美是以人为对象,把体育看着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以力量来直接体现人的本质的生命现象。体育美学就是欲对这种现象进地一种文化哲学解释的理论。本文仅就体育的文化本质。"人化的自然"与体育美学的关系及其体育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别问题进论述,把体育的美放在人的本质以及人同身体的自然的关系背景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来探析体育休闲运动的美学意蕴和美学形态,揭示出体育休闲运动之美绝非传统审美意义上的客观存在之美,而是一种具有参与性与创造性的社会存在之美。同时阐释了体育休闲运动审美中的"距离"和"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及以审美人文精神为导向和内容构建体育休闲运动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7.
审美及美感是美学研究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以语言学为主体,在研究英语修辞学的同时,运用美学的观点去观察和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用美学理念解读英语修辞学,不但可以从中探究出英语修辞学在美学中的实用价值,也可以提高英语修辞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视角,对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等概念作了界定,描述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社会各个层面阐述了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影响人们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的互动关系。以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体育运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体育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逐步形成科学、健康、文明、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随着人类自身的演进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的天然有机统一论到近代的主客二分对象论,再到当今生态危机条件下必须确立的新的和谐论,反映着人们对这一关系认识的逐渐深刻和完善。人类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解决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决定着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当今条件下我们应该确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作为自然机体中的必须以实践方式存在的一分子,改造自然的绝对限度是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古代 ,由于认识自然和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都极其有限 ,因而人类把自然界当作至高无上的神加以崇拜 ;近代以来 ,由于科学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人类试图把自然界当作一种异己和敌对的力量加以征服 ;从 2 0世纪 60年代开始 ,由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随之诞生了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