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冬天是最寒冷的季节,却有一个统计结果显示,人们冬天在室内的体温高于夏天的体温,这似乎与我们日常的推理相悖,但是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因为人们在冬季更重视保温。比如许多写字楼内的房间能做到四季同温,而冬天人们习惯穿着更保暖的衣服。当你听到一个比较新奇的说法的时候,就要想想其背后的道理,往往会有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朝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本身"的生活叙事,日常生活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领域。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由于忽视了日常生活本身这一基本要素,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推进得不够理想,存在部分人在思想上远离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偏离和违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和问题。要推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在理论研究层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化研究,在实践操作层面切实关注民生发展、完善并规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红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3):129-133
蒙古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小说《青史演义》是近代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尹湛纳希的呕心沥血之作。作者以蒙汉文历史资料为依托,将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汉族儒家思想相融合,精心塑造出了"应天顺人,怀之以德,慈仁安百姓,情义动三军"的仁君成吉思汗形象。通过《青史演义》中成吉思汗形象与蒙古传统的其他史传作品中成吉思汗形象的比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成吉思汗形象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王巨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104-110
当代诗歌正逐渐远离崇高的、形而上的美学追求,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日益膨胀的享乐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二是"民间立场"挑战"知识分子写作"的精英文化而导致的诗学内部裂变。日常生活审美化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而新鲜的实践空间,使高雅文化形态更加贴近大众文化。同时,对日常生活的过度阐释和审美泛化也产生了大量语言俗白、情感缺位的"口水诗",从而遮蔽了诗歌的终极精神和语言魅力。当代诗学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诗歌的"诗美"和"诗意",在日常语言结构和生命体验中保持诗人乌托邦的自由幻想和精神向度,自觉于诗歌的本体审美向度。 相似文献
5.
徐小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46-47
“文贵深,意贵新”,这是衡量作文质量高低的标准,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如何做到“文深意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小苏打通常是在做面食的时候用来发面的。其实,小苏打的用处不仅仅如此,它可以用做清洁剂,可以用来美容,还可以止痒、消除疲劳等等。在生活中,小苏打的用途相当广泛, 相似文献
7.
赖育红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9):61-62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而生活是智慧的无穷源泉,是创造的广阔天地,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则能给学生一辈子的幸福。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昵? 相似文献
8.
杨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1):117-120
在任何时期,日常生活叙事都是文学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七年文学中,它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形成了两种独特的结合模式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救赎和对建基于意识形态之上的日常生活的诗化张扬。“文化大革命”后,各种形式的日常生活叙事力图从主流意识形态中突围并日益疏离。在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化环境下,日常生活叙事在极度膨胀之后陷入欲望化的泥淖里迷失其意义。在当下的众声喧哗之中,一些具有使命意识的作家对于芸芸众生日常生活的意义进行着多向度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王昭晖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3):62-67
“空间转向”在20世纪末已成为重要的学术事件,空间理论自然也成为新的学术研究方法。通过左权民歌的文本窗口,文章主要考察了山西民间女性的空间建构与日常生活,探讨了山西民间女性的日常生活观念、想象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并根据“空间与日常生活”理论分析了山西民间女性具体生活空间的建构,诸如“家”“田间”以及女性的身体。这些都对民间女性气质、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女性身体的规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消费化的文学市场中,物质膨胀,精神扭曲,文学的审美乌托邦不断被欲望主义的书写所掩盖,一些作家在消费主义的牵制下采取了向市场妥协的姿态。作家裘山山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和书写,对于人性和理想的展望,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的动力,也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新的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刘德丽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3)
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在唱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声音技巧训练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中,适时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讲解,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杨菁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133-138
苏青,现代著名女作家。她以一部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轰动了40年代的上海滩文坛。她以其大胆的笔触,书写都市饮食男女日常生活之事,因而很受市民的欢迎。本文试图在沦陷区文学这个大背景下,从以生为本这个写作价值取向层面出发,去研究苏青的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日常生活体现的世俗性的内在文化涵义,从而肯定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康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2):38-42
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表象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在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审美享受、改变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现代日常生活异化的现象。本文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日常生活与女性写作的审美取向变化,探寻女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独特的审美感受,以及在与现代日常生活的碰撞、融合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审美理想的找寻与迷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肖倩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21,53
中国的分家制度蕴涵了"合"的机制,即"分中有合"。分裂的小家庭合并之后的形式在传统时代表现为实体形态的宗族;在当代农村则表现为实践形态的家庭网络,本文称之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我们可以从家庭的文化礼仪活动、家庭经济活动和家庭建设活动这三大家庭实践活动中清楚地看到这一家庭网络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社会的宗族是血缘偏重的父系家族,而当代农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则扩展为血缘、姻缘并重的泛化家族,姻亲在家庭网络中地位的急剧上升与分家习俗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不过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所涵括的父系血亲范围则急剧缩小,一般是从该家庭沿父系的血缘关系向外推三代,即近亲-本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61
中国俗文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滥觞于20世纪初,一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因为俗文学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学者们的研究最终集中于古典小说和戏曲,俗文学反而渐渐失落了。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2011年8月22~24日,中国俗文学学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24-29
由于日常生活所具有的自在性等特点,共同体建构在私人范畴可以成为一个普遍之物,但如果上升到精英语境或官方话语体系的公共领域范畴,还需要引入其他策略才有可能实现。尤良英在农场内与民族兄弟的交往,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共同体建构的个案;而当尤良英被赋予民族团结模范等一系列官方身份之后,她的行为便具有了双重内涵,私人范畴的互动仍然持续,国家意志也通过她实现了在场。官方身份和国家符号植入日常生活,私人范畴的情感联系也与国家层面的推动无缝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遂在私人范畴和公共领域范畴成为一个共同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尤良英在农场内的实践与经验,也有助于启发和拓宽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路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20.
冯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6-13
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文艺创作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以来,日常生活也重新被纳入到作家的视野里,不仅在面貌的真实性上得到还原,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小说的叙事模式.本文试从新时期以来在日常生活描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出发,通过重新阅读,发掘20多年来中国人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生命价值观的变化,分析该类小说创作者面对日常生活时所采取的观察角度与观察层面的细微不同,并总结和归纳日常生活小说模式的形成与其主题的变迁,从而进一步揭示日常生活变化本身所带来的文学创作观念的变化,探讨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当代小说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及其对人的精神启示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