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号召大家去于小黑家参观。于小黑虽然家境贫寒,可他的学习成绩最好。老师说:“于小黑是异乡人的孩子,他家比谁家都穷,你们去他家看看。你们就知道该怎么努力学习了。”  相似文献   

2.
郭韶明 《社区》2011,(20):14-15
老公.的一个朋友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次去他家,我就被书柜吸引了。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大家王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观点:“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它是以文学领域的历史发展为对象的学科”,即使“作为一门文艺科学,它也不同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这就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王瑶《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王瑶全集·卷五》,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是的,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我以为就研究“延安文艺”而言,也完全可以借助历史的方法来开展。  相似文献   

4.
王瑶的学术研究有着鲜明的学术风格。文章通过对王瑶一生治学中若干有典型意味的细节来分析他的治学态度即“理性的客观态度”,并指出这种精神贯穿王瑶学术活动的始终,进而将其与他所受的鲁迅的影响联系起来,分析说明赋予王瑶学术思想以活力的精神内核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社区》2014,(13):5-5
“天哪,现在住的那栋楼有家人,貌似他家儿媳妇怀孕了,然后说wifi有辐射,影响他家儿媳妇的健康,逐家逐户敲门叫我们不要用……今天已经敲了4次门了,非要进来看我有没有用无线路由器……”  相似文献   

6.
吾道不孤     
罗永浩 《可乐》2010,(8):77-77
同学魏胖子的母亲是饭店的大厨,印象里,他家常年都是扑鼻的饭菜香气。只是我生性腼腆。从不好意思在别人家吃饭,所以很多次在饭点几去他家,在他母亲盛邀我一起吃饭时,我都是流着口水咬着牙坚称“真的不吃了”,“刚在家吃完”,“很饱,一点也吃不下了”。  相似文献   

7.
盯得尴尬     
李苏章 《可乐》2008,(10):65-65
麦加其是我在沙特认识的第一个好朋友。一天,他热情地邀请我和翻译去他家做客。我们来到位于沙特首都市郊公路边上的麦加其家。在他家的客厅里,我被墙上一幅精美的人物画吸引。真是太美了,画中的老人栩栩如生,像孔圣人那样  相似文献   

8.
江勇 《社区》2013,(35):15-15
写下这样的题目似乎对先生不恭。其实,任何人与钱的关系都是千姿百态、千丝万缕,更何况是像启先生这样“一字千金”的书画大家。第一次去先生家的时候,我就认定他很有钱。那是1983年的一个傍晚,中文系学生办刊物,我去先生家求刊名题字。到他家时,他正在和他的侄子吃晚饭。  相似文献   

9.
她喜欢就好     
第一次去他家做客,深感意外。曾经想过许多次,不太确定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而在见识他的婚姻之前,也一度猜测,要怎样一个兰心蒽质的女子,才能与他相配。  相似文献   

10.
真假小白兔     
森林里,有一只小白兔,她特别爱打扮。一次,小猴过生日,邀请小动物们去他家一起庆祝。  相似文献   

11.
过生日     
昨天是哥哥的十岁生日,我们全家到哥哥家去给他过生日。到了他家,看见他家里已经来了很多客人,还有四个小孩。我真开心啊!  相似文献   

12.
陈晓东  闫宗春 《社区》2014,(33):23-23
“他们家阳台扩建了,地儿大了,要是有小偷来,踩着他家阳台直接就够到我们家窗户了,丢了东西谁负责啊!一家建,家家都建,以后整个小区都乱套了……”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环保社区的楼道就听到有人在大声嚷着,循声而去,我们看到了“敞心阁”,门上挂着小木屋门牌。  相似文献   

13.
(一)一九五六年八月,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王瑶同志的《陶渊明集》。王瑶同志在谈到此书写作目的时说,“本书是为了普及的。”为此,作者对每首诗,文都作了系年,还有简要的题解,以说明诗、文内容的含义;对难懂的词语还作了简注。王瑶同志在《陶渊明集》中所用的心血是颇多的。例如系年,有些诗文写作年代很明确,但还有部分诗文不知作于何时。对后者,作者都要暂系于某年,或某个时期,这“暂系”便需要考证的功力与时间。王瑶同志对陶诗、陶文所作的“简注”,说来容易,注起来却颇难。因为只有在把握了全文的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好这项工作。事实  相似文献   

14.
高国春 《社区》2002,(20):30-30
今年全国高考要求考生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让考生写出自己是如何待人处世的。这个题目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深深思考。小时侯,我住在一个大院内。那个时侯日子虽然很苦,但邻里之间却亲热的像是一家人。若是赶上谁家做好吃的,邻居们也都要尝个鲜。院内有一棵老树,每天傍晚树下便坐满了男女老少。大人们拉家常,小孩们捉迷藏。要是有谁家的小孩哭了,就会有人去抱一抱,逗一逗……一次我父亲外出,不巧又赶上母亲生病住院,我们兄妹4人只好被送到邻居家去住。那家人硬是让我们睡床上,他家的大人、孩子却睡在地上。现在想起…  相似文献   

15.
王瑶的《中古文学史论》与林庚的《中国文学史》是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的两部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著作。王瑶在书中坚持对"史识"的追求,因此他的著作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林庚则善于用诗人的眼光去感知各种文学现象,行文流畅,跌宕起伏。两部著作各有所长,在当时开创了风格各异的两种研究方法,因此对这两部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进行对比学习,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本简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50年代初,适应于高校中文系“中国新文学史”学科建设的需要,出现了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摸秋旧事     
董改正 《中华魂》2013,(18):46-47
中秋酒后去"摸秋",是家乡的一种习俗。这夜去田野里,任谁家的,摘瓜是瓜,拽豆是豆,摸回家没人怪罪,被"摸"的不但不恼,反而很高兴,相信什么被摸的多,来年就长得多。被摸得多的人家,第二天一大早,端着碗,站在门外显摆,细数他家被摸了什么什么,一脸得色:一是他家庄稼好,二是他家人缘好。有不服的,两人就边吸溜着稀饭,边相互驳难,面红脖子粗的。  相似文献   

18.
宁德方言“有无X”疑问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宁德方言属闽语闽东区侯官片。在宁德方言中,“有”、“无”经常对举着用构成疑问句式。例如: ①汝各人有无去过北京?我有去过,伊无去过。(你们去过北京吗?我去过,他没去过。)(括号内是普通话的说法,下同。) ②今冥晡汝有去伊厝无?我有去,伊无去。(今晚你去不去他家?我要去,他不去。)  相似文献   

19.
龙应台 《社区》2010,(20):39-39
麦家琪是我在沙特认识的第一个好朋友。这天他热情邀请我和翻译去他家做客。在他家的客厅里,我被墙上一幅精美的人物画吸引住了。真是太美了!画中的老人栩栩如生。像孔圣人那样威严、安详。  相似文献   

20.
李光 《山西老年》2014,(11):11-11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真没有想到,我手里的这枝“玫瑰”,竟然是我订了12年的《山西老年》。 6年前,我的邻居张然病了,他是一个独居的老头,儿子在加拿大,老伴走了好几年了,我看他可怜,就经常去他家看望他,给他带点老伴做的好吃的。渐渐地我们由仅仅是认识的邻居变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