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明杂思     
暑假闲暇,教儿背诵唐诗宋词,偶吟到韩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吟到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由勾起对清明的杂思。  相似文献   

2.
诗意清明     
海燕 《山西老年》2014,(4):53-53
又至清明,凭吊故人、遥寄哀思,悲戚戚,意绵绵,泪涟涟,无限情思满心田!唐朝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  相似文献   

3.
清明话民俗     
清明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孝经纬》称作:“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这个节气的第一天,便是我国民间习俗中的清明节。传说春秋时期,公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逃亡十九年,回国后当上了国君,称为晋文公。他即位后封赏曾与他一同逃亡的大臣,独忘了割股以进食的忠臣介之推。介之推遂与其母隐居绵山。后有人向晋文公提起介之推,文公懊悔,亲自往绵山寻找,不得踪迹,便  相似文献   

4.
杨桐可以作为植物染料,寒食、清明前后以杨桐叶染饭是江南民俗。海桐是著名的观叶植物,明代将海桐、山矾混同;而在宋代,山矾另有所指。"海桐皮"其实是刺桐皮,与海桐无关。臭梧桐花期长、花序大,为著名园林花木。胡桐,即胡杨,出自西域,胡桐树脂有药用等价值。"拆桐"是后人断取柳永词而生造出来的,"拆桐花"就是泡桐花。  相似文献   

5.
丽珊 《山西老年》2011,(1):49-49
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072米。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6.
易明 《北京纪事》2016,(6):82-84
世事无常,今年从清明到立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纠结".清明回乡,古人要做三件事,寒食、踏青、扫墓.在福建连江这个小县,这时节有几种小吃特别火,比如常见的烧饼,地方上叫"光饼",是戚继光打倭寇时的军粮.路边的推车上支个烤炉,从早到晚手脚不停,比平常要多做五六百个,忙到半夜收工.因为人们扫墓要用到这烧饼,下山以后这饼夹一块红糟糟过的熟猪肉,是甚好的寒食.  相似文献   

7.
旅游竞争力是塑造和提升绵山旅游感知形象的重要方面。目前绵山风景区的知名度以及客源市场都非常有限,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服务设施落后,旅游资源开发后备资金不足。绵山旅游产品以观光游览为主,提供给游客的主要是传统旅游项目,缺乏创新。在旅游指导方面,政府作用缺位,对于推动绵山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制定不及时。为全面提升绵山旅游感知形象应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绵山风景区交通条件,增加绵山风景区的客容量;增强绵山旅游品牌效应,并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绵山的旅游知名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今年4月4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清明节。清明源于夏代,原意平治。秦汉列为节气。魏晋后成为民间节日。清明自古有寒食、插柳、扫墓、踏青、斗鸡、蹴鞠、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插杨戴柳唐宋盛行。原意为“顺阳气”,民间用以招介之推母子亡魂。《永嘉县志》载,清明插柳于门,绾柳作圈缀花于其中,置小儿头上。昆明也有“清明插柳于门,儿童亦以柳为冠”的记载。宋伯仁《清明插柳》诗:“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据说唐末黄巢发动农民大起义时,规定了“戴柳”为号,取意“生机勃发”。此后,清明日…  相似文献   

9.
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宋人康节先生《春游吟》诗日:“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由此可见这个节日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了。寒食节在清明前三日,上古旧俗;节日期间禁火、冷食,故又名冷节。自魏晋以来,这个节日的前一天,人们都用米粉蒸枣糕,用面蒸枣饼,插上柳枝,放在门楣之上,呼为“子推燕”。在节日这一天,人们纷纷出城上冢扫墓。寒食上冢和清明不同,民间风俗,“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冥帛于空中,谓之‘擘钱’。”节日里还有不少游乐活动,如蹴鞠(踢足球、打马球),荡秋千,斗鸡卵等,直到明清时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雪后绵山     
初冬雪后,介休大地白茫茫一望无垠,迷蒙中,绵山早已融入白银世界。 我们驱车过下岩,直抵龙头寺碑亭。拜读了《左传·介之推不言禄》,还有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楚辞·九章》中对介子赞美推崇的诗句。两块碑文相映生辉,功不言禄古今稀有。绵山由介子而闻名,介子因绵山而益圣。千百年来,绵山得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形成了雄伟浑厚的独特风姿,傲然屹立于名山之列。 这时顾不得参观真武庙、关帝庙、冥王殿,顾  相似文献   

11.
雨容易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雨意象是古代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种艺术意象.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多用以表现江南的特定环境,表现春天这一特定季节及寒食、清明等特定时令.雨意象还容易使人产生某种特定情感和美感,雨意象还有多种比兴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兰亭会     
<正>光阴荏苒,又是一年春草绿。这不,过了寒食、清明,又到三月三日的上巳节。这一天,"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袯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魏晋时代又因为士风的变化,逐渐沾染了踏春与郊游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张亦弛 《老友》2013,(3):48-49
上饶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县北部,地处黄山、三清山、龙虎山和武夷山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间,是四山辐射的交织点。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自然风光奇特,文化底蕴深厚,有世界罕见的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奇观,江南罕见的造型石(倒石)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4.
寒食不入日本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中国民俗传播日本的重要时期,寒食节当时已为遣唐的日本人所知,但有意识未导入日本。其原因在于寒食与日本的本土文化不相容,在于日本人关于秽的观念。在唐朝做为寒食重要内容的皇帝赐火,因为秽的妨碍,在日本很难出现;在中国给寒食带来强大生命力的扫墓之风,因与秽的观念相矛盾,同样无法影响及日本。  相似文献   

15.
圌山位于镇江东乡。每年清明翌日是圌山的庙会。 圌山庙会的文化源头是吴国的“宗土”祭祀,“宜侯矢簋”(出土于圌山西侧吴王陵区)铭文中。被称为“宜宗土”的文字实质是“圌宗土”。是指圆山的土谷神宗庙。姬姓周人的祖先后稷,是农耕技术的代表,后来被人们尊为土谷神供奉于土地庙。  相似文献   

16.
初唐官方视《周礼》为寒食最初起源的“改火说”,消除了此前由“介子推说”所造成的寒食与儒家礼的对抗,不但奠定了寒食在唐代发展的合法基础,而且还带来了唐代寒食诗的兴盛。  相似文献   

17.
"清明"原指自然物象的澄澈光明,引申而为人文修养的清净明理,映现在礼乐上更成为自然与人文的共通质性,展现出"清明"意涵的多元丰富性。在历史进程中,更融摄寒食禁火与上巳修禊,相互挹注而成为清明节令群,同时具有节气与节令的双重意义。这样的发展,唐代是一个关键,以水流澄澈、万物滋长、繁花盛开、蜂飞蝶舞的大自然为舞台,有慎终追远的家族祭墓,郊游踏青的两性恋情,雅集宴聚的人际关系,乃至拔河、蹴踘、秋千等体能活动,无一不在演示着以人法天的生命伦理,尤可见传统节气与节令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奇观     
极光、瀑布、云海、日出、佛光等这些迷人的景色都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天下奇观"。极光常出现在南北两极地区天空中,这是一种神奇的彩色光象。有的像五彩缤纷的锦带,有  相似文献   

19.
荆楚文学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受其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明显的由水性文化而来的思维特质。其写景立意的宏肆,传情言志的绵邈,以及直抵人心的思辨,是其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这些思维特质,使荆楚文学彰显出有别于中原文学的独特风貌,并为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灵动而浪漫,神奇而瑰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常跃强 《社区》2014,(8):16-16
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写的一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燕支雪其实就是胭脂雪。在苏东坡眼里,海棠花就像雪上搽了胭脂那样美丽,于是就给它起了一个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