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天工作时从早到晚都在“埋头苦干”,头部姿势就好像是“低头思故乡”的人,最容易得颈椎病,这些人在晚上的时候,不妨背部贴墙,头后部靠墙,姿势犹如“举头望明月”,站立一个时辰,这样有助于防止颈椎病。中国医学界近年来认为,晚上花点时间让头部处在“举头望明月”的姿势,确有助于消除长时间“低头思故乡”所造成的颈椎疲劳,因“举头望明月”的姿势恰好与“低头思故乡”的姿势相反,能起着舒缓的作用。颈椎紧张获得适度的松懈,人们因此得以避免患上颈椎病,这是可以理解的。整天对着电脑荧火屏和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最容易得颈椎病。如果嫌…  相似文献   

2.
又回故乡     
姚明 《新天地》2012,(6):46-4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诗深驻我心底。去年5月,我这个86岁的老太太离开久居的北京,回了一趟济南老家,寻访我家的老宅和老街坊。怎知物是人非,整条街都变成了高楼大厦,附近的巷子无影无踪。找来找去,只有老街牌子还是原来那个。我立刻联想到,北京何尝不是这  相似文献   

3.
作文片段     
☆惬意的时候,有宋朝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意境;思家的时候,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乡情;伤感时,有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隐隐愁苦。(选自四川南充市班竹初中辜琳《味道》)☆我是吹着口哨走过童年的  相似文献   

4.
廖原 《老友》2008,(10):14-1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在我总有一份割舍不断的情结。故乡在江西省定南县,它从明朝走来,建县的历史只不过400多年。县城原设在老城镇,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阳明)曾驻守于此。他觉得老城像一条航行的帆船,于是决定在县城南边的南山之巅建造一座巽塔,象征河桩栓住帆船,故名"定南"。  相似文献   

5.
张教诚 《社区》2009,(14):13-13
反复阅读马未都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和谢德明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并非马扎,而是井栏》两文(两文先后刊载《书摘》2008年第6期和第8期),发现两位先生的立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床”在户外,而不在室内;李白一上场就望月思乡.而不是一觉醒来,看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后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6.
《中华魂》2007,(9)
唐代诗人李白的大名,是尽人皆知的。他的许多名篇,如《静夜思》、《把酒问明月》以及《蜀道难》、《将进酒》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甚至通篇背诵的。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诗仙"还写过正面歌颂工人的诗篇。最近我在学习唐诗中,读到他描写冶炼工人的一首诗《秋浦歌之十四》: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7,(10):28-31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由宋到清代《静夜思》版本嬗变情况可见:明代《静夜思》版本错综交杂,共有八种之多;比较宋本和当今流行的两个"明月"本,其中的"床"字具有不同的内涵,审美过程也有室外"赏月思乡"和室内"触月思乡"之别,"形象圆整性"的审美原则得到更充分的认识;明人对《静夜思》版本的改变是"故意误读",应肯定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床前明月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床前明月光”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中的首句。《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二十个字,是李白诗歌中流传得最广,最为群众熟读易记的优秀诗篇。其原因:一、口语化。“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指,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口头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明白晓畅,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新鲜之感。《静夜思》可算是文艺口语化的佼佼者。二、意境好。“词境以深静为至。……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为隔蓬山,思之思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静夜思》是当代中国知名度最高、普及度最广的小诗,堪称天下第一绝句。诗中物象的亲切性、音韵的和美性、思维的单线性、空间的可变性、时间的永恒性、身心的依存性,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魅力系统。但是,《静夜思》在整个唐代并未受到评论家和诗选家们的青睐。而且"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两句,也是明代人从李白原句"床前看月光"和"举头望山月"改动而成的。"明月……明月……故乡",不仅大大增强了宇宙间的空明感,强劲延续了望月思乡的诗歌传统,而且大大凸显了明代文人群体的"大明"意识。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民族情绪,更使得这两个"明"字别具意味。因为在古典诗文中,"故乡"与"故国"同义。从明清两代开始,中国读者用集体的智慧,小小修改了李白的《静夜思》,大大强化了"作品的绝对独特性",又用集体的热情,一代代人亿万次地持续诵读。时至今日,终于在千淘万汰之后,将"床前明月光……"托上了民族记忆的珠穆朗玛峰。透视一首默默无闻的唐诗演变为天下第一绝句的特殊历程,后人可以在文学创作、作品改编、接受研究等方面获得多向度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刨根问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中国人都熟悉。因为它通俗易懂,还因为它充满联想。从白茫茫的月光,李白想到了凄凉的寒霜;从高悬的明月,李白想到了遥远的故乡……李白就是这样一个浮想联翩的人。古书上记载着“梦笔生花”的故事:一个夏季的夜晚,少年李白坐在院子里乘凉,不知不觉睡着了。在朦胧的梦乡中,他梦见自己所用的一支支毛笔,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一张张白纸,也都自动飞到了他跟前。李白高兴极了,拿起笔来,不觉文思如潮,写下了无数佳作。当他一觉醒来时,才知道自己做了一…  相似文献   

12.
康德先验演绎中“我思”(“统觉”)历来被认为是康德哲学之谜。本文试图通过对康德“我思”的两层含义——“我思”表象与“我思”之先验性——的基本归纳、揭示“我思”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思”与“我”的矛盾关系,从而合理地解释康德之所以陷入循环论证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远去的蝉鸣     
龚本庭 《社区》2014,(20):48-48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喜欢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不仅仅是因为它恬静自然、优美如画,更因为词中有我熟悉的明月、疏星、蝉鸣和蛙声。读着这首词,我的思绪就走进儿时蛙声蝉鸣的乡村世界,走进那无忧无虑的欢乐岁月……农村孩子的夏天是沐浴着蝉鸣声度过的。  相似文献   

14.
天山明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天山,在古代诗人眼里,是引人神往的地方。而置身于天山明月之间,那种旷达,飘逸,使人大有羽化登仙之感。 我第一次领略天山明月的风采,是在1986年8月。身为名记者的表姐远道来新疆开会、采访,还带看一个颇有浪漫气息的十八、九岁的女大学生——她的得意门生。作为弟弟,作为同行,我自然尽起了“地主之谊”。我邀她们上天池一游。 人常说“秀色可餐”,天山怀抱中的天池,就是大自然为人们精心制作的一份永远食之不尽的精神美味。游艇上凭栏与碧波  相似文献   

15.
笔者日前已作《唐诗新说七题》,今以“八题”续之,谬称“新说”,颇觉汗颜,实冀抛砖引玉,为求名家指教也。一、“床”还是解作“睡床”好李白《静夜思》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著名的思乡之作,写得十分出色,可谓言短情长,感动了古今多少他乡流落人,称之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恐怕也不过分。诗中写游子因思乡情切,所以思绪恍惚,目光迷离,竟然疑明月之光为地上白霜,转而醒悟过来,便举头望月,羡月能“团圆”,又低头思亲,叹己之独处。以上对诗意的分析,千余年来早成定论,并无异议。如清人愈樾在《湖楼笔谈》…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怀疑到只有“我在怀疑”这一当下最后的怀疑而不能怀疑为止,发现我在怀疑以我的存在为支撑点,由之而得出了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来看“我思故我在”,由于笛卡尔自我的经验化、实体化,笛卡尔的“我思”还没有达及自我的意会之知,不具有自我明证性的“是者”,近代哲学确实性的支点动摇了。萨特以“反思前的我思”来置换笛卡尔的“我思”,就是认为“我思”不是原初意识,不是那道始源性的“光”,没有回到事实本身、回到人与世界的最初关联。  相似文献   

17.
我愿做……     
我愿做高挂在天空的那一轮明月,为那些害怕黑暗的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我皎洁,我清丽,我那星星点点的微光是无私的,我的存在是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明月千里:可以聊一聊吗?性博士:好啊,你想聊什么话题呢?明月千里:我结婚3年多了,一直与老公两地分居。不过,我们工作的城市相距不是太远。性博士:你们这么生活倒挺浪漫的啊。明月千里:没错。我们虽然分居两地,但每月都可以团聚一次。性博士:每月都可以体验一回“小别胜新婚”的甜蜜。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笛卡尔的第一哲学原理——“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推论,并从逻辑上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否定“我思故我在”为推论的三个基本论据:“我思故我在”无有大前提,不能是推论;“我思”与“我在”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同一关系,非推论关系;“我思故我在”是必然真理。必然真理不能由逻辑推出,文章作了系统的分析和反驳。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词的时代,继柳永创慢词之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开创豪放词风,黄庭坚踵武其后,形成了豪放清雄的格调。他们开启了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的词思,百川汇河,豪放派遂蔚为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