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进行一系列求解现代性问题的实践,奠定了德里克将毛泽东及其思想放入现代性的视野加以审视的合理性。德里克从“矛盾”这一核心概念入手逐层剖析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指出毛泽东是在一种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的张力关系中处理各种矛盾并建构了他的理论体系,而毛泽东力图建构的现代性则是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病的另一种现代性。德里克这一尝试性的研究开启了毛泽东研究的独特视野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社会学系著名学者艾森斯塔特(Shmuel Noah Eisenstadt,1923-2010)实施了他的多元现代性研究。他要考察的问题是:现代性是多元的吗?源于轴心时代的西方现代性是全球依循的统一模式吗?结果他发现现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现代性、文化及普世主义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化取代现代化成为当代变迁的一种范式,需要重新界定现代性.这种重新界定的现代性,即是"全球化的现代性".全球化通过放弃欧洲中心的目的论,以包容现代性发展中不同历史轨迹的可能性而有别于现代化.它为现代性带来欧美之外其他地区的经验和传统文化遗产.由此,一元现代性破碎为多元的和可选择的现代性."多元现代性"提议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寻求以不同的文化方式实现现代的可能性来控制对现代性的挑战,它标志着现代性的扩展或普世化.全球化的现代性,作为当代的条件,不是以现代性的瓦解为标志,而是以其围绕一个全球性中心的重构为标志,尽管必然是一个缺席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英国学者吉登斯从剖析现代性入手,阐明了"现代性的全球化"观点,提供了一种独到的思路。吉登斯认为全球化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着眼于现代性的制度层面,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这种扩展形成了现代性的维度和全球化的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吉登斯对全球化的思考很有价值,但他对"现代性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性等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思想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已被深深地陷入现代性运动之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在反思与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剖析资本主义文明实质的过程中,马克思具体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他认为现代性根源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在现代性生成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对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阐释。在现代性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不是一个狭隘的对资本主义进行功能主义批判的制度分析论者,而是一个辩证的批判者。在当前中国全方位的历史、文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建构无疑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4):89-94
现代性问题作为当前社会发展所遭遇的困境,已为众多思想家批判反思。其中,马克思与吉登斯的理论观点极具代表性。虽然马克思未直接使用"现代性"这一词汇,但他对资本运作逻辑的揭露和颠覆中,蕴含着对现代性的透彻分析及批判。受马克思的影响,吉登斯始终在"资本主义"历史语境下致力于批判和重建现代性,这是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一种微妙的"继承"。两者关于批判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探索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批判维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把理性看作现代性的基础,但理性在发展中发生了扭曲,使现代性产生了难题。为了寻找解决现代性难题的途径,哈贝马斯考察了西方近200年来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传统,认为以往哲学家们之所以未能解决难题,是因为他们的思路局限在意识哲学范式内。他分析了在意识哲学范式内无法解决难题的原因,认为意识哲学的范式已经枯竭,解决难题必须拒斥意识哲学,重建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既可以体现为审美(文学)现代性,也可以体现为启蒙现代性.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梁启超的思想与文论,启蒙现代性是其主导精神,但启蒙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冲突和调适也贯穿其始终.这使他既不同于恪守艺术自律性的王国维,又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误解的那样,只是强调文学的政治工具作用,而无视审美与艺术特性.这种复杂性,正是作为中国现代性生成期代表人物的梁启超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现代性二元对立镜像的批判立场,巴赫金与洛特曼的差异美学以异质要素差异共存为理论要旨,注入历史地基与人文关怀,打破同一,张扬差异。差异美学从人的主体中心困局切入,以生活世界为人的历史化存在根基,以"他者"为人的多元化存在前提,以对话关系重塑人的差异化存在本质。在反思现代性,重构话语秩序的浪潮中,差异美学不仅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启发了现代性与后现代互补性视域融合的思潮转向,而且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奠定了苏俄文论兼收并蓄、多元开放的理论格局。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局限于现代小说这类文体上,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在文体方面存在的多样性的特点。中国现代戏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在很早就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予以关注的,特别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曾经系统地从理论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做了分析和总结。在当代学者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这一点几乎无人提及。这既不符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也不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人性、人性化与中国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化"构成理解与解释中国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性乃是为历史与现实经验所证明了的事实.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哲学的意义上得益于人性的回归;但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基本社会问题与障碍.则与人性这一"双刃剑"的负面结果有关.因而人的自利自爱本性与现代性的人性化目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这是比韦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更为根本性的矛盾.与"理性化"相比,"人性化"显然是一个更高的范畴.它已成为世界潮流.作为后发的现代性国家,我们应当以"人性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李欧梵发掘“颓废”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意义,建构起“颓废”文学史,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这可视为80、90年代重写文学史热潮下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学史研究范式由社会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现代化研究范式转换,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史研究的立场和标准问题,在当下学者对“重写文学史”予以重新审视的思潮下,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西方在晚清作为一个先进的"他者",打破了中国作为世界中心的迷梦,成为"现代性"的象征。梁启超的现代性思考在思想冲突与开阔眼界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对传统文化由批判到回归,最后形成化合他者的"第三种文明",这是一个对他者仰望、参照再到反观、对话的过程。面向他者、共同发展的"第三种文明"思路,表现出可贵的主体独立性及与他者的协调发展空间,它构成了非西方区域独特的现代性经验,为现代性研究提供一种最有力量的反思维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化领域,中国的"现代"的意涵究竟是什么?这一历史经验如何影响文学书写以及如何创造文学现代性?我们应如何理解历史内容和文学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考察王德威关于晚清文学中存在中国现代性最早萌芽的论断,可以看出:他的关于现代性"推陈出新"只是表面的理解;他对于启蒙和个人主义的否定使他漠视现代民主精神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他对福柯系谱学理论的应用,使得他将内爆视为革新;而从根本上来说,由于他的政治和文化的保守主义立场,使得他援引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致力于一种非历史化的"想象史学"。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认为现代性是一种体验,一种充满悖论和矛盾的体验。围绕着这种体验的现代性,伯曼区分了现代性与现代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概念,揭示了现代性的本质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19世纪思想家们的传统资源和现代精神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马克思现代精神的重新阐释和分析,伯曼指出了现代性的出路和未来,从而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精神资源和其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对伯曼现代性理论的分析和评介,以期进一步把握现代性的本质内蕴,推动现代性的深入研究,并为21世纪中国的现代性理论和模式提供一种思想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问责制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制度形态被深深地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也必然存在着因现代性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诊断范式主要有四种,即理性主义范式、历史主义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和风险社会范式。这些范式的理论视角虽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领导干部问责制的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对于反思问责制给领导干部个人带来的影响及问责制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尚在路上",虽然在现代性的构建和生成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副产品",但中国若"终结"现代性进程,则弊远大于利。认识和反思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路径,在继承和开发传统中生成"现代性",扬长避短,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中,浪漫、鲁迅和现代主义构成了其历史想象的主要情节.现代性则是李欧梵历史情节组织的主要句法.是他历史解释的主要策略.这便形成了他的以现代性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之所以如此.在于李欧梵的历史想象与自身所处的"现在"的潜在对话关系,是一种"有我"的历史想象.  相似文献   

19.
论第四代导演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代性的维度考察中国电影史上作为特定文化现象的第四代导演群体,认为第四代导演先天秉有理想主义气质和浪漫主义精神,他们的影片在取材上偏向于乡村题材,致力于诗化理想和"纯美"追求,表现出某种感伤和忧郁的风格。第四代导演还在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现代性追求与道德化理想之间表现出困惑、迷茫或错位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理解为对"现代性"的一种"先知式"的批判。第四代导演对于我们保持现代性话语的内在张力与态势平衡,维持社会与人的多元健康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在根本上是一种言说方式或话语方式.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积极作用主要有:第一,现代性言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具有本体性.第二,用现代性来言说和表述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是把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的背景之下来研究.第三,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现代性话语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现代性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品性的一方面,用现代性来统摄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把它高度"纯化"了.、第二,现代性主要是一个西方概念,用它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是否合适,值得怀疑.第三,空洞,大而无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