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唐诗中有一首“西鄙人”(西部边地的无名氏)所作的《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军与吐蕃常在今青海省东部一带发生战争。边将哥舒翰屡次获胜,累功至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大为玄宗所亲任。这首诗就是颂扬哥舒翰武功的作品。它的前两句用了民歌中习见的起兴手法,描写哥舒翰的勇武形象。后两句是说吐蕃丧胆,不敢侵入临洮以东。(唐代和政郡溢乐县旧名临洮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其地当今甘肃省岷县。又唐代有临洮郡,其治所当今甘肃临潭县。洮河流域曾是唐与  相似文献   

2.
天宝八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继天宝六载为反击吐蕃的掳掠而进行的“麦庄之役”后,又攻陷吐蕃占领的石堡城(今青海西宁市西南)。天宝十二载,再击败吐蕃,“收九曲之旧疆”(九曲在今青海省贵德县东河曲一带)。自此,直至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使吐蕃无力与唐在河西抗衡,比较彻底地解除了吐蕃对唐西部边疆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西宁方言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海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兄弟民族。汉族在全省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聚居在西宁周围的东部农业区和一些半农半牧区。这个地区包括西宁、湟中、平安、湟源、乐都、民和、大通、互助、贵德、门源、化隆、循化和同仁等县市。青海汉语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小方言区:(一)西宁话:包括西宁、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门源、贵德(指贵德“巧话”)和化隆;(二)乐都话:包括乐都和民和;(三)循化话(即甘肃临夏话,俗称“河州话”):包括循化、  相似文献   

4.
南凉略论     
<正> 南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在湟水流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于公元397年,灭亡于公元414年,兄终弟及凡三传,共历十八年。南凉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中曾移西平(今青海西宁),极盛时曾达于河西,并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5.
唐诗《哥舒歌》中出现的“临洮”一地究竟是指哪里?历来众说纷纭。《试解<哥舒歌>的中临洮》一文(见甘肃《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作者司俊、司俭,以下简称《司文》),为我们指出了三种关于“临洮”的解释,同时又提出了不同意这些解释的新见解。这样一来,《哥舒歌》诗中的“临洮”,就有四种不同的答案,这就是: ①、甘肃省岷县;②、甘肃省洮潭县;③、甘肃省临洮县;④、青海省乐都县(即《司文》所谓鄯州临洮军之防线)。但是,正确的答案只能是一个,这就要求我们详细地占有材料,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通过去伪存真,去揭示临洮地望的真实所在。  相似文献   

6.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一首著名的唐代诗歌。诗中的“临洮”该作怎样的解释呢。有关的注释,有下列三种:一是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中的解释:“临洮,今甘肃岷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二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的解释:临洮,“今甘肃临潭县。”三是今甘肃临洮县某些人的看法,认为这个“临洮”,就是今甘肃临洮县。对这些解释笔者不敢苟同,试浅析于下: 说此“临洮”,是今甘肃岷县,似来源于清代建德章燮的注释。章氏说:“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临洮县。以为哥舒征吐蕃之后,至令伺其牧马,且不敢过临洮,能再兴兵犯境乎。”(1)今甘肃岷县,秦汉称临洮,但唐代均称岷州。人们是从唐之历史  相似文献   

7.
“胡城”考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写的题为《再经胡城县》的一首诗,诗句通俗,其意并不难解,但诗题中之“胡城”是否就在今安徽阜阳附近,是值得探索一下的。一胡城其地,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历代诗歌选》、《唐宋诗选讲》、《唐诗一百首》等等都注为:故城(或旧址、旧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之胡城旧址,为西周胡国所在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的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其地均作胡。秦在其地置汝阴县。《汉书·地理志》:“女(即:汝)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后汉书·郡国志》:“汝阴本胡国。”梁刘昭注补《后汉书》,注作“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这大概是注家注胡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的根据吧!  相似文献   

8.
<正> 《旧唐书》、《南部新书》等谓李白是山东人,安旗《李白纵横探》称:任城(今山东济南市)是李“第二故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寄家任城二十三年,是有不少记载的。首先要搞明白:“寄家”是流寓所在,有别于祖籍和客籍。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与韩荆州书》)或“本家陇西人”(《赠张相镐》),是指其祖籍陇西成纪。神龙元年(705)李白随父迁至四川彰明县(今四川江由县)定居,是为客居。之后,李白由此出游,曾流寓湖北安陆,婚许氏,生女平阳;再携妻女流寓山东任城,生子伯禽。在这期间,不管李白出游多久,其妻子儿女寄居任城二十三年不动,说是“寄家”或“第二故乡”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9.
威宁县设于金代,元仍之,隶兴和路,但金元两史阙载城址,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大明一统志》称威宁县“在怀安卫东北二百一十里”。怀安卫即今河北省怀安县南约二十余公里处之旧怀安,其东北二百一十里当在今张北、崇礼一带。考元代兴和路治高原县,即今张北,以东则属上都路辖境,威宁县在此是不可能的。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威宁城在大同府北,……今之威宁海子是其地也”。《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载:威宁旧县在察哈尔正黄旗西南八十余里,威宁海子西南。考威宁海子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明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所指亦今黄旗海。倘记载无误,显然海子以城得名,反过来又可证明城即在海子附近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但是,元代集宁路遗址的确定不仅纠正了《一统志》将宣化边外的  相似文献   

10.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党项族又称党项羌,据《旧唐书》所载:“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①。析支,即今青海河曲一带;宕昌,即今甘肃宕昌;邓至,即今四川南平地区。周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开始强盛起来。由此看来党项族的发祥地应在今甘肃、青海、四川接界地区。西夏人自己写的宫廷诗《夏圣根赞歌》的前三句与上述记载相符,汉译如下:  相似文献   

11.
饮汗城是银川城的前身,搞清它的位置对研究银川城市历史地理至关重要。《宁夏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刊登汪一鸣先生《饮汗城城址考证》(下称《考证》)一文,认为饮汗城址在今银川东郊镇河堡一带,是西夏高台寺城址。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似值得商榷。木文就《考证》提出几点疑问,希望有助对饮汗城址的进一步研究。不妥之处,请汪先生和其他同志指正。一、饮汗城、高台寺与高台寺城  相似文献   

12.
<正> 公元七世纪以前,古代藏族即散处在今青海南部黄河源头及通天河附近。公元七世纪上半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在划分军政区域、设官授职、创造文字、制订法律、统一度量衡的同时,又进一步向青、康拓展。公元638年,松赞干布率大军攻破青海东部吐谷浑,进而占领党项(今青海南部及四川松潘一带)、白  相似文献   

13.
论清代“环海商都”——丹噶尔商贸之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称今青海省湟源县为“丹噶尔” (藏语中“东科尔”的转音 ,“市镇”的意思 )。据《丹噶尔厅志》 (下称《丹志》)载 :“昔嘉庆、道光之际 ,以丹地商业特盛 ,青海、西藏番货云集 ,内地各省客商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1丹噶尔成为海藏地区重要的民族贸易集散地 ,不仅吸引了周边诸如甘、陕、晋、川、新疆、蒙古的商贾 ,而且光绪年间英、美、俄、德等国外商来丹地设“洋行”,做皮毛生意 ,年贸易总额达白银 2 5 0万两 ,故丹地当时有“环海商都”之称。丹地所创造的商业奇迹值得今人探讨。至此西部大开发之际 ,本文试图以当代…  相似文献   

14.
拙作《韩州四治三迁考》一文,对韩州的初、三和四治这三个所在地,都明确指出其地址,即城五家子古城、八面城和偏脸城;唯独对第二个州治白塔寨,没有指出确切地点,只是笼统说“为今双辽县的双城一带”。还说:“在此范围内踏查,没有发现古城  相似文献   

15.
<正>仰华寺(1577—1591)是一座在蒙藏关系史、格鲁派(黄教)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寺院,由于存在的时间短暂,其寺址究竟在哪里,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是一个尚待破解的谜.省内学术界也很少有人论及.今年6月,笔者在《青海省志·唐蕃古道志》审稿会上,听到有的学者说,公主佛堂就在今共和县恰卜恰乡的加拉村一带.为探求文成公主进藏的佛堂遗址,笔者于今年7、8两月,两次走访了加拉村,经过实地考察,访问,并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加拉村上古城遗址很可能就是明万历三年(1575)修建,万历五年建成.万历十九年(1591)毁于兵燹的仰华寺.现就仰华寺的寺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教正.(一)近年来学界对仰华寺寺址的认定主要有两种说法.青海湖西伏俟城故地说.初见《青海历史概况》(初稿):“万历三年,俺答子丙兔以‘焚修为名’,实欲建立统治中心,采木兴工,在青海湖西岸原吐谷浑伏俟城故地,修建佛寺,信奉黄教,两年后竣工,请求赐寺额,‘赐额仰华’”.①后见樊保良同志的《略论俺答汗对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的贡献》一文中也持此说:“为迎接索南嘉措,丙免在青海湖西北的察卜  相似文献   

16.
张友鹤先生在《唐宗传奇选·王知左》一文作者介绍中写道:“皇甫枚,字遵美,唐安定三水(今山西邠县)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67页)。我认为邠县属陕西,所谓“今山西邠县”,显系误注。唐三水(今陕西旬邑县)属邠州(州治在今陕西邠县)。安定郡并未管辖三水。为什么皇甫枚著籍三水.并将其所作传奇集,题为《三水小牍》?宋陈振孙说:“三水者,安定属邑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著录《三水小牍》,又言之凿凿,其语当属可信。查《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武帝置,八城”,其中有  相似文献   

17.
<正>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的著名老将赵充国在平定河湟地区羌乱,实施驻兵屯田的同时,在湟水流域设置允吾县、破羌县、安夷县。安夷县至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废,历经586年之久。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北宋唃厮啰,曾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于宗哥城建立政权后迁青唐城。考证清楚安夷县和宗哥城的确切地址,对研究河湟一带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这两个城池的大致方位,清代至今不少史志学者有一定研究,但其确切遗址,尚未能证明,我们在此基础上,阅读有关史籍,实地考查,访问耆老,基本弄清了二城遗址。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赤水的地望,据达崴(崔永红)在《关于吐谷浑部分地名考释观点简介》一文中列举有五种观点:1、兴海县境内说。吴景敖曾主此说,任乃强、曾文琼二人进一步确指“赤水应即是青根河(大河坝河)。赤水城疑即是青根河与水塔拉河汇合处(今西宁玉树公路十七道班处)。”2、共和境内说。日本学者佐藤长认为赤水即在今曲沟注入黄河的乌兰布拉克河,赤水城,亦即西魏改名的树敦城,是乌兰布拉克河畔的恰卜恰。周伟洲在《吐谷浑史》书中亦主此说,“赤水,应即《隋书·地理志)河源郡所治之赤水,在今青海东南的曲沟(或云在共和)。”3、先恰卜恰后兴海说。李文实先生认为赤水为共和县的曲沟水,前凉、前秦、南凉及北魏均名曲沟水入黄河处为赤水。而魏改称树敦城,北周因之,隋移赤水镇于今兴海县,于其地置河源郡。他认为赤水地望隋以前在恰卜恰东南,隋以后在兴海县境内。此外,还有两种说法。日本松田寿男认为赤水有两个地方,一是隋时所置河源郡辖下的赤水县,其地在今柴达木流域与青海之间,也  相似文献   

19.
拔延山考     
<正> 拔延山的名字是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联系在一起的。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广率文武官员、嫔妃宫女及庞大的军队于四月癸亥到达青海东部,在西平讲武以后,为了向臣服了的突厥、西域、东胡等少数民族首领炫耀武力,检阅军队,以便向占据青海东部的吐谷浑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五月乙亥,炀帝即以“冬狩之礼”“大猎于拔延山。”(《隋书·礼仪志三·炀帝纪》)  相似文献   

20.
民歌《小放牛》说:“杨六郎把守三关口”;话本说:“六郎三关为元帅”。三关者何地?史家有考,乃瓦桥关(今雄县城)、益津关(今霸县城)、高阳关(今高阳东旧城村)是也。其实,杨六郎把守的不独三关而已,从泰州(今满城县)狼牙山到泥沽海口(今天津军粮城泥沽村),曲折两千里,都是杨六郎的防地。 “六郎”威名,契丹畏称 杨六郎即北宋名将杨业(亦称杨继业)的长子杨延昭。延昭本名延朗,因避圣祖赵玄朗之讳,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名延昭。他既然是杨业的长子,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