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意象论徐洪火,胡伟文《红楼梦》在运用意象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取事为象,种类万千从楚辞的香草美人到唐诗的忧愁似水。中国古代文学积累了许多脸炙人口的“取象”典范。《红楼梦》的取象范围显然更广更有深度,有自然景... 相似文献
2.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6)
文学院秘书系黄立新教授论著《红楼梦十论》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就《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表现的特殊性以及《红楼梦》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联系等问题,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关于〈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民主主义思想的性质问题》、《明清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相《明清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是从客观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思想的一组文章,涉及明清经济、 相似文献
3.
4.
郭豫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黄立新同志的《红楼梦十论》即将出版,我为作者这些年来的红学论文得以结集问世深感愉快,也为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又可多得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而感到高兴。收在这本集子里的论文,绝大多数过去已先后发表过。这些论文就以往的《红楼梦》研究来说,有的是旧题新作,有的是新题新作,难得的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立新同志都写得很认真,读者从他的文章里必将有所得益。翻读这部著作,我觉得有几个特点。首先,立新同志为文,每立一题,往往不肯浅尝辄止,而是努力加以开掘和发挥。《曹雪芹与唐伯虎》,这可以说是一个老题目了。还在二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在他的《红楼梦辨》里,就有一篇《唐六如与林黛玉》,考述《红楼梦》里黛玉葬花一事,“系受古人底暗示而来”。这“古人”,就是明代的“六如居士”唐伯虎。俞先生那篇短文,从《红楼梦》里的一段情节描写,说明这部小说所写故事往往“是有所本的”。而立新同志此文则深入开掘,详尽发挥,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对曹雪芹和唐伯虎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曹、唐二人同属“间气所锺”,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两人都走了一条十分坎坷的人生道路;两人的思想倾 相似文献
5.
“饮食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文化总是有一个民族形式、民族风格问题。作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之所以有它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是与我国特有的历史演进过程和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共知,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历史的教科书。所以,我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6.
都本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7,(1)
本文论述了多主题是《红楼梦》成熟性和超前性的标志。红楼主题主要包括:封建社会的葬歌、奴隶的哀歌、爱情的悲歌、传统美德的赞歌、“色”“空”“梦”“幻”和人生况味的幻歌等五个大的方面。本文对这几个方面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作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对红楼梦主题没有可能和必要去“以一总全篇”或“多归于一”,而应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各方面的深层次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7.
朱东根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0):71-76
索隐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文献典籍及文学作品的释读,在《红楼梦》研究中则形成了索隐红学。人们对《红楼梦》产生索隐的兴趣,既是出于文学批评的传统,也是由于作品本身的提示或暗示。索隐派所索隐的红楼本事通常都关乎“本朝”的现实政治。考证派的出现导致了红学的索隐与考证之争以及随后索隐红学的衰微。通过蔡胡论争,索隐红学的研究方法之弊被凸显了出来,“新索隐派”亦由是而改弦更张。但评价索隐红学的功过是非还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环境,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红楼梦》的人物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兆炬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5,(2)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话描写,是曹雪芹刻划人物最主要的方法。这不仅由于人物的对话在《红楼梦》描写语言总量中占了最重大部分,还由于作者赋予了全书四百多个人物——上至王公侯伯、贵妃宫监,下至三站六婆、市井无赖——每人以独特的个性语言,产生了“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红楼梦》在对话之生动方面“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文学大师”、甚至“略胜一筹”的独步文坛的地位。毫无疑问,《红楼梦》的对话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领域。可惜的是,历代以来,对之的研究不多,至于从微观上研究《红楼梦》对话何以这样… 相似文献
9.
范培松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鲁迅自称:“我是散文式的人。”①但他的小说写得极好。《呐喊》《徬徨》是他的杰作,也是公认的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不过,我每读《呐喊》、《徬徨》总会强烈地感到:它们中间有很多篇章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我常常是把它们当作散文来读的。事实上,如果细细探究,这两本小说集倘要用“正宗”的小说观念来衡量,合“小说”之名者恐怕极少,大多数既是小说,又是散文,是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杂交品种,套用当今评论界的一句行话,是小说散文的模糊。也许因为是一个形式问题,所以未被以往的研究界所重视,而在我看来,《呐喊》《徬徨》的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恰恰就表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深入考察鲁迅作品的战斗精神和风格,而且 相似文献
10.
鲁云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2)
山于人们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审美教育意义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一个问题便自然地被提了出来:曹雪芹为什么要在贫困之境以病弱之身奋笔抒写一部《红楼梦》?他有什么意图?他想在《红楼梦》里寄托一种什么心思?简言之,《红楼梦》的主旨何在? 对《红楼梦》的主旨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从新红学算起,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便有种种,诸如:一,“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二,“感叹自己身世”, 相似文献
11.
何士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正> 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中,人与事如胶投漆,结合紧密,往往因人拟事,以事见人,不能把一个人的事情移之于另一个人.因此,写来情节独特,性格鲜明,两者天然浑成,不可分割,不能更易.这些情节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皆以人物思想性格为依据,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浓烈的时代特色,而且以塑造性格、反映主题为其终极目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而《红楼梦》的情节于此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章培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1)
一《红楼梦》虽以大量篇幅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或者说,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其更值得重视的一面却在于:围绕着这一事件所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描写,在实际上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残酷、腐朽和没落.曹雪芹主要生活在乾隆时期.这是清王朝的极盛时期,但也是清王朝由兴盛而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时期.在繁荣的背面,是社会各种矛盾的渐趋尖锐,是统治阶级的日益腐烂.在《红楼梦》里,就正是通过贾宝玉等人物所由生活和活动的环境的描绘,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的历史,使人们有可能从中看到封建贵族阶级本身的溃烂及其没 相似文献
13.
聂运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本文认为,《红楼梦》的多重意义源自其意义构成的二重性,即一种寓言式的意义构成.这种寓言式的意义构成在《红楼梦》中具体表现为真实与虚幻的并存,而《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定型化、人物活动环境的封闭性、人物活动的受动性正好与这种寓言式的意义构成相吻合.但是,《红楼梦》的意义构成方式又不同于一般的寓言,其特征在于表层具象故事与抽象省悟既相互确证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4.
周书文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4,(2)
间色艺术相当于恩格斯讲的中间阶段、中间环节,列宁讲的中介.《红楼梦》大量运用的间色艺术有三个主要层次:一是有大量中性色彩的人物,穿插活动于对立人物之间,使人物系列在双向互补中连成一体,形成纵横交错、左右贯通的人际关系网络;二是具体事件与人物性格内部也存在大量中性色彩的东西,不仅成为连接对立两极性格元素的中间环节,使人物性格呈现美丑交赋、善恶互泥的浑然一体,也使具体事件呈现出神象混茫,心物交融的多样统一状态;三是人物性格与情节运动的转折关头,也有个似此似波、亦肯定亦否定的前后转化过渡环节,从而演绎出万千奇诡壮丽的艺东奇境,使性格与情节发展呈现出前后统一又起伏跌宕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15.
赵艳艳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2):70-72
《红楼梦》得益于我国古老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的滋润,成就了为世人所瞩目的独有的艺术特色。曹雪芹把古诗的艺术技巧融进小说中,用诗歌的艺术韵味构筑了整篇小说,用诗的意境渲染和深化了人物性格,用诗的语言寄托了美的理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诗化意境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论《红楼梦》的叙事动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2):68-73
本文研究《红楼梦》的叙事动作,提出它主要由三个动词“进出”、“看”、“说”构成。“进出”是指人物进出园林门,它是勾连情节线索的第一个叙事动作,成为叙事的真正视角;“看”是继“进出”后的第二个叙事动作,它是人物进出房门后对场景空间的环视;“说”是继“祈”之后的第三个叙事动作,它是场景叙事的主要内容,形成对话场景。《红楼梦》叙事的连续性在从空间到时间的“进出——看——说”的循环过程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梁归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从继承、革新传统文化中悲剧意识的角度,《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所写“家亡人散”是对传统文化“家国同构”模式的怀疑和否定。从“屈原模式”到“贾宝玉模式”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悲剧意识的升华.《红楼梦》的恋爱悲剧模式革新了传统的以礼节情的恋爱悲剧模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对传统的“游”悲剧意识及天道悲剧意识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曹雪芹原著消解了传统文化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长篇小说,曹雪芹“为情造文”。 《红楼梦》感情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是感情折射。所谓“感情折射”就是通过一种媒介(对应物)条件,唤起人物的感情觉醒的迂回艺术手段。 譬如,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红楼梦》303页;本文所引《红楼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重复现象很多,曹雪芹继承前人小说创作中运用重复手法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在《红楼梦》创作中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都本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红楼梦》的诗性美是它的艺术美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诗词曲赋融入情节、塑造人物;在情节结构上巧妙地附以悲剧抒情线;诗的超常手法的有分寸的运用以及意境化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