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抗战文化,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其在广西贯彻执行的成功。为了很好地搜集、整理这一时期的文艺特点,广西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经过10年的奔波忙碌,艰苦耕耘,在有关单位和人士的支持下,终于在出版了《桂林文化城纪事》、《桂林文化城概况》、《文艺期刊索引》、《西南剧展》、《欧阳予债与戏剧改革》等几大本史料专辑的基础上,于1989年4月又推出了一本厚重的《桂林抗战文艺辞典》(以下简称《辞典》)。《辞  相似文献   

2.
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桂林抗战文艺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收入桂林抗战时期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人物、作品、论著、报刊、社团、文艺活动的条目1900多条,全书65万字,是研究抗战文艺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早在1980年,广西社会科学院就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收集整理桂林抗战文艺资料,先后出版了《桂林文化城纪事》、《桂林文化城概况》、《文艺期刊索引》、《西南剧展》、《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等研究资料专集,为编撰《辞典》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可见,《辞典》是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桂林文化城是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关于它的时限,一般人认为上限为1938年10月(即武汉沦陷后),下限是1944年秋湘桂大撤退,前后经历了大约六年时间。抗战时期桂林为什么能成为文化城呢?林焕平教授在为《桂林文化大事记》写的《序》中说得好:“桂林文化城是在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统战政策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50年代汉文版《阿诗玛》搜集、整理、出版以来,古彝文《阿诗玛》文本的研究,在学术界就被逐渐忽略了。现存的毕摩用古彝文书写的《阿诗玛》文本共有8个,这些书写文本的保存者、翻译者、记录者、搜集地区、搜集时间、故事架构都有差异。而彝族文字自身的特点、毕摩间的世代书写和传承、毕摩对阿诗玛的加工创作,都是造成古彝文《阿诗玛》文本差异的原因。这种差异传播,从古彝文《阿诗玛》中的阿诗玛形象看,塑造了一个多元的阿诗玛文化形象;从文化传播系统看,塑造了书写文化时代特有的文化传播系统;从阿诗玛文化的发展形态看,塑造了书写文化中的阿诗玛文化,并在差异中体现了彝文与口语的互动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5.
展桂林历史长卷树桂林史学丰碑———《桂林历史文化研究文集》评介甄然经过桂林史学界十年的共同努力,魏华龄、张益桂先生主编的《桂林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于1995年12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1993年,桂林市地方史志协会在桂林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相似文献   

6.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应追溯至60年代初,当时,《广西日报》副刊专门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先后发表了夏衍、司马文森、周钢鸣、秦似、李任仁、林路、汪巩、洁泯等当年在桂林工作和战斗过的文化人的回忆文章,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还专门组成了“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研究组”,对桂林抗战文学史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编成《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初稿,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理论与作家作品研究、桂林抗日战争时期文艺界活动大事记、文艺刊物介绍等,内收郭沫若、茅盾、邵荃麟、夏衍、田汉、熊佛西、焦…  相似文献   

7.
1938年到1940年间,邵茎麟在浙江金华参加省委领导文化小组工作,后担任由东南局领导的东南文委书记。1939年主编《东南战线》。“皖南事变”前夕,局势日益恶化,按照党的指示和安排,他于1940年底从金华转移到了桂林,担任党的文化工作组组长,领导当时桂林的文化工作和文艺运动。先后当过《力报》主笔、文化供应社编辑和《文化杂志》主编,还任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常务理事,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8.
桂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其山水甲天下,并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又将其文化发展推向了高峰。当时,成千上万的文人志士和广大群众聚集在一起,开展各项抗战文化活动,演出剧团层出不穷,出版物如雨后春笋,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历史的奋进中创造了光辉的业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后的今天尚有诸多国际、国内的专家、文化工作人员对此竭力地研讨和深掘,桂林文化城研究成为国际学术会议上的热门课题。为了更好地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桂林历史文化,将桂林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条理化,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广西桂林图书馆组织部分人力,对桂林文化历史作了大量的基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由刘寿保、唐国英等人编纂的《桂林文化城大事记》。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由于文人荟萃,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影响及国内外,被誉为“文化城”。胡愈之同志在《忆长江同志》一文中这样写道:“山明水秀的桂林,本来是文化沙漠,不到几个月竟成为国民党统治下大后方的唯一抗日文化中心了。”这是对桂林文化城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区学者在研究桂林抗战文艺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编篡出版了《桂林文化城概况》、《西南剧展》、《桂林抗战文艺辞典》等一批专著。这些专著,为读者了解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李建平同志数年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曾参与了上述部分专著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并有着新的发现。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最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桂林抗战文艺概观》,只是他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部分。这本书的篇幅虽不算大,但却把这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从理论上了解桂林抗战文艺,又提供了新的窗口。 本书采用“概观”的写法,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它既不是单一的史的描述,也不  相似文献   

11.
桂林抗战时期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研究资料索引魏华龄,郭维娟世界反法西斯总论桂林城里的两朵鲜花—日语训练班、俄文专科学校曼非《抗战文化》1939.1.1论敌人的文化进攻与我们的对策黄药眠《救亡日报》1939.2.2.1版欢迎我们苦难中的国际友人于竹如《救...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 ,有上千文化人在桂林从事抗日进步文化活动 ,在桂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爱国进步的精神财富。在 2 0世纪的最后几年里 ,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 ,编写了《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一书 ,近日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由魏华龄、李建平主编的《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共计 60万字 ,收录了何香凝、柳亚子、李四光、郭沫若、梁漱溟、邹韬奋、徐悲鸿、茅盾、陈望道、李达、夏衍、巴金、高士其、胡愈文、田汉、胡风、吴晓邦、徐铸成等文化名人 1 1 5人 ,包括社会活动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成长于我国满一通古斯语族的核心区域——大兴安岭,其小说在精神特质和艺术表达上都鲜明地体现出满一通古斯文化的印记。迟子建的满一通古斯语族书写,经历了《树下》的远距离欣赏、《伪满洲国》和《微风入林》的初步尝试、《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精神超越三个阶段,《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其满一通古斯语族书写的集大成,其引入和展现鄂温克特质文化的写作策略,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和厚重感。  相似文献   

14.
《赤雅》一书的问世,与邝露“放诞”的奇士性格相关.全书介绍了明末桂林与广西那些为非桂林人、非广西人所闻所未闻的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生活情况,介绍了明末时期桂林与广西特有的山川风物,而显出其个性.本文叙述了邝露其人其事及《赤雅》的内容特色与版本流传。  相似文献   

15.
《檀香刑》中的身体书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莫言借由对身体三个层面的书写,即感受、观赏与献祭,展现了那一时代个体生命与身体生存的真实处境.莫言利用这种身体想象不仅撕开了封建文化的丑恶面貌,而且触及了那一时代个体生命与身体生存的真实处境,再现出个体与权力纠葛的惨烈与壮烈.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4):133-138
灵性书写是美国黑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种特定的、族裔色彩浓郁的仪式化书写,触摸历史记忆,从而实现民族精神的复归。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时代运动在西方的高涨,美国黑人女作家的灵性书写开始密集出现并且进入主流文化视野。《寡妇颂歌》和《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两部小说可为代表。小说通过按手、沐浴等仪式化书写,揭示出被伤害的灵魂救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八年抗战,我至少有五年多的时间在广西工作,其中又以在桂林的时间最长,经历了桂林文化城前后各个时期,直至沦陷前夕才最后撤离广西。当时我在桂林《救亡日报》工作,以后又一直参加“桂林文协”活动,现在虽已相隔四十余年,不少往事记忆犹新,老战友的音容也难以忘却,而他们有不少已早逝了。广西为了搜集“桂林文化城”的史料,多次来人来函促写回忆文章,盛情难却,至今才写了一些断简零篇,都是个人经历而已,而且记忆不尽准确,必有不少记误,还请知者校正。桂林:一九三九年、一九四○年两年间我是1938年冬从江西的南浔前线下来,几经周折才辗转来到桂林的。这时候,小小的桂林突然臃肿起来,挤满了从武汉和广州来的各种各样的人,好象犯了消化不良的顽疾,市面一片战乱景象。广州《救亡日报》虽已撤来桂但仍未复刊,我寄居在丽泽门外老同学的家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20,(2)
西方学者多有论证《诗经》产生于口述文化环境中,认为在《诗》的创作和传授过程中,书写没有起到多少作用。然而,最近出土的几种《诗经》及与《诗经》有关的早期写本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本文根据一些写本以及其他出土文字数据,论证了书写在《诗经》早期历史的每一阶段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桂林市是闻名世界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中共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编纂《桂林年鉴》,这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化桂林的迫切要求,也是全市48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编纂出版《桂林年鉴》,旨在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广大读者了解市情提供资料,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争取外商投资建设桂林提供帮助,从而达到为桂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服好务的目的。为此,桂林市志办始终把编写(《桂林年鉴》作为修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从1985年至今已经连续出版11卷。其中1985年至1995年为5年一卷,自1996年以后每年一卷。《桂林年鉴》力求在客观反映桂林基本面貌、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的同时,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重视图文并重、相得益彰。多年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通过对年鉴框架结构、资料收录、编辑方法、装帧设计等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和创新,使年鉴的“全、新、精、特、鉴、便”六大特点更加突出,综合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愈来愈大,赢得多方肯定和赞誉。(《桂林年鉴》2004年卷荣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综合奖特等奖和中国版协颁发的首届“中国年鉴奖”暨“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奖一等奖。中国方志出版社如是评价《桂林年鉴》:“内容广博,信息密集,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了解和熟悉桂林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信息,为续修地方志积累了资料。编纂主旨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0.
略评五十多年来阿Q典型论的发展──从桂林文化城时期的研究谈起刘泰隆桂林文化城研究阿Q典型的重要论著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杰作《阿Q正传》问世已经70多年了。它的主人公阿Q究竟是什么典型,一直为人们所热切关注,中国以至外国不少学人都作了苦心研究,抗战时期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