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陈瓘主要活跃在宋哲宗、徽宗朝,对当时的政治和学术影响深远,但因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屡遭曾布、蔡京等权臣打击,一生颠沛流离,官职不显,致使今日流传的陈瓘基本史料和作品多有讹误。以《四明尊尧集》《宋陈忠肃公言行录》等基本史料为基础,得出结论:陈瓘生于嘉祐二年(1057),卒于宣和四年(1122),是陈渊之叔父,而非叔祖父。另外,关于陈瓘作品还存在讹误:《吴江作》(又作《鲈乡亭》)《垂虹亭》《送侄刚胜柔诗》三首诗分别为林肇、王禹偁、邵雍所作;《代舅曹使君知筠州谢表》《代仓部知吉州谢表》《代仓部知池州谢表》《代叔父知南安军谢表》四篇表文乃吕祖谦所作;《代贺皇太后生辰表》《代贺明堂礼毕表》二文乃秦观作品。  相似文献   

2.
陈瓘是北宋后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前期推崇王安石及其学术,经过从神宗、哲宗至徽宗的政治反复及其一贬再贬的政治遭遇,陈瓘对新党打击报复元祐党人及政治衰坏的现实深为不满,由此生发出对新党的严厉批判,并渐次深化为对王安石的政治学术观念的彻底否定,其思想也由儒学转向佛教。陈瓘的转变反映了士大夫对变法失败、党争不断的政治现实的深深失望,代表了北宋士大夫群体由前期的积极进取到后期消极颓废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陆九渊写下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祠堂记》通篇以议论为主,立论、驳论兼用,仅末段记述祠堂重修始末,深合"记"的文体特征。陆九渊对百年王安石地位升沉有所了解,他从大道传承谱系立论,赞扬王安石光明俊伟的人格,批评王安石不能发明本心、学之蔽而政事乖,褒中有贬,褒贬相间;并驳斥王安石乃亡国罪人的言论,认为王安石的排斥者及元祐诸君子等应承担过错和历史责任。《祠堂记》的论证逻辑,具有浓郁的陆氏学术色彩,尚本务简。在南宋尊程(洛学)贬王(新学)的文化语境中,陆九渊《祠堂记》系统而褒贬并行的评价方式,深具了解之同情,代表着知识界对王安石分而论之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在哲宗朝所受到的批判主要是关于其政治作为,对其学术的聚焦及系统批驳则至徽宗朝才出现,这也是北宋晚期激烈政治斗争的产物.自宋哲宗亲政开始,蔡卞、章惇、蔡京等人将王安石学术作为"绍述"之政的理论基础,反在士大夫印象中加深了王学与弊政的联系.徽宗时期,那些穷尽常规政治手段反对蔡京之政的一部分士大夫仍未放弃抗争,他们不仅提出了对神宗以来政治史的新看法,而且还集中力量攻击王安石学术,并希冀以此唤起君心、改变时局.这些在野士大夫的著述及交流活动,构成了北宋晚期批判王学的时代动向.考察这一动向的形成过程,以及钦宗朝廷对此动向的应对,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展现陈灌、杨时等人批判王学的效果及意义,并探究两宋之际王安石学术消隐的确切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生於北宋哲宗元祐五年(一○九○年),卒於南宋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终年四十九岁。 与义二十四岁以太学上舍释褐,被分到开德府(治今河南濮阳)做了几年教授,回东京后又先后做了两任教官。由於他的《墨梅》诗受到徽宗赵佶的赏识,由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司勋员外郎很快耀升到符宝郎。后因宰相王黼得罪受到牵连,谪监陈留酒税。靖康之难,他从陈留避地  相似文献   

6.
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是讨论王安石、苏轼二人关系乃至元祐更化之初政治变化的重要文献.古今学者对于该文理解不一,乃至有完全相反的认识.其原因在于对于制词本身所具有的显、隐二义认识不足.赠官制书,表面上是褒词,不失王言之体,但苏轼采取寓贬于褒、明褒暗贬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个人对王安石学术和新法的否定,这也意味着苏轼与王安石二人的关系虽已缓和,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相似文献   

7.
《清明上河》的史诗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北宋后期政治历史的全景式精彩展现。首先,小说表现了北宋后期上层统治阶级内部日益剧烈的政治斗争,这种政治斗争围绕变法与反变法展开。变法的一派以王安石和宋神宗赵顼为首,以其为核心,聚集了韩绛、韩维、吕惠卿、章悖、曾布、王秀、蔡确、蔡卞、李定、王韶、邓绾、吕嘉问等人;  相似文献   

8.
宋代妇女之能词者,有魏夫人、李清照、朱淑真、徐君宝妻等,各以其不同身世、遭遇发抒其思想、感情,表现出时代气息及其不同风格。其中词作较多者为李清照、朱淑真,堪称巾帼词中的双壁。惟魏夫人实开其先路。魏夫人(生卒不详)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魏泰之姊,曾布(1036—1107)之妻,以曾布为新党,徽宗时曾居相位,主张调和新旧两党。妻荫封鲁国夫人。魏夫人的词,景新情腻,时有俊语。如她的《菩萨蛮》词云: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和他推行的变法,是研究北宋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把这一研究推向深入,还需搜集更多史料,并对史料作全面考察。然自宋哲宗元祐以降,史官褒贬不一,在《宋神宗实录》的修纂上,尤为突出。清理其概貌,将有助于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黄庭坚诗     
元丰、元祐之际,山现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个大家,是宋诗的极盛时期.而山谷一派尤能代表宋诗的特点,影响十分深远。《后山诗话》云:“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又称黄诗的缺点是“过于出奇”。把山谷诗的特点概括为一个“奇”字。但“奇”是表现在外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探讨所以“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浚与洛学     
张浚在南宋高、孝两朝出将入相,对宋代学术起着重要作用。他在南宋初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造就"小元祐"政局,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元祐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倡行孝悌之说,打压洛学,使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秦桧专政后,张浚被贬斥,在困顿谪居期间,张浚终信洛学,著书立说,继承弘扬洛学,并引导其子张栻追随洛学。张浚对洛学的推崇使他在孝宗朝再受重用,流誉于后世,甚至掩盖其过失。  相似文献   

12.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刚禅位于宋钦宗十天的太上皇宋徽宗,在得知金军即将渡过黄河时,匆忙逃离开封,一路奔逃到了镇江,史称太上皇东巡。东巡期间,宋徽宗违背自己在禅位时“除教门事外,余并不管”的承诺,揽权乱政,一度使宋朝出现了开封和镇江两个权力中心。在第一次围攻开封的金军撤离后,经过宋钦宗不断派人迎奉,直到四月初六宋徽宗才勉强回銮开封。对于宋徽宗东巡镇江这一牵动北宋末年政局的重大政治事件,元朝人编纂的《宋史·徽宗本纪》却只是一笔带过。《宋史》对宋徽宗评价很差,其之所以遮蔽了宋徽宗东巡的历史,是因为《宋史》源自南宋所修的国史,而在宋高宗干预下的南宋国史刻意遮蔽了有损宋徽宗形象的真实历史。但宋朝当事人的笔记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相关记载,则为我们廓清官修正史在宋徽宗东巡事件上制造的迷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其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4.
宋代学者任渊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点铁成金"、"以俗为雅"等创作理论的影响很深,在<黄陈诗集注>中,他通过对黄庭坚、陈师道所用大量典故的分析,展示了黄、陈对上述理论的运用之法,在宋代诗歌注释中有较高声誉.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四库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是日本立命馆大学笕文生教授及其高徒野村鲇子女士研究<四库提要>北宋名家集的专著.<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丛书,经、史、子、集皆收,此前我国的重要古籍可谓搜罗几尽.<四库提要>是一部重要的目录提要,笕文生教授等从中首先选了北宋五十家加以训读、语译、注释,提供给日本读者,十分必要、颇具眼光,因为举世公认,中国古代文化造极于北宋之世.所选颇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的换官,指的是北宋时期文武官僚文武资的转换制度,它构成了两宋繁复的职官制度的一部分。本文即主要根据《宋会要辑稿》所记载的各个时期的具体事例及诏令内容等资料来描述北宋换官制度的大概内容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7.
北宋建立之初,面对巩固新政权和继续进行统一战争的艰巨任务,宋太祖在内地实行"强干弱枝"的同时,于边防地区部署重兵。为更好地制御边将,他采取了不同于内地的两手策略。经济上宽纵与政治上严控相辅相成,是宋太祖制御边将策略的主要特点。这些策略做法对当时及太祖以后的宋朝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邢恕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和理学人物,二程弟子,元间贬谪永州。《全宋诗》收录其诗作共10首,其中6首作于永州,此外又有散文1篇,题名7通,也作于永州,部分石刻真迹保留至今。学界有必要理清邢恕与北宋理学师承渊源,以冀补史志之阙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