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首先应该成为整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目标、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应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以外的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术研究的根本范式。只有自觉地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当代中国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向世界,也才能真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疆社科论坛》2009,(5):F0003-F0003
孟楠,男,汉族,1962年11月3日出生于新疆奎屯,籍贯河南省永城市。历史学博士,历史学专门史(新疆史)、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现任新疆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元史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4.
5.
《学术界》2012,(6):247
郭世佑,1957年生于湖南益阳市资阳区,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1997年在杭州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博士点负责人、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历史学科组召集人之一;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通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法律史博士生  相似文献   

6.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2,33(6):160-160
王泽应编著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伦理学》于2012年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围绕着伦理道德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具有许多原创见解。第一章对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类型、伦理学的性质与基本问题以及伦理学的使命与任务作了简要说明;第二章对中国伦理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7.
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院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例行的一片赞扬祝贺声中,资中筠先生激情演讲《大学文科何处去》,犹如晨钟暮鼓,语出惊人。她指出了一系列困扰高校尤其是高校文科建设的问题,诸如缺少学术权威,行政官员定规则,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特别是文科,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出“大儒”而非高官,需要的恰恰是抵挡名利诱惑的定力,方今之世,何其之难!  相似文献   

8.
《湖南社会科学》2005,(6):F0002-F0002
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攻关项同。2000年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2009年3月28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3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回顾与前瞻暨纪念<社会科学研究>创刊30周年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政协前副主席、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辛文,四川省政协前副主席章玉钧,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建中、理论处处长王素.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段建玲,四川省社科联秘书长李泽敏,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社会科学研究>编委会主任贾松青,四川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四川省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周友苏,中国社  相似文献   

10.
邢占军,1968年出生,山东文登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基地主任,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咨询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社会学会副会长,山东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国际幸福指数研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心理科学》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人力资源评价、社会调查与测量研究。近年来在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SSCI来源期刊)、《本土心理学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学报》,以及《社会学研究》、《心理科学》、《社  相似文献   

11.
薛澜,男,1959年生,北京市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澜教授的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委员,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MPA  相似文献   

12.
13.
郗戈撰文指出,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马克思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能够指导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一种总体性的现代社会理论,主要透过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来审视现代性的生成、矛盾与超越问题,通过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来开启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建构的路径。这些思想只有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彰  相似文献   

14.
鲁涛 《云梦学刊》2013,(1):157-157
何新文、苏瑞隆、彭安湘三位学者合著的《中国赋论史》一书已于2012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赋论史研究”(07JA751034)的结题成果,共56万字。该书作为第一部系统的赋论史专著,以断代分章的形式,纵向描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现当代凡六个时期赋论的基本状貌、历史特点及其承先启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要进一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首先就必须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因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经费虽然不能说很富裕,但基本已经够用了。现在所要解决的,就是怎样以较高的质量完成研究课题的问题了。而就目前来说,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就必须建立而且认真执行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之正常、健康地进行的。我想,一部学术论著至少必须具备几个特点:第一,它是论著作者的劳动成果,而不是抄袭、剽窃的产物;第二,它必须具有创造性,而不是别人早已说过的意见的重复;第三,它必须具有科学性,因而其数据(论据)必须是真实而非虚…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与启蒙精神的对话,至今仍是思想界不能回避的挑战之一。特别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站在古今中西的双重难题之间,既要探索启蒙本身历久弥新的价值,又要尝试回答这种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何在。为了切实推进学界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邀请两国学者围绕比较视阈下的启蒙进行了讨论。本专题精选了其中富  相似文献   

17.
反思现代性,超越后现代性,发扬东方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崇尚自然的精神发展新科技在多元文化互补共荣的新世纪中,创建具有审美生命活力的新人文。林泉(以下简称林):高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采访您。四十多年来,您一直笔耕不辍,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西方艺术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此出版了三十多部专著及百余篇论文。我  相似文献   

18.
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迄今已三十年了;为富国强兵而上下求索、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从徐光启算起,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中国学人当前面临着相当多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和困惑。 这些挑战,从哲学层面说,表现为究竞如何才能彻底打破“中”“西”“马”间的森严壁垒,通过融会贯通而找到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向和道路、进而实现对现代文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从人文学术角度看,如何对'-3今现实生活之中的人生意义进行恰当的理解、把握、探讨和研究,而非停留于简单化的“引进”或者“集体失语”;而且,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说,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如何确定其学术前提、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真正恰当地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今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维度。 只要不再满足于完全唯洋人的思想学术马首是瞻、努力从“照着说”走向“我要说”,只要正视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所提出的各种真问题、力求使学术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原创性,我们就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彻底批判反思既往的学术道路、通过直面追问并厘清当今的学术困境和机制,祛除形形色色的伪问题伪学术和伪思想,才有可能正本清源,继往开来,探索并逐步确定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实出路。 为此,本刊以“中国学术研究的问题与出路”为总话题,本期特刊王毅、唐磊《如何思考中国——有关“中国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对话》一文,并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本刊一概欢迎。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科学众多研究领域中,很少有一门学科像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之时开始,就是以服务于美国政府的政策需要为目的的。“  相似文献   

20.
周宁 《学术月刊》2012,(6):20-26
"跨文化形象学"之所以出现,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有关。西方的中国形象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它是"西方"的,而是因为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是"跨文化形象学"中国问题的起点。从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中中国形象的生成,到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中西方的话语霸权,时隐时现的始终是西方现代性观念与制度中的某种致命因素,即深植于西方现代性精神核心同体异构、相互关联的两种力量——自我认同与异己分化。表面上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网络,实际已被西方的中国形象程序所操控,这才是隐藏在全球主义中转移病变的最危险的东方主义因素。如果以专业的方式"解构"西方中国形象的文化霸权,那么,这种文化霸权既包括西方建构的,也包括跨文化移植的。就后者而言,俄罗斯、印度、日本这三个国家与中国地理相邻、文化相关。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与它们的关系,构成21世纪中国最敏感也最危险的国际关系;而它们的中国形象,构成它们面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想象与国家战略背后最深层的文化动机,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风靡一时的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或许能"解构"西方文化霸权,并不一定能"解放"中国现代性思想主体。因为,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这一理论工具既未面对"中国问题",又未能解释"中国问题"。倘若在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前提与方法下进行"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至多是一种"反西方中心的西方中心主义",它最终会误导"中国思想"迷失了"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