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印度教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只是同一种宗教演化的三个阶段。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宗教,它起源于古代吠陀教,中间经过婆罗门教时期,才逐步演化为印度教。虽然印度教和古代吠陀教和婆罗门教在崇拜的神灵、祭祀的形式、派的划分等方面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它们的本质没有变,信奉的宗教经典和基本信仰基本上是同一的。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如四部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一直被印度教作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社会,宗教和神话密不可分,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在佛教产生之前,婆罗门教神话早已存在。婆罗门教神话按照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吠陀神话和史诗往世书神话。吠陀神话是多神崇拜。史诗往世书虽然也是多神崇拜,但已经确立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神话仍处在吠陀神话阶段,所以,在巴利语三藏中,很少提及毗湿奴和湿婆。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社会,宗教和神话密不可分,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在佛教产生之前,婆罗门教神话早已存在。婆罗门教神话按照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吠陀神话和史诗往世书神话。吠陀神话是多神崇拜。史诗往世书虽然也是多神崇拜,但已经确立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神话仍处在吠陀神话阶段,所以,在巴利语三藏中,很少提及毗湿奴和湿婆。  相似文献   

4.
从吠陀到奥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吠陀本集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意译为“明”,即知识。它是印度上古文献的总集,是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根本经典。千百年来,它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及社会习俗发挥着持久而强大的影响。吠陀一词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吠陀指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天启经,法经,家庭经等一批经书,还包括一批附属文献。狭义的吠陀仅指吠陀本集。婆罗门宣称,吠陀文献的主要部分,即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天启经,都不是凡人创作的,而是圣人们凭藉“天启”而诵出的,是天神意志的表述。因而,它们具有不容怀疑的权威。这一观点,称作“吠陀天启”。  相似文献   

5.
吠陀奥义书中确立的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吠陀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教徒的圣典 ,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其中包含的婆罗门教思想的基础观念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出现了与正统的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沙门思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和耆那教。沙门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受到了挑战。作为祭司贵族集团的婆罗门,坚持“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把早期朴素的吠陀信仰,变成了一套烦琐的宗教仪式。婆罗门文化向东迁移后,在下层人民中出现了一种俗信  相似文献   

7.
在印度神话中,因陀罗是吠陀神话中地位最高的神祗;帝释天是佛教神话中最活跃的神祗。因陀罗(梵文Indra,巴利文Inda)有个称号叫释揭罗(梵文(?)akra,巴利文sakka),而帝释天有个称号叫因陀罗。由此,人们常把佛教神话中的帝释天等同于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实际上,他们只是名号互通,而本质迥异。他们是分属两个不同神话体系的神祗。吠陀神话是印度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文献《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的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这个时期,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由印度西北入  相似文献   

8.
一、吠陀的自然哲学按印度传统,吠陀文献主要有;1)四吠陀——《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娑摩吠陀》(《歌咏明论》)、《夜柔吠陀》(《祭祀明论》)、《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2)梵书;3)森林书;4)奥义书。其中《梨俱吠陀》最古,约出现于公元前二千年,是一部古代雅利安诗人的集体创作,全书共10卷,1028首神曲。此书的形式是祈神的颂歌,但内容广泛,涉及印度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现实的一切方面,可以说是一部上古的“百科全书”。《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基本上复述了《梨俱吠陀》有关歌咏和祭祀两部分内容的  相似文献   

9.
古代印度法,指的是从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600年)到笈多帝国时代(公元320年到六世纪末)的奴隶制法,同时它也是以维护种姓制度为核心的种姓制法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法。宗教在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占支配地位。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因此古代印度法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婆罗门教法。古代印度法,无论在世界法制史上,还是在宗教史上,都有其特殊地位,在我国的外国法制史和宗教法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及其发展,又是其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印度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印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天文学更是世界古代天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本文仅从吠陀文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对印度古代天文学作一粗略的窥探。吠陀文学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记录,其形成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问。“吠陀”一词的一般含义是指“知识”。吠陀文学共有四种,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为古老。而每一种吠陀又有各自相应的本集、梵书和奥义书(或森林篇)。另外《吠陀支节录》亦属吠陀文学。该著作中包括纪律、仪典、字源、音韵、天文和语法,也就是吠陀的六个续编部分。该书的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1200年。另一古籍《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描写俱卢族人与般度族人之间的一  相似文献   

11.
婆罗门教的前身吠陀教为史前泰民族建立了礼制。泰人的政治国家建立以后,统治者在礼制的基础上以婆罗门教的《摩奴法论》为法律范本,实行法制,与佛教的道德教化相辅,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后,《法论》失去作为法律范本的地位,但泰人对源于其的佛法的皈依仍使婆罗门教在泰民族礼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葛维钧 《南亚研究》2005,2(2):48-51
三、梵书中的毗湿奴梵书中以属于《白夜柔吠陀》的《百道梵书》为最长,也最重要。我们拿这部梵书作例子,看一看梵书时代婆罗门知识分子笔下的毗湿奴是个什么样子。在《百道梵书》里,毗湿奴常被称作尸必毗舍陀。此外,他也常被等同于祭祀,与《夜柔吠陀》中的情形十分相似。这两点显然是上承吠陀本集的。承袭吠陀的当然不止这两点。下面将要提到的几个例子不仅吠陀影响明显,而且与我们的题目关系密切,所以更值得注意些。该书第十三部讲马祭,其中第一章第三节讲如何用滴下的酥油敬献神。这是正式举行马祭前准备性的仪节之一。每一滴酥油敬给一…  相似文献   

13.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09,(4):99-111
佛教和婆罗门教中的修行理论是两教宗教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的一些核心观念发源于印度古代圣典吠陀奥义书,在后世又不断丰富。两教的修行理论涉及宗教戒律及伦理思想的内容,也涉及禅定或瑜伽的内容,并且与两教的世界或人生现象的主要哲学观念相关。比较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在总体上把握印度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教授撰写的《印度哲学史》一书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作者30多年来从事东方哲学、宗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所花心血的结晶,亦是我国在印度哲学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它对于我们发掘和吸取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深入开展东方哲学研究,对于增进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有着积极意义。笔者在阅读之余,试就该书的内容和特色(长处)作一评介。该书约37万字,共分14章。前4章除导论外,分别叙述了吠陀、奥义书和沙门思潮;第5至第8章主要论述了印度哲学中的非正统派;第9至第14章则分别论述了正统婆罗门教系统  相似文献   

15.
孔雀王朝至笈多王朝建立前印度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到笈多王朝建立(公元320年)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在印度历史上是比较重要的。这时沙门文化逐渐衰落下去,而婆罗门文化则逐渐重新占优势,并日益在印度人的行为处世、伦理观念、价值评判上取得“正统”地位,与此相应,众所周知的印度妇女地位所独有的某些特点也于此时基本形成。可以说,印度父系文化观念的强化是始于此时。此时婆罗门立法家们对妇女所制定的清规戒律明确化、具体化,包括有很多法律内容的两大史诗于这一时期最后成书,各种《往世书》、《法经》、以及婆罗门教最重要的法典《摩奴法论》也编定于这一时期。婆罗门教的这些权威经典对妇女一生的各个时期,妇女的义务和责任,妇女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等各方面,都作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如  相似文献   

16.
一、对两大史诗的初步译介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卷帙浩繁 ,内容包罗万象 ,堪称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印度文化史、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后者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中心情节 ,前者以两族堂兄弟为争夺国土和政权而爆发大战为主线 ,广泛描绘了古代印度历史、政治、宗教信仰、家庭、习俗、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两大史诗作为印度文学的两块基石 ,集印度神话、传说之大成 ,为后来的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它们还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圣经典 ,其中的主要人物一直受到教徒们的虔诚崇…  相似文献   

17.
佛教哲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把研究它作为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印度,佛教并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先于佛教而产生的是婆罗门教,佛教则是释迦牟尼等人在婆罗门教文化的背景下创立的。佛教虽有着完全不同于婆罗门教思想的理论,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亦有不少吸收借鉴婆罗门教思想的成分。因而,在探讨佛教理论体系中许多思想观念的形成时,就不能不追溯到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哲学。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文佛典对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婆罗门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及佛教的影响大。但中国古代汉文佛典中有着大量对于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这些文献材料中保存了不少印度本国没有保存下来的内容,它们对完整准确地理解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主要差别或不同特点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中译本已经在200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史诗又称“第五吠陀”,在印度享有神圣地位。由于体大事繁,括罗宏富,举凡宗教、哲学、历史、政治、军事、外交、伦理、天文、地理、民族、语言、传说、神话、寓言、族谱、民谚、仪礼、习俗等  相似文献   

20.
印度的法典出现在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在这之前曾有一个经书时代,即公元前500年~前250年。要探讨印度古代法思想,却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吠陀时代。如此,才能对印度古代法思想有一个比较全面、更加符合印度历史实际的了解。印度古代法思想,人们通常认为种姓制婆罗门教的宗教思想、宗教生活是其基本特征。但这只是印度奴隶制国家出现以后的事,其最早期的法思想则带有鲜明的自然色彩和人民性,充分地表现了印度古代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现在就已掌握的一些材料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