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潮汕侨批是侨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文化的沁润奠定了潮汕侨批产生的基础,衍生了潮汕侨批民间法规则,也为侨批纠纷的调处提供了保障。家族文化中的商业诚信理念和规则为纠纷预防提供了特有的文化资源;自力救济、侨批行业公会调解、公堂调解、盟神查案、适用无过错赔偿原则等调处纠纷的方式,在当下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坚持德法共治,弘扬侨批文化,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化解纠纷的功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的华侨汇款关乎国计民生,彼时的潮汕侨眷对侨汇尤为关切"。东兴汇路"是抗战中形成的侨汇递送秘密生命线,其西起广西东兴,东到广东汕头,是广东潮汕地区与南洋的侨汇线路中断后新开辟的一条为海外侨胞疏通侨批①的秘密新汇路。它以其悲怆的历史在抗日烽火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堪比抗战中的海上"滇缅公路"。②新时代侨批文化迎来世界记忆遗产研究工作大发展机遇,学界倾力挖掘并诠释"东兴汇路"精神及其侨批文化内涵,推动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福州侨批是侨乡特有的事物,它展现出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着重从福州侨批的历史、运行特征、对侨汇业的影响及其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要加强对福州侨批人文史料的挖掘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潮汕侨批局的经营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潮汕地区侨批局是专门经营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国内的简短家书及汇款的民营机构。它是在 19世纪水客业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侨批业务的增加在当时的各种客观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 ,于 2 0世纪3 0年代前后形成了功能齐全、纵横交错的经营网络。侨批局按功能可分为收揽局、中转局、投递局三种基本类型 ;按规模及经营网络又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批局。各类批局各具特点 ,共同构成了侨批的经营网络 ,对当时潮汕地区经济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焦建华  李梦青 《学术月刊》2023,(11):189-197
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厦门作为闽南侨批网络的中心,侨批网络带来的东南亚与闽南之间的侨汇资金流动,带来的东南亚经济与厦门城市发展之间的联动效应,对厦门城市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比较厦门、上海与广州城市发展动力的差异,发现由于存在地理空间、腹地和资源禀赋等制约因素,厦门的城市发展主要动力来自跨国侨批网络,几乎完全由侨批网络及华商跨国网络主导和推动,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上海(西方主导)、广州(国内主导、华侨与外资参与)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侨批局是存在于独特历史条件和特殊地域之中的一种以侨民汇款和信邮为主要业务的民营企业形式。侨批局在面对银行业对其侨汇业务的冲击时,积极对自身早期经营制度进行大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经营制度的弊端,使其更加富有竞争力,因而银行同侨批局的关系由竞争走向合作。通过侨批局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民营经济并不一定要彻底转换成西方的经营模式,只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就能建立适合本国国情和企业自身的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7.
抗战文献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侨批所记载的抗日战争有关史实极为真实、珍贵,是抗战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文精选了侨批中有关记录抗战的点滴史料展示给读者,以此来揭露日寇在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所犯下的累累罪行,讴歌海外侨胞共赴国难的爱国壮举,并提出现阶段要重视侨批文献史料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8.
东南沿海侨乡女性是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史重要的参与者,对海外迁移现象的发生和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东南沿海侨乡女性的生活史是对留守女性群体的深入研究,也是解读中国海外迁移史和东南沿海社会历史的关键之一。侨批是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侨眷)的书信,同时具有汇款功能,记录着二者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华侨华人所汇钱款、礼物等项。作为海外迁移过程中的文本记载,侨批资料近年来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主要的关注点仍然不是女性的历史。然而,那些涉及侨乡女性的内容、特别是侨乡女性书写或托人书写后寄出的信件揭示了海外迁移过程中留守女性与华侨华人的互动,以及她们的部分经历和感受,是构建侨乡女性生活史的珍贵资料。侨批所讨论的事情和笔墨之间流露的感情显示了海外迁移过程中出洋者和华侨华人的合作与冲突、移民家庭的变迁、和留守女性在家庭和跨国移民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体现了海外迁移对侨乡女性生活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不过,侨批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配合其他研究资料利用,方能构建较完整全面的侨乡女性史。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侨乡侨批业和侨汇发达 ,形成了以外购内销为特点的侨乡社会。新中国成立后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也出现了多种联系方式。随着海外社团日益国际化 ,出现了以地缘、血缘为主的社团回国寻根热 ,侨乡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内地。改革开放后 ,侨乡靠政策、技术致富 ,而侨乡新移民的文化素质不容乐观。随着新移民留学生人数的增加 ,文化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高校和科研单位成为“新侨乡”。不同时期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的不同特点 ,成为今日政府制订侨务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清和近现代中国两种重要的民间服务组织,民信局和侨批局对促进信息沟通和亲情的交流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含混不清。本文在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河北学刊》2001,21(3):37-41
从思想层面上说 ,现代汉语是具有现代思想的语言体系。现代汉语在现代白话和现代思想两大原则上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原则并确立了其基本类型。现代汉语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可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得到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3,16(6):51-56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求是务实、爱国主义、宽容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凝聚力,推进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创建中国式的解释学逐渐成为国内和海外汉语哲学界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 2 0年来 ,学者们提出了“创造的诠释学”、“本体诠释学”、“经典诠释学”、“中国解释学”等构想 ,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途径与方法做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 ,中国解释学问题的提出首先面临的是中国解释学的合法性问题 ,它本质上折射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现实境遇和未来走向问题。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解释学”是中西文化交流后的产物 ,今天所谓“中国解释学” ,乃是人们以某种取自西方解释学理论与方法解读中国历史上非解释学的文本创造出来的。在此意义上 ,要厘清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解释学”和“解释学在中国”、“解释学中国化”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主体是我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从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其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为由硬实力与软实力构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它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产生的合力。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激发中国力量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在美国的语境中,华裔所指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美国华裔文化,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其间的差异被想当然地忽略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华裔作家所声称的身份认同往往与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异。讨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确定美国华裔作者所指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提出“美国华裔文化”的概念适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汉诗的东渐与流变——日本汉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诗是中国诗歌东渐日本的文化结晶,是汉诗最大的海外支脉。在共同的文字基础上,随着对汉诗的不断受容与扬弃,日本汉诗逐渐将域外文化与自身的民族性相融合,走向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文学传统,同时在语言文字、内容题材、汉诗训读方面创新求变,最终完成了汉诗的本土化嬗变,使日本汉诗获得了不同于中国诗歌的异质特性,成为源于汉诗而又异于汉诗的日本的汉诗。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思想极其重视人的社会属性,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理想,这种思想观念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乃至文化的昌盛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古代文学理论和作品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莫让华文文学等于华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鹏程 《东南学术》2004,(2):158-159
周宁先生"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一文,反对以往"海外华文文学"的观念,提出多中心、跨国界,以文学想象为疆域的"文学中华"新设想,我当然是赞成的.我稍早在"华文文学新世界"诸文中也就是如此主张,故同声相应,颇有行空谷而闻足音之感.  相似文献   

19.
由于汉语“言文脱节”的独特发展历程,使文言从两个途径进入现代汉语:一是历时顺序的承袭;二是共时层面的横向进入。因此,只有对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文言词汇语义成分进行分析梳理,从历史文献中探求语素与词形成发展的脉络,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分析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结构、意义以及理据。  相似文献   

20.
从华文文学批评到华人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华文文学理论研究的话题,本刊两年前曾刊发了刘登翰先生“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等一组文章,其中两篇被《新华文摘》全文选登;本期发表的“华文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中的4篇文章,侧重对某些西方文论进入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意在表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把华文文学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