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辰州傩戏(又称土家傩堂戏)现存于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是一种介于湘西古老的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是戏剧进化时期遗存下来的"活化石"。傩戏形式有傩堂正戏、大戏和小戏之分,音乐曲调古朴,地方特色浓厚,富于原始性张力、世俗性张力,及神秘性张力。  相似文献   

2.
贵州各地民间傩坛班常受人之请,举行各种傩祭仪式,于是坛班中流传着各种关于最高神灵傩公傩母的传说.这些传说大致可分为"洪水--兄妹婚型"和"放牛娃供人头型",前一类型又常与伏羲女娲神话相交叉.仪式中常有各种傩戏剧目的表演.傩祭仪式对民间文学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傩,是一种产生于史前的,具有宗教性与艺术性的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社会文化现象.“傩”起源于原始的狩猎活动,而后逐渐演变为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周时,傩成为国家礼制,周傩也就成为古傩的样板.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傩礼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逐渐向世俗化方向演变.这种变化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而渐成主流,并最终促成了傩戏的产生.从傩礼到傩戏的演变,也验证了中国戏剧的起源同宗教祭祀仪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宗教戏剧是一种用戏剧样式敷演宗教信仰观念、膜拜对象、行为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历史文化现象。本文以西南地区比较流行的傩坛和傩戏品种为例 ,比较全面的阐述、论证了佛教对西南傩坛、傩戏的影响。民间广泛、宽容、兼收并蓄的民间宗教信仰 ,孕育和催化了中国戏曲艺术 ,特别是象中国西南地区傩坛、傩戏这样的宗教仪式戏剧的发育和成长。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在朗州(常德)十年,文学创作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受傩祭、傩戏表演中唱词的启发,创制了“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在夔州任职之前,已经在朗州、连州(广东连县)盘桓17年之久,早已创作了许多竹枝词.因此,说竹枝词产生于刘禹锡在夔州(重庆市奉节县)任职以后,既与史载不符,也与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6.
傩舞是传统的民间宗教祭祀舞,积沉着深邃的历史丈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由古代的专门祭祀逐渐演变成既娱神又娱人,有的地方还衍变成娱人为主、娱神为辅的民间艺术。傩舞中具有强烈的祭祀宗教成份,倘若抽去这些成份因子,展现出来的是完全具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傩舞。文章纵观游戏论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游戏的本义与傩舞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并通过对傩舞的特征、傩戏的演变以及傩戏时所营造的场面、气氛的分析,得出傩之游戏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同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还举行"大傩"、"国傩",傩舞得到全面的发展.傩祭时,身披兽皮、脸戴面具进行跳跃呼号,或扮成鬼神歌舞,表现神的事迹,合唱充满巫术意味的祭歌以驱鬼逐疫.现代傩舞是在远古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拜神祈福、祭祀、驱鬼逐疫等内容,保留了原始祭祀仪式的神秘色彩.同时又深受民间文化艺术的熏染,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傩舞的分布很广,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但对于四川境内的傩舞,至今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傩舞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族戏剧中比较独特殊异的古老藏戏,之所以“成为这些年来戏剧史家、戏剧实践家及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所共同瞩目研究的课题”(张子扬:《藏戏从高原走向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着“活化石”般研究价值的傩艺术形态;和它在艺术上有高度发展,并已形成藏民族独立演剧体系的特殊戏剧形态。近来有同志将藏戏完全归结为“属于中国傩戏系统的”戏剧品种亦即它就是一种傩戏(曲六艺:《中国各民族傩戏——神秘与奇特的戏剧世界》)。而我以为这两者并不能等同。本文就藏戏和傩戏、傩艺术之间的关系作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9.
<正> 傩戏、傩文化是一种自古流传至今的古文化,它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遗存、繁衍和发展,被人谓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至今流传和生存在凤凰的就有汉傩、土傩几种.本文就凤凰傩戏的历史沿革及其流派作初步探讨,以期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指导与赐教.  相似文献   

10.
巫与巫术是中国戏剧的源头活水.从巫舞、雩祭、蜡祭、尸祭中的角色扮演,到秦汉宫庭傩礼的世俗化、娱人化演变,直至傩戏的产生,这些具有相关戏剧要素的早期戏剧的巫傩形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但它们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最终促成了中国戏剧的诞生.从而验证了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一样,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  相似文献   

11.
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文化主要包括"池哥昼"、"麻昼"、"甘昼"等,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层累现象.这种现象以白马藏族诸部的傩文化为背景和关联因素,表现出自有的文化特色,反映了陇南文县白马人族群最早自跳而蜀南迁和以后由蜀而陇北迁两个阶段的民族群体记忆.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融入了较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从傩舞向傩戏转变的倾向和进程,尽管没有唱腔和剧目,仍可视为一种对于其祖先记忆的神话故事的文化展演,显示出文化质素的多样性、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等特色,从中可以看到其"底层"的文化积淀,文化承载重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之上,结合面具文化所固有的基本性态,提出了面具文化保护的基本模式,即:面具文化的保护要切实可行、运转协调,必须以面具文化为中心,以面具文化的有机载体--傩祭、傩舞、傩戏、傩俗为基础,以面具制作艺人和其载体的传承人为重点,以面具文化的文化生存空间(或叫场域)为依托,建立起一个相互链结的不可分割的保护模式.在具体实施保护的过程中,按照上述模式做到"四个重视":重视面具本身的保护工作;重视面具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重视面具文化博物馆陈列收藏和展出工作;重视面具文化的文化空间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傩技是黔东北地区傩活动的一种特殊技艺,是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对这一地区常见的10多种傩技进行分类描述的基础上,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这些傩技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以求为傩的研究特别是傩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于宋代宫廷绘画"大傩图",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大傩图"所绘的并非远古大傩之事;一种是认为"大傩图"反映了宋代傩祭仪式歌舞的实际,是具有古傩意蕴的民间迎春社火队舞。实际上,以道家道教阴阳文化视之,宋代"大傩图"显然符合古代驱鬼逐疫、调和阴阳、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傩仪的特征。本文以阴阳文化与祭祀仪式剧的关系入手,对宋代"大傩图"所要反映的核心思想进行论述,以探索古人绘题"大傩图"的根本原因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傩是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形态,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还具有全民性,其普及程度是任何别的文化形态都无法与之比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宗教的影响,傩也在缓慢地起着变化,由傩仪而傩舞,由傩舞而傩戏,最终衍变为一种具有强烈地方色彩和宗教迷信色彩的文化形态,形成精华与糟粕杂糅的混沌状态。解放以来,由于破除封建迷  相似文献   

16.
湖南花鼓戏与巫傩习俗有着深厚的渊缘:人们在元宵节中表演舞龙、舞狮、打花鼓、唱曲等,用以祓除灾疫,祈求平安,这些宗教色彩浓厚的民间表演与歌舞是湖南花鼓戏的前身。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花鼓戏主要由童子妆扮故事演出,它是一种童子“沿门逐疫”仪式,明显具有古代侲童驱傩的痕迹。花鼓戏与傩戏均有驱傩的宗教功能,它们的表演者往往是同一套人马;花鼓戏的演出剧目与音乐唱腔不少源自傩戏,这是二者同源异流关系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学界一般认为高丽末李穑写的《驱傩行》一诗的后半部描述的是百姓,而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其实不然,它实际是以神道为中心的假面戏,是一种高丽傩戏,并深受中国唐宋宫廷傩礼和西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方相氏是傩礼中的主角,其主要职责是"驱疫"。但汉以后,方相氏的绝对主导地位逐渐被弱化。方相氏职责和地位的变化,表明一直高高在上的方相氏已开始走向民间,自周以来傩仪的礼制规范已渐渐被打破,驱傩本来的内涵已发生改变。随着傩仪逐渐由严肃的国家礼制向娱人化、世俗化方向发展,傩与戏剧越走越近,并最终促成了傩戏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傩戏研究热,召开了各种规模的傩戏学术讨论会,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傩戏面具展览,出版了傩戏及傩文化论文集,影响甚大,引起海内外学者对傩戏的瞩目。傩戏以其特有的面具艺术形式,展现了原始文化遗俗,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重视,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根据对傩戏的表演形式的考察和研究,从傩戏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形态来说,傩戏音乐在傩戏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傩戏音乐不仅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数千年来的音乐成就,而且对中国傩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傩戏是由傩、傩仪(祭祀、各种法术、原始歌舞到)的不断发展形成。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