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中国与文莱国际关系的特点,即:传承历史,顺应时代发展;中文关系是在东盟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双边关系;双方互访频繁,成效显著;外交重点从安全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并指出,尽管目前中文关系一定程度地受到南海问题国际化和相互了解不够深的影响,但双边关系在坚实互信的基础上上升为战略合作的高度,两国依托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发挥强大的互补优势,双边关系已然朝着良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再定位及其重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为把一个睦邻、合作、互信的友好关系带入21世纪,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国家首脑对双边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一致决定把发展双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作为中国与东盟在21世纪关系的重要政策目标。〔1〕本文旨在论述中国与东盟对双边关系重新定位的背景,揭示中国与东盟跨世纪伙伴关系的重要特征,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一分析。一、中国与东盟构建跨世纪伙伴关系的背景  1、多极化强劲发展呼唤伙伴关系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以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消除了,国际形势总的突出特点是多极化更加强劲地发展。鉴于此,东盟抓…  相似文献   

3.
农业合作对中国-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目前中国-东盟各国的贸易结构的角度来看,存在贸易对象和农产品种类集中,初级产品比重高而加工品比重低的非均衡发展等问题。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开始面临"关税削减"等制度红利消耗殆尽,后续制度供给不足诱致非关税壁垒高企的合作困境。在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东盟各国在农业科研、实用技术等方面各有所长,因此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技术合作是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实现合作困境突围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影响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学、艺术、语言、教育、旅游、影视等方面论述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潜力,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华人华侨问题、南海问题、华文教育及华文报刊业在东南亚各国的曲折发展等是影响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利因素,探讨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对彼此之间经济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关系以1991年为分水岭,历经了从对抗怀疑到对话合作的过程。自1991年至今,双边关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建立全面对话框架阶段(1991—1996);确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阶段(1997—2002);确立战略伙伴关系阶段(2003年至今)。双边合作取得巨大成果,合作领域涉及政治、安全、商贸、科技、能源、交通、文教、卫生等领域。优先合作领域涉及农业合作、信息产业、湄公河开发、人力资源等。双边关系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领域不断加深和拓宽。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在合作中还存在着不同国家合作不充分、不平衡,落实签约执行力不足,合作方式创新少,合作精准度不够等问题,需要通过创新观念、创新平台、创新方式、创新机制等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过去10年,广西倾全区之力与智慧,借力中国-东盟合作,成功实现了地方发展战略与中央国家外交、经济战略的有效协同与融合,实现了发展战略国家化、发展态势东盟化、平台优势持续化和沟通渠道南宁化,形成了区内双核、国内三南、国际东盟三个层面的主动开放战略格局,走出了一条全方位开放驱动后发腾越发展的"广西道路"。展望未来10年,广西应积极战略作为,创新与拓展"南宁渠道",成为中国-东盟合作"大事作为"的主要平台;构建面向东盟开放的"两角一线"战略支点,形成南南合作的纵深梯度;开放倒逼驱动海陆协同,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合作中广西区位优势;全方位"借势",突破广西自身开放资源与能力的极上限束缚,聚集和调动更大的开放力量;创设中国-东盟合作"飞地",建设面向东盟开放的"国内命运共同体";"政之交"与"民相亲"携手,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南亚合作的地缘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地区是影响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具有区域合作、国家安全等诸方面的地缘战略考虑.冷战后,中国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地缘政策,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展开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在双方之间传统安全问题基本得到控制或解决的情况下,加大了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合作的力度,与东盟营建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机制,改善了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为视角 ,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变化的动因。文章认为 ,“大国平衡”是东盟一贯的对外战略。金融危机发生后 ,中国与东盟实现首脑会晤虽然主要是双边关系发展的延续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东盟为平衡对美国和日本依赖的结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 ,就东盟而言存在借助中国的力量 ,促使日本加强同东盟经济联系的愿望 ,而 2 0 0 3年双边关系的新发展 ,也内含东盟借此平衡对美国军事依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区是我国对外关系中的关键性领域。基于共同的发展诉求及利益上的相互依赖,中国与东盟走到了一起,体现为中国-东盟政治经济互动的区域合作格局。展望东亚区域合作前景:以东亚共同体为长期目标,保持多层结构发展;东盟依旧是东亚合作格局"主导者";RCEP推动东亚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预计在未来 10年建成 ,这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竞争性与互补性兼而有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必将大大提升中国和东盟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伴随着各自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的发挥和演进 ,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发展必将呈现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一次飞跃,也是东亚经济整合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两者比较优势的发展状况,认为中国应与东盟国家在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协调,努力促成二者双边贸易从产业间到产业内贸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台湾当局和东盟国家的刻意互动使得双方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安全关系全面提升.中国与东盟关系中也事实上存在着台湾问题并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与冷战后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但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也与东盟国家对华战略有关.双方关系的提升对中国与东盟关系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对我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构成威胁,也增加了我国的外交成本.我国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的发展中解决,待条件成熟后,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矛盾和分歧的一揽子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表明中国-东盟间的地区化开始由非正式化的"不受指引的社会和经济互动的过程"所主导的形式转向正式的依靠规则约束的制度化的形式,其理念和实践密切了双边的经济政治关系,并对东亚(10+3)合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晓萍 《国际论坛》2012,(4):37-43,80
"稀缺—冲突"视角是解释跨境水资源与国家间关系的经典范式之一,但通过对有关国家间解决跨界水资源冲突形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家采取军事行动来解决跨境水资源问题的概率往往很低。相反,跨境河流为相邻国家提供了广泛合作的可能性。本文认为,鉴于中印共同崛起的非冲突性和非排他性,中印在跨界水资源问题上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关键取决于双方是否能够拥有足够强大的政治意愿。从长远看,中印在水资源等功能性问题上的务实合作将有助于弥补中印间长期存在的战略信任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在2005年再度成为双方经贸关系的热点问题。我们用一个自动出口限制模型说明加强行业自律和政府出口控制对解决此类贸易纠纷,实现进出口双方帕累托改进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香海 《延边大学学报》2007,40(2):15-18,60
中日两国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文明交流历史。但从近代以来,日本以武力挑战中华秩序,企图建立其“大东亚共荣圈”,从而在东北亚地区形成“结构性暴力”,形成了中日两国的战略冲突结构,阻碍着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的进程。因此,中日两国应从东北亚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中吸取教训,用和平方式化解两国战略矛盾和冲突,在历史认识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构建东北亚和平体制。  相似文献   

18.
略论当前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今天 ,中国和东盟逐渐从冷战中走出来 ,日益重视地缘关系和双边贸易。历史上的亲善、经济上的互补、冷战格局终结及东亚经济腾飞等因素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最佳机遇 ,同时在双边合作道路上又存有种种障碍和阻力。本文较为客观地分析了影响双边经贸合作的正面和负面因素 ,将有助于双边经贸关系沿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