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禅是当代东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通过参究与研究两种不同的方式把握禅,从而形成现代禅学中的诸多歧议和争论。参究与研究分别从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把握禅,它们所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均有不同。禅既是主体实践的方式又是客观认知的对象,禅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参究与研究都有各自的有效范围。参究与研究不能互相替代而又可以互补,它们都是把握禅的必要手段。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为全面地理解禅;只有清楚地了解这两种把握禅的方式,才能克服禅学中的误解和对话障碍  相似文献   

2.
认识效率论     
认识效率问题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层次性问题,它包括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和认识本身的效率;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是指认识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认识的外在目的实现的比值,认识本身的效率是指认识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认识的内在目的实现的比值。  相似文献   

3.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有内在无因性与外在无因性两层含义。内在无因性是物权行为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行为之核心要素意思表示的内容本身所具备的内在属性 ,是物权行为的生命属性 ;而外在无因性则重在从法律技术上区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间不同的效力关系 ,重在从形式上对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全部构成要素以区分原则为前提进行全面比较 ,因此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以意思表示来正确理解法律行为 ,必须以正确理解内在无因性为基础。我国对无因性的认识只是外在无因性之含义 ,而缺乏内在无因性含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乃是基于对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进而促成现实教育生活的改进。理想的教育研究乃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同时又展现现实教育的内在方向,进而显明现实教育改进的可能性。每一个教育事实不仅具有客观性,同时又蕴含着教育实践者主体自身融入教育现实,把握教育实存之理,进而改进教育现实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教育事实实际上是客观的教育现实与主观的教育期待的统一。我们的教育研究要以问题为中心,不仅要对实存的教育现实进行说明,也要对其间所隐含的教育理想也即教育可能性进行解释,以此来彰显教育研究发现和增强教育世界美好希望的愿景。为此,教育研究不仅要通过各种实证的研究,通过实验的开展和数据的提示,来揭示、说明教育中蕴含的因果关系甚至预测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要通过各种哲学的理论思辨,彰显教育实践的人文旨趣。两者乃是回归、解释以及解决教育问题本身的不同维度。由此,好的教育研究即是直面教育问题本身的研究,思辨的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应该成为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今日教育研究需要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来切实地提升其解释和引领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造成学生实验能力不强的心理因素基本说有两种,一种是内在性格,一种是外在认识活动。内在性格缺陷需要鼓励帮助;外在认识活动影响则需正确的引导疏通。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或表现是历史的、变化的 ,往往呈现出一种背反性的演化规律。对它的认识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和方法 ,一是历史演化轨迹 ,二是进化、回归的背反互补取向 ,三是内在和外在的不同追求。当代世界文学价值嬗变经历了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再到后现代主义 ,从文学的学术性、创新性上看的确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 ,但它在我国目前怎么说也不该成为主流 ,对后现代主义价值追求应自觉加以调适。文学进化性价值追求是指不仅关注现实 ,而且对现实的发展基本持肯定或支持的文学价值取向 ;回归性价值追求是指对既往或传统的价值标准、范型或倾向的肯认、怀恋的文学倾向。在现实中 ,应对回归性价值追求自觉地加以提倡和引导。文学的内在价值指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审美性所具有的价值等 ,其外在价值一般指政治价值、道德价值 ,或曰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一般地说 ,由于受统治者的提倡和干涉 ,对文学的外在价值的重视往往居于强势 ,成为主导倾向。这种倾向到了现代 ,更是被推向了极致。正因为如此 ,对它的背反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以至于后来又出现了过分追求文学内在价值的偏畸化倾向 ,也需要再进行相反的扭转和调适。对于文学价值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任务正在于清醒地认识其演进规律、现实状态 ,发现并阐明?  相似文献   

7.
法律在双重意义上与道德发生关系。法律的外在道德是指法律的实体目标,法律的内在道德则是指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的方式问题,即一种特殊的、扩大意义上的程序问题。而法律的内在道德(或称法本身的价值)如强制性、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官方行为与法律规则必须一致等主要原则对道德具有决定性影响。法律的这一特征启示我们在治国实践中,应明确法治相对于德治的前提地位。  相似文献   

8.
探究“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层哲理,推动了对规律研究中重大问题的再次讨论。第一个问题,历史规律是否遵循自然规律?这一问题关系到探寻社会规律的方法。长期被忽视的自然规律可能性这一视域可以用来解释历史规律的条件性和主体选择性,也可用来把握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具体道路的选择性的统一。第二个问题,规律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关系到规律与事物基本要素的关系,其解答有助于厘清社会规律孕育、产生、发展的条件。第三个问题,主体能否创造规律?其涉及科学的可能性与选择性、历史活动的“为我关系”“从它关系”、历史活动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历史活动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等层面的关系。第四个问题,主体如何认识和掌握规律?一些掌握规律的路径值得重视,如从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到可重复的规律、从心理动机到“背后的决定因素”、从个体之力到“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9.
对事物客观必然性、现实可能性和内在条件性的把握,是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在感性上赞同,更要在理性上认同,分析其客观必然性、现实可能性和内在条件性十分重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说明这是"必须去干"的事业,从而统一起全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可能性的分析,说明这是"能够干成"的事业,从而坚定起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条件性的分析,说明应当"怎样去干"这一事业,从而促进全国人民为之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0.
人类自诞生以来,在不断探索认识自然(外在自然)的同时,也在苦苦地探求和设定自身(内在自然)的发展与完善的道路,相对于前者,形成了关于自然世界的各种科学;相对于后者,则形成了关于人类自身的人生研究的学问。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多急功近利地追求对外在自然的认知和把握,忽视了对人类自身,特别是生命个体过程的研究,从而越来越导致了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矛盾,特别是,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冲突,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完善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同步性。这样一来,使原本变化莫测的人生又增添了一些波折、坎坷和沉重,人类不得不在依附技术的同时,更珍视对自我生命过程的体认,因此,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曾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即“自然”思想及其“逻辑”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非指规律,乃为“自然”也。“自然”意味着:世界和事物的存在状态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的,它既不是因为外力的推动所致,又不是源于自己“有意”之所为,乃是“无力”和“无心”之统一。而“自然”观念的“逻辑”展开便是“反者道之动”、“无之以为用”和“弱者道之用”的思想,老子以此说明:“自然”才是生命之根、和谐之本和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性反思"即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反思性思维,让大学生学会"实践性反思",在实践性反思过程中探求真理,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行自我教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一般所主张的物我合一、 物我交融,苏轼在老庄、 玄学、 佛学等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物我平等思想,认为世界是由万物的多样性组成的,人也是与他物平等的万物之一.物我都是无须任何外在根据的自身的存在,同时也通过彼此彰显自身的存在;物我之间"合"而"有间",任何一方都既不能全部倾其所有也不能不交出部分所有去与另一方建立联系.这意味着物我之间不能以一次性完全重合的形式达到直接的认识和交流,而只能是无限次的部分重叠,并且即便在物我平等的理念中,"我"也很难完全将物的一切都无误明晰地表达出来.正因为此,诗歌、绘画等美学活动凸显出以隐喻、象征、情境创造等手段迂回接近事物、打开物我之间无限空间及变化多样性的特点.也是在这种物我平等的思想作用下,苏轼还对人一直以来将自身置于他物之上、化约他物的行为展开反思和批判,认为艺术家形槁心灰的脆弱恰也就是其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的问题在践行中加以解决,斩断了鬼神、死亡与人的价值建立之间的联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人的全部价值限定于"闻道",从而超越了死亡;"不怨天,不尤人",剪除了外在因素,建立起人的自足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人的目的最终着落在虚灵的"天命"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面对人的有限性建立起的审美人生。这些都是在"哲学突破"时期先秦思想面对理性的限度时做出的"向死而生"的转向,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的实质都可归结为创新。管理创新有着多方面的内在动因与外部动因。创新有丰富的含义 ,主要可归纳为 :开发新事物的过程、采用新事物的过程、新事物本身。管理创新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内涵丰富,值得花精力加以清理探讨。宗教文学和受宗教影响的文学,都是"宗教与古代文学"这一专题的研究对象。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虽不一致,但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即,在宗教与古代文学发生关系时,我们的研究是聚焦于与文学有关的"宗教"还是聚焦于文学中的"宗教"。从"《红楼梦》与宗教"的角度切入《红楼梦》研究,不难发现,在《红楼梦》与宗教的衔接处,最富魅力的是想象力的世界,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关于"《红楼梦》与宗教",根亮的思考是达到了相当深度的。根亮指出,曹雪芹所说的"色"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色之好,应该是就整个现实人生而言,既包括物质世界又包括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拥有足够’才能‘更佳存在’"的原则,内在地包含着以下4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必须拥有物品?拥有越多越好吗?物品的相对过剩和绝对不足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应当建立什么的样的制度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为此,相应地采用理论分析和事实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达成以下4个结论性的共识:拥有是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拥有足够"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即拥有那些人们非此不能"存在"或"良好存在"的物品;物品的相对过剩与绝对匮乏一样都是非人性的,都不利于人类真正生活质量的改善;需要一种制度安排,即优先需求理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趋势;犯罪团伙形式;犯罪种类增多、手段更新、涉案范围扩大;是目前未成人犯罪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教育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不良思潮和丑恶现象侵蚀等显著外因与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预防也必须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坚持全民动员,形成真正有效的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联合力量,共同创造一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天人一体”的观念主要来自于道家。道家所理解的“天”有“外在之天”和“内在之天”两个层面的含义。“外在之天”指大自然,它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战胜性,人在它面前只能陷入不可解脱的悲剧;“内在之天”指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源于大自然。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与大自然具有同一性。“天人一体”就是要求人们充分认识自我的“内在之天”,即认识自我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做到从精神上向自然回归,与“天”合一,从而化解同“外在之天”的矛盾,使自我从现实困境中解脱出来。这种观念贯彻在道家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考《诗经·渐渐之石》篇,得出《渐卦》与《渐渐之石》无论是单个的"渐"字还是各自描述的内容都存在一定联系的结论,其中"渐"义应为"山石高峻之貌"。《渐卦》初爻辞有"小子"一词,各家解释不一,通过对先秦主要典籍中凡出现"小子"一词的各篇章的分析,可知《渐卦》中的"小子"指代"青年男子"。整个《渐卦》描述两件事:一是青年男子出征打仗之始末;二是妻子对出征丈夫的思念及艰辛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