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县话属于中原官话区里的秦陇片,历史上曾经受到中原地区以及统治这一带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环县话的语音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本文在归纳环县话的声韵调系统的基础上,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比较环县话与普通话、中古音的异同,简要分析差异的原因,详尽地描写了环县话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2.
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一年一度的北京妙峰山春季庙会照例举办,位于北京西山一隅的偏僻山峰也随之喧嚣起来。每年近百档民间香会到此结缘布施、进香献艺,数十万游客朝顶进香、借佛游春,堪称北京民间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3.
回族妇女对疾病类别有着特定的分类,包括医学疾病与超自然病因引起的疾病。医学疾病需要药片、针剂治疗,超自然病因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则与之不同。患病妇女处于世俗世界,超自然病因则深处神圣世界。作为世俗世界普通个体的患病妇女无法与神圣世界直接交通。她们需要特殊人物作为中介提供帮助。以特殊人物为中介点,形成了三个场景,分别是民间、宗教和家庭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中介人物将采取一系列的仪式为患病妇女进行治疗。从田野调查资料上来看,民间、宗教和家庭场景仪式具有一定的功效。这些场景仪式能直指患病妇女的内心,调动她们体内自我康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庙会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国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信仰的主要途径,其文化是中国底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方式。同时,庙会文化又是中国民间民俗习惯的表现方式,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民间人民朴实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俗的方式和方法。另外,庙会文化是中国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其与地方经济也息息相关,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庙会文化的正向影响。此外,庙会文化还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社会民众通过庙会文化来表达内心的恐惧与不满,喜悦与幸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和,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总之,庙会文化具有记录、认知、教化、变革和融合等多种功能,对于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祖庙庙会是佛山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庙会,它最兴盛的时期在明清,民国停办。2005年恢复举办。复兴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内涵,也注入了新的文化气息,形成了新的仪式内容和特点。虽然复兴的祖庙庙会仍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其文化性、民俗性的特点明显加强了。复兴的祖庙庙会也会一如既往地在佛山社会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文化出现复兴热潮,庙会研究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渡庙会的复兴是地方精英、普通民众、民俗文化协会与地方政府之间不断协商、合作的结果。庙会发展背后蕴涵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镶嵌着当地社会文化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有些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中追求着一种“纯客观性”,但由于田野工作所收集的材料其实是一种解释系统,故而并不可能做到纯客观。另一些人类学家强调“本地人的眼光”,作为矫正前者的手段,但本地人的眼光也不容易做到,故本调查材料的叙述视角采用将作者的眼光与本地人眼光结合在一起。周城的婚嫁仪式展示为“搭彩棚”、“吃生饭”、“正喜”、“出街”、“回门”等五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形式并没有发生格局的改变,但内在价值观念已经转移,与仪式实用功能相联系的宗教信仰色彩逐渐淡化,与仪式审美功能相联系的表演色彩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8.
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的魅力性、价值性、传统性、真实性和娱乐性等5个影响因子,在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上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利用这5个因子可观测庙会旅游游客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进而构建庙会旅游游客感知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庙会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庙会为乡村社会民众提供了一个享受休闲的独特公共空间.在庙会上,乡民将宗教信仰、身心娱乐、生计筹划、社会交往与享受休闲融为一体,全身心地利用和享受这一休闲空间.文章通过历史学、民俗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对话来考察传统庙会上乡民休闲的历史表象,旨在揭示近世乡村社会生活实态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考察了明清女性参加庙会的概况,认为一向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的明清女性是庙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明清女性受礼教的压迫深重,有着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的需求,而庙会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使女性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相似文献   

11.
天水伏羲庙会始于金代,兴盛于明代,至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太昊伏羲祭典庄严肃穆,有迎水、迎神、领牲、献热血等仪式,具有祭祖、祈福、迎春和娱乐等显著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甘肃省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所有“龙的传人”共同的盛会,更成为联系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基因。  相似文献   

12.
明清陕西庙会经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明清以来陕西庙会活动的内容变化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陕西庙会从原先酬神报赛的民俗文化活动转变为沟通城乡物质交流、调剂余缺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农业资源配置日益发挥基础性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于明代中叶的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雷坛,是甘青地区明清建筑体系发展时期的珍贵实例。雷坛正殿结构独特,承前启后,集精美的大木工艺、彩画、壁画及悬塑艺术于一体,是甘青地区不可多得却埋没已久的艺术宝库。其梁枋、斗拱上至今完好保存着明代彩画原作,带有官式“旋子彩画”特征,是甘青乃至全国范围内难得的明代彩画实例。  相似文献   

14.
浚县自明清以来,以碧霞元君信仰为基础创建了规模宏大的行宫,并逐步发展为辐射晋、冀、鲁、豫等地区的碧霞元君区域性信仰中心,最终形成了享有盛誉的华北第一古庙会——浚县正月庙会。中原腹地独特因素和民间信仰基础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浚县正月庙会灵异累累、规模宏大、香社众多、世代传承等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山东莒县虽为刘勰祖籍,但在他数代前先祖就迁往江南。刘勰本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活动于南朝,死于南京钟山定林寺,从未到过莒县定林寺。  相似文献   

16.
论佛山祖庙北帝诞祭祀仪式及其价值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山祖庙供奉道教水神北帝,千百年来,北帝信仰影响着佛山历史的发展,渗透在佛山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北帝诞祭祀仪式是佛山北帝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其渊源及功能,对研究佛山历史、经济、宗教、文化及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对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现存木构建筑和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定襄关王庙大殿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初建时,前檐应为三开间,使用制同后檐的阑普组合,且平柱应在现明间两侧补间铺作下。元至正年间对大殿进行修葺时,前檐改用檐额,并改换前檐平柱。移至今天的位置。定襄关王庙大殿是檐额制度在元代继续使用的重要例证。通过对檐额做法和金代早期木构建筑使用内额做法的分析,笔者认为,二者在做法上应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歌圩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现代壮族嘹歌的重要生存空间。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与嘹歌的保护传承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依托歌圩这一传统地域性活动组织形式,壮族嘹歌的传唱被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民间参与的优势力量亦被充分发挥,这使“非遗”的活态传承得以有效实现,而这对于其他项目类“非遗”的传承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神德寺塔出土文献是2004年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发现的一批唐五代宋初的佛经文献,Y0067首残尾全,内容为《佛说随愿往生经》,无年款题记。本文依照原卷逐字校录,并据避讳情况考订该卷为唐五代写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