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宪法监督模式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宪法之所以没有明确将司宪权授予联邦法院,主要是制宪者们担心司法权过于强大而使司法机关成为一个“专制暴虐的机构”,从而使权力制衡机制失灵。以宪法判例形式存在的普通法院违宪审查制度,则很巧妙地消除了制宪者们的担心,因为这一制度并不从整体上对立法权和行政权构成侵犯和威胁。美国宪政实践证明,宪法司法化即政治问题法律解决的方式,虽然也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不会导致社会的巨大震动和动荡。  相似文献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的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史学界忽视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 ,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 ,极个别学者虽然引起了注意 ,但错误地把它混同于当时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 ,我们认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1 931年 2月前 ,由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远东局共同起草 ,由于苏维埃政权当时还局限于中国的局部地区 ,故未提交“一苏大”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欧盟主体机构及其运作机制的重要变革、欧盟公民欧洲的建设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以及欧盟法律体系的整合与简化等 3个方面对长达 3 2 5页的《欧洲宪法》进行要点评述 ,认为这部宪法为欧洲联盟奠定了统一的法律基础 ,革新了欧盟现有的组织机构 ,并在建立一个自由、民主、透明、安全和公正的欧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从它正式问世到最后生效尚存许多变数 ,需要欧洲建设的政治家们和人民尽显勇气和智慧 ,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4.
《宪法》第9条规定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既不能解读为私人的所有权,也不能被解读为国家的财产性权利,加之《民法》《物权法》等私法并不能完全揭示其特殊性,因此《宪法》中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有了存在的基础和必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是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主权宣示,重在资格而非权利,在性质上属于公权.“全民所有”突出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公共属性,由此引出国家在自然资源领域的管理和保护职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构建应当区分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区分自然性自然资源和人为性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严格界定公权的存在界限和介入领域,以保证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义务得以履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政治宪法的性质和形式的考察,证明划定其范围和目的的传统方法过于狭窄:政治宪法所关涉之事乃是使政府成为可能并赋予其权力以及限制政府和约束政府。这一概念也被用于描述一组虽然核心但却尚不明确的政治自由——尽管它们经常被湮没并且经常被替换。针对一些学者所说的从政治宪法向法律宪法的迁移来对三种有争议的假设进行考察:第一种假设涉及的是广为流传的,但却是错误的,针对政治宪法的意识形态式理解;第二种假设涉及的是"法律性"抵御来自"政治性"的控制的能力;第三种假设涉及的是法律性在保护政治自由时的有效性。贯穿文章的一个鲜明尝试是用证据来阐明政治宪法在上述情况下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6.
《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廷在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一部临时性质的宪法大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缺少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历史比较和宪法功能的角度,分析它所蕴含的诸多英国宪政特征。  相似文献   

7.
现行中国宪法存在着审查,它表现为多种主体和多种形式,但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一方面必须借鉴西方宪法审查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必须洞悉中国现有宪法审查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中国宪法才会在宪法审查的角色、体制和实施等方面寻找到出路。但是,我们不可过分迷信宪法审查,它不过是要告诉人民:当宪法正确的时候,我们应该维护和尊重它;当宪法出错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崇拜和捍卫它。宪法必须成为共和国的“国王”。   相似文献   

8.
张金才 《中华魂》2012,(24):13-15
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至今已经30年了。在此期间,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分别对我国宪法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1988年宪法修正案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个修正案共两条:第一,在宪法第ll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美国占领军总部强加给日本的宪法虽规定其在政权结构上采用三权分立的形式,但有关三权分立的条款却因表述不清而存有疑义,主要表现在国会的优位、国会的国政调查权、国务大臣的任命、众议院的解散、法官的任命和法院的违宪审查权诸方面。它使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日本贯彻落实时受到影响,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本分权与制约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虽然<孟子>蕴含着许多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法治思想萌芽,但是受历史条件限制,<孟子>中不可能产生成熟的、完整的宪法思想体系,但是其中毕竟产生了价值极高的宪法思想萌芽,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并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关于政权更替的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和宪法基本精神.这些宪法思想萌芽是中华思想文明的重要的有机的部分,是中华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积极有利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宪政制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理论体系 ,为中国宪政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武汉大学周叶中教授主编的《宪法》一书正适应了这种需要并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该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整体性与系统性 ;理论性与实证性 ;动态宪法与静态宪法 ;继承性与创新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魏玛宪法》的来源,学术界存在争议。有的学者强调德国文化和传统的作用,有的学者则强调外来因素的作用等。探讨《魏玛宪法》的渊源,应该结合魏玛共和国和《魏玛宪法》产生的背景,《魏玛宪法》实际上是德意志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宪政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美国2010版《国家安全战略》是奥巴马上台以来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从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主要内容出发,分析该报告在军事战略、反恐战略和对华战略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该报告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弱化布什时代的"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战略,追求外交、军事与安全的结合。报告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在新的战略形势下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调整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4.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现有政治体制。在宪法制定过程中,乔治·华盛顿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是制宪会议的主要推动者。在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就呼吁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并在退隐之后通过实际行动直接推动了制宪会议的召开;第二,他是新宪法蓝本《弗吉尼亚方案》的积极支持者。华盛顿参与了该方案的制定,并且在制究会议中支持该方案的主要内容。第三,他是制宪会议的成功主持者。作为会议主席,华盛顿运用自己的威望和智慧保障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当下对于"五四宪法"历史地位的定位和描述混淆不清。通过对"五四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文本的比较分析,研究"五四宪法"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认为"五四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不是制宪而是修宪,其历史地位不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应当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文论述了《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 ,即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文章还论述了《临时约法》在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宪法上“人的尊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宪法上“人的尊严”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具有普遍性。经过发展,它最终覆盖了排除干预的消极权利和请求国家给与生存照顾的积极权利。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的尊严”。围绕如何实现“人的尊严”,出现了不同的人权保障机制,完善的机制应当在遵循有限政府原则的基础上保障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18.
汤寿潜于1901年编撰出版的《宪法古义》是迄今所知我国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出版时间最早的一部宪法学著作,也是近代中国人以西方立宪民主为价值标准系统审视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的第一部专著。它集中体现了以汤寿潜为代表的东南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及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信访权"之宪法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宪法并无信访权的规定,但一般认为,信访制度的宪法依据是宪法第41条,是公民宪法赋予的建议权、申诉权的具体体现。然而从实践和宪法权利理论出发,有必要对信访权加以分解,分为政治性权利和非政治性权利,从代议机构监督和制衡行政权的高度加强信访制度建设,推进我国宪政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下文称报告)是冷战末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阐述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文件,历份报告体现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演变,其中2017年特朗普政府发布的报告首次在冷战结束后将大国竞争列为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该报告被认为对美国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然而,既有文献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原因的解读不一,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调整与总统党派更迭成为三种可能的解释。本文对历份报告进行词频统计,将报告中的高频词汇按照对战略环境的判断、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识别、对战略手段的选择等组别进行分类,并按时间顺序整理这些数据,得出历份报告的词频变化图谱,以此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转变原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美国政府对战略环境的认知的改变构成了美国安全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其中重大事件对战略环境判断的影响直接而明显。与其对战略环境判断的多变性相比,美国政府对由军事安全、经济繁荣与价值观作为其主要的构成要素的国家利益的界定具有稳定性。总统个人党派背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体现在对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并不构成导致国家安全战略转变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